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症状学专著。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辑录了唐以前治伤的方药。
葛洪《肘后救卒方》颞颌关节,烧灼止血,口对口吹气,夹板固定。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以前的骨伤科经验,把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损伤的分类:
按照受伤部位分外伤和内伤。
按照损伤性质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 按照损伤后就诊时间分为新伤与陈伤。
按照损伤部位黏膜情况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
损伤的专科分类:骨折,脱位,筋伤,骨病,内伤。
外力伤害:
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创伤、挫伤、骨折、脱位等。 间接暴力:所致的损伤都发生在远离外力作用的部位,包括传达暴力、扭转暴力等。
三期分治:
损伤初期(伤后1~2周):
(1)攻下逐瘀法:桃核承气汤、鸡鸣散、大成汤、黎洞丸等。(2)行气活血法:活血化淤为主的复元活血汤、活血止痛汤;行气为主的柴胡疏肝散、复元通气散;行气与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3)清热凉血法:加味犀角地黄汤、清心药、五味消毒饮;凉血止血方剂有十灰散、四生丸、小蓟饮子等。(4)开窍活血法:黎洞丸、夺命丹、三黄宝腊丸、苏合香丸、苏气汤等。 损伤中期(伤后3~6周):
(1)和营止痛法: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2)接骨续筋法:续骨活血汤、新伤续断汤、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 损伤后期(伤后6周以上):
(1)补气养血法: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2)补养脾胃法: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归脾汤等。(3)补益肝肾法: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健步虎潜丸;肾阴虚用六位地黄汤或左归丸,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4)舒筋活络法:独活寄生汤、舒筋活血汤、舒筋汤、蠲痹汤等。(5)温经通络法:麻桂温经汤、乌头汤、大红丸、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等。
治疗骨折的四项原则是什么?
“动静结合”(活动与固定结合)“筋骨并重”(骨折与软组织损伤同样重视)、“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搭肩试验如何检查?阳性征说明什么问题?
主要是检查肩关节有无脱位,检查时先嘱患者屈肘,将手搭于对侧肩上,正常手能摸到对侧肩,肘内侧能紧贴胸壁,如手不能搭肩或肘不能贴胸壁均为阳性,说明肩膀关节可能有脱位。
膝关节回旋挤压试验的检查步骤怎样进行?表明什么问题?
又称麦克马瑞试验、又称半月板弹响试验、回旋研磨试验。本试验是利用膝关节面的旋转和相互研磨动作来检查半月板是否有损伤。本法有两个动作,每个动作包括三种力量。操作方法是:嘱患者仰卧,先使膝关节最大屈曲,左手固定膝关节,右手握足踝上较细部,尽量用力使胫骨长轴外旋,左手在腓侧推挤使膝关节外翻,在此外旋外翻力量继续作用的同时,慢慢伸直膝关节。如果内侧有音响和疼痛,则证明内侧半月板有破裂。按上述原理作反方向动作,在膝关节内旋内翻的同时伸直膝关节,如果有音响和疼痛,则证明外侧半月板有破裂。
直腿抬高试验如何检查?
1
患者仰卧位,两侧下肢伸直靠拢。嘱患者先将一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然后放回检查床面,再将
0
另一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两侧作对比,正常时,腿和检查床面之间的角度约80。当任一侧腿抬高过程中现下肢放射性疼痛时,此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现场急救五项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急救原则: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连续监护,救治同步。
止血方法:一般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屈肢加垫止血法。
止血带注意事项。
止血带止血应注意下列事项:①使用止血带止血以出血停止为度,不是越紧越好。②止血带上好后要标明时间,一般1小时左右要放松1次,若出血停止则不必再用。出血未止者,3~5分钟后再缚上,缚前伤口盖以无菌敷料,并压住伤口,以免过多渗血。③失血过多伤员在止血同时要配合输液、输血、预防休克、酸中毒等并发症。④严重挤压伤和远端肢体严重缺血者应慎用或忌用。
周围神经损伤较常见,好发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和腓总神经等。
开放性损伤原因:锐器伤;撕裂伤;火器伤。
闭合性损伤原因:牵拉伤;神经挫伤;挤压伤;神经断裂。
一期修复最好在6~8h内进行,恢复效果好;二期手术时间最好在伤后1~3个月内进行,6个月内也能获得较好效果,之后则越来越差。
创伤性休克救护步骤:止血、包扎、妥善地固定,采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及时地传送。同时应维持患者地呼吸道通畅,及时救治心跳与呼吸骤停及创伤昏迷等危急重症患者,积极补充与恢复血容量,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病因:筋膜间隔区是由肌间隔、深筋膜与骨膜等构成。上臂和大腿内仅单根长管状骨,筋膜较薄而富有弹性,且肌肉丰厚,故上臂和大腿受压后不易发生筋膜间隔综合征。发生原因有:肢体外部受压;肢体内部组织肿胀;血管受损。
试述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诊断要点。
病史:患者有四肢骨折或较严重软组织损伤病史,伤后处理不当。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a:疼痛:剧烈的疼痛可视为本征的最早而且可能是唯一的主诉。b:肤温升高;患处皮肤略红,肤温稍高。c:肿胀:早期并不显著,但局部严重压痛,组织张力增高。d:感觉异常: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感觉消失。e:肌力变化:初则减弱,进而功能逐渐消失。f:患肢远侧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初始正常;若任其发展,远侧脉搏逐渐微弱,肢体苍白或紫绀,直至无脉。 全身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尿黄、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在肌肉已发生坏死后才出现。
本征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五P症,即:由疼痛转为无痛;苍白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肌肉瘫痪;无脉。
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治疗:切开减压,确诊后,最有效的办法是立即将所有的间隔区全长切开,解除间隔区内高压,打断缺血-水肿恶性循环链,促进静脉淋巴回流,加大动静脉的压差,恢复动脉的血运,让组织重新获得血供,消除缺血状态。
挤压综合征现场急救处理:
尽早解除重物对患者的压迫,避免或降低本病的发生;患肢制动,减少坏死组织分解产物的吸收与减轻疼痛,强调活动的危险性;患肢用凉水降温或裸露在凉爽的空气中,禁止按摩与热敷,防止组织缺氧加重;不要抬高患肢,避免降低其局部血压,影响血液循环;患肢有开放性伤口和活动性出血者应止血包扎,但避免使用加压包扎法和止血带;凡受压患者一律饮用碱性饮料,碱化尿液,避免肌红蛋白与酸性尿液作用后在肾小管中沉积,如不能进食者,用5%碳酸氢钠150ml静脉点滴。
2
肌力测定标准分几级,各级表现怎样?
肌力测定标准可分为六级:0级 肌肉无收缩。1级 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2级 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在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3级 肌肉收缩能抗地心吸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 肌肉收缩能抗地心吸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5级 肌肉收缩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
骨折的病因有哪些?
分为外因和内因。(1)外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重复外力、肌肉牵拉;(2)内因包括身体或骨质本身状况、骨的解剖结构、骨与周围肌肉的特殊关系等。
导致骨折的暴力形式及致病特点是什么?
(1)直接暴力:指直接作用于骨折部位的暴力。如打击伤、压砸伤、火器损伤等。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横断形或粉碎性骨折,主要特点是多为开放性骨折,骨折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并常有神经血管的损伤。
(2)间接暴力:指骨折发生在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如自高处坠落,臂部着地而引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跌倒时手触地而造成的桡骨远端骨折,或尺骨骨折等。间接暴力主要包括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此种暴力的致病特点多是发生在骨质较弱处,骨折多表现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其开放性骨折,多是因骨折断端自内向外穿破皮肤而成,伤口污染较少,感染率较低。扭转暴力易造成四肢长骨干骨折。
(3)筋肉牵拉:由于肌肉突然强力的收缩,韧带过度牵拉附着部位而造成撕脱性骨折。如突然屈膝跌倒而造成的髌骨骨折等。此种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移位明显,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4)持续劳损:骨骼由于长期反复受到震动或形变,外力作用的积累可造成骨折。如长途行军发生的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等。其特点是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骨折的移位方式有哪些?
有五种: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稳定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形骨折等。 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后,因损伤严重、急救固定不良、反复施行粗暴地整复手法和被动活动,致使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再钙化、骨化。在X线片上可能见到骨化阴影。临床上肘关节损伤容易并发,常可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哪些(不少于5种)?
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包括年龄、健康情况,局部因素包括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治疗方法的影响、固定和运动等。
成人常见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干骨折4~8周;肱骨髁上骨折8~6周;桡骨远端骨折3~6周;股骨颈骨折12~24周;股骨转子间骨折7~10周;股骨干骨折8~12周;胫腓骨干骨折7~10周。
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是什么?
(1)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4)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第二、第四项观察必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骨折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治),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
3
骨折的复位方法分几类?其复位的标准如何?
骨折的复位方法分为两类,即: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其中闭合复位又包括有手法复位和持续牵引两种。
骨折的复位标准,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两种,其具体的要求是:
解剖复位:要求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得到完全纠正,骨折对位、对线完全良好,使骨恢复到正常的解剖关系。解剖复位是临床对所有骨折都应力争达到的复位标准。
功能复位:骨折的某种移位虽不能完全纠正,但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的功能无明显妨碍时,称为功能复位。功能复位,仅适用于不能达到解剖复位者。其具体要求如下:
(1)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当骨折部有旋转移位时,则必须完全纠正;如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时,其角度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如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时,则必须完全复位。下肢膝关节平面要与地面平行;上肢前臂双骨折有成角畸形时,应完全矫正。
(2)对位(指两骨折断端的接触面):肢体长骨干骨折,则对位应在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则应不少于3/4。
(3)长度:儿童下肢骨折,若无骨骺损伤,则缩短移位应不超2cm;成人则不超过1cm。
复位原则:以“子求母”即以远端对近端。
夹板固定的适应证有哪些?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股骨骨折因大腿肌肉有较大的收缩力,常需结合骨牵引);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原创口已愈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适合于法复位者。
两垫固定法:适用于有侧方移位的横断骨折。骨折复位后两垫分别置于两骨折端原有移位的一侧,以骨折线为界,两垫不能超过骨折线,以防骨折再发生损侧方移位。
三垫固定法:适用于有成角移位的骨折。骨折复位后,一垫置于骨折成角移位的角尖处,另两垫置于尽量靠近骨干两端的对侧,三垫形成杠杆力,防止骨折再发生成角移位。
什么是骨折畸形愈合?处理的原则是什么?
指骨折在未达到功能复位标准的畸形情况下愈合。对非关节周围及小儿骨骺附近的骨折,在伤后未超过3个月,可在麻醉下手法折骨、再次整复及固定;不满足上述条件者,可施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 什么是骨折迟缓愈合?处理原则是什么?
骨折超过正常愈合时间较长,局部仍有压痛、纵轴叩击痛和异常活动,X线显示局部骨痂少,骨折线仍明显的异常情况。处理原则是寻找延缓愈合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如切实固定、控制感染、防止过度牵引、适当的锻炼等。
什么是骨折不愈合?处理原则是什么?
骨折超过正常愈合时间较长,局部仍有异常活动,X线显示骨断端无连接,髓腔封闭,断端骨质硬化的异常情况。处理原则是手术植骨。
肱骨外科颈骨折病因病理:
裂缝骨折,嵌插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肱骨外科颈骨折整复方法:
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于腋窝向上提拉,屈肘90度,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拉,纠正缩短移位,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再采用不同的复位方法。
外展型骨折: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他各指按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在牵拉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内收型骨折:术者两拇指压住骨折部向内推,其他四指使远端外展,助手在牵引下将上臂外展即可复位。如成角畸形过大,还可继续将上臂上举过头顶;此时术者立于患者前外侧,用两拇指推挤远端,其他四指挤按成角突出处,如有骨擦感,断端相互抵触,则表示成角畸形矫正。对合并肩关节脱位者,有些可先整复骨折,然后用手法推送肱骨头;亦可先持续牵引,使肩盂间隙加大,纳入肱骨头,然后整复骨折。
肱骨干骨折上1/3骨折时,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前、向内;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中1/3骨折时,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
4
前;远端因肱三头肌及肱二头肌牵拉而向上。
简述伸直型、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
(1)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向掌侧成角;桡骨下端的尺偏角、掌倾角均变小;
(2)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骨折远端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向背侧成角;桡骨下端的尺偏角变小、掌倾角变小。
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方法:
患者仰卧位,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壁,作顺势拔伸牵引,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段,相对挤压,纠正重叠移位。整复伸直型骨折,以两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肢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同时用捺正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并令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复位时的骨擦感。整复屈曲型骨折时,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后将远端向背侧压下,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试述桡骨下端骨折的复位标准。
(1)桡骨远端背侧骨面无骨性突起;(2)桡骨茎突应低于尺骨茎突1~2cm ;(3)手不桡偏,手指活动良好;(4)X线显示桡骨远端掌倾角在10°~15°。
试述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的病理机制及桡骨远折段移位因素?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桡尺关节脱位,以间接暴力所致者多见。①直接暴力:多为前臂被重物打击、砸压,或操作机器时被轮带卷伤所致。桡骨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桡骨远折端常因旋前方肌牵拉而向尺侧侈位,还常合并尺骨下1/3处骨折。②间接暴力:多为向前跌倒时,手掌先着地,暴力通过桡腕关节向上传导至桡骨下1/3处,因该处为应力上的薄弱点而发生骨折,同时三角软骨盘及腕尺侧副韧带撕裂,或尺骨茎突被撕裂,造成下桡尺关节脱位。骨折线多为短斜形或横断,螺旋形少见。骨折远端向上移位,并可向掌侧或背侧移位。跌倒时,若前臂在旋前位,桡骨远折端向背侧移位;若前臂在旋后位或中立位,则桡骨远折端向掌侧移位。一般向掌侧移位较多见。
桡骨远折段移位的因素有:①手的重力有导致强力向掌侧的倾向;②骨折线位于旋前方肌止点以上,该肌的牵拉迫使桡骨远折端向尺、掌侧移位,并产生旋转畸形;③肱桡肌止于桡骨茎突部,以下桡尺韧带为支点,使骨折远折段向尺侧移位,并产生重叠成角;④拇外展肌及伸拇短肌的收缩力使桡侧副韧带松弛,易使桡骨远段向尺侧移位,移位的方向有三:桡骨远端向近端移位,最常见;尺骨小头向掌侧或背侧移位,以背侧移位为多见;下桡尺关节分离。一般三个方向的移位同时存在。
何谓“掌倾角”、“尺倾角”?临床意义如何?
正常桡骨下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称“掌倾角”。由于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长约1~1.5厘米,故桡骨下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称“尺倾角”。当桡骨远端发生骨折时,桡骨远端关节面角度发生改变,掌倾角或尺倾角遭到破坏,随之背侧面肌腱沟错位。如在整复时没有使骨折恢复到正常“掌倾角”、“尺倾角”的生理位置,骨折畸形愈合,可导致腕关节和手指的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的功能活动。因此,在临床整复桡骨下端骨折时,应使桡骨与腕骨关节恢复到正常的解剖部位。
试述股骨头、颈的血液供应的来源。
股骨头、颈的血液供应有三个来源:(1)圆韧带内的小动脉,它只供应股骨头少量血液,局限于股骨头凹窝部;(2)股骨干的滋养动脉升支仅达股骨颈基底部;(3)旋股内、外动脉的分支是股骨颈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
股骨干上、中、下1/3骨折断端移位机理是什么?
股骨上1/3骨折时,骨折近端因受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产生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端由于内收肌群作用而向后、向上、向内移位;中1/3骨折时,两断端除有重叠外,移位无一定规律,多数骨折近端呈外展、屈曲倾向,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其下端向内上方移位,故骨折断端多向前外突出成角。下1/3骨折时,因膝后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分型:
顺转子间型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转子。 反转子间型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方斜向内上行走,达小转子的上方。
5
转子下型骨折:骨折线经过大小转子的下方。
根据骨折脱位的程度,损伤又可分为三度:单踝骨折为I度;双踝骨折、脱位为II度;三踝骨折、距骨脱位为III度。
脊柱骨折三柱理论:
前柱,前纵韧带、锥体前半部及相应椎间盘,纤维环。 中柱,锥体后半部及相应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
后柱,锥弓,锥板,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棘间及棘上韧带,棘突。
脊柱骨折病因病理:
屈曲型,过伸型,垂直压缩型,侧屈型,屈曲旋转型,水平剪刀型,撕脱型。
脊柱骨折整复方法:
屈曲型骨折:持续牵引复位法;垫枕复位法;双踝悬吊法;攀索叠砖法;攀门拽伸法;牵引过伸按压法;功能锻炼复位法。
伸直型脊椎骨折:颈椎损伤时,可采用颈椎中立位枕颌带牵引,必要时可使颈椎稍向前屈曲。
外伤性截瘫病因病理:
脊髓震荡,脊髓受压,瘀血凝聚,脊髓水肿,脊髓断裂,马尾神经损伤。
外伤性截瘫易发生哪些并发症?应如何防治?
外伤性截瘫,由于其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经络不通,血行障碍气血阻滞,加之长期卧床,局部受压,二便不利等原因,容易在卧床期间出现褥疮、尿路感染、关节强直或畸形等并发症。因此。护理工作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1)褥疮的防治:骨突部位受压最甚,是褥疮的易发部位。如骶部、股骨大转子、骼脊、足跟、外踝、肩胛等。护理应注意:①应将患者放在有褥垫的硬板床上。②要随时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床单、被褥的干燥清洁,防止粪便污染,如床单被褥有污染,需及时更换,并用温水洗净皮肤。③骨突部应用气垫、轨枕或棉圈保护。④定时交换卧床体位,2~3小时翻身一次,每次翻身在褥疮易发部位可用红花酒精揉擦,干后扑上滑石粉,以促进局部气血流通。⑤如褥疮已发,更应勤换体位,防止疮面受压。初期可用双柏膏、四黄膏外敷疮面。如疮面化脓坏死,可用拨毒生肌散、九一丹、生肌玉红膏。疮口脓少,肉芽生长时,可用生肌膏或橡皮膏。并可内服清热解毒,托里排脓生肌等中药,配合治疗。疮面较大时,可视患者全身状况,给予输液或输血治疗。
(2)防治尿路感染:导尿管长时间留置,则易引发尿路逆行感染。①对尿闭者需插置导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所用器械应经过无菌消毒。②每4小时放夹排尿一次,每周更换一次导尿管。每次排尿时应鼓励患者使用腹压或作下腹部按摩,促进膀胱反射性排尿的形成,一旦反射形成应去除导尿装置。③自行排尿形成,但残余尿多或有尿路感梁时,仍需插入导尿装置。④每次更换尿管前要放夹排空尿液,少饮水,使尿道休息6~7小时,当膀胱明显膨胀时再插入导尿管。⑤一旦发生感染,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并可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并可服用八正散或导赤散以及抗菌素等。
(3)防治便秘:①内服中药润肠通便药物。②用生理盐水或肥皂水灌肠,每3日一次。③粪块积聚,灌肠亦不能排出时,可戴手套并涂润滑油挖出。
(4)练功活动:练功活动可促进全身气血流通,改善全身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防止出现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不影响损伤部位及全身情况许可的条件下,应尽早进行练功活动。
骨盆骨折并发症:
血管损伤,髂内动静脉的壁支都紧靠骨盆壁行走,骨盆骨折可引起盆腔内血管破裂大出血,若血压呈持续下降,进行性贫血,骨盆附近瘀血肿胀范围不断扩大,有出血性休克的表现时,需抢救处理。
神经损伤,多因骨折移位牵拉或骨折块压迫所致,最常见的损伤有坐骨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臀上神经、阴部神经。
尿道破裂,多发生在双侧耻骨支骨折,男性多见。表现为尿道口滴血、膀胱膨胀、排尿困难、会阴部血肿及尿液外渗等症状。
膀胱破裂,作用于骨盆的直接暴力同时作用于膀胱或骨折端直接刺破膀胱,在膀胱充盈时容易发生。腹膜外破裂者无腹膜刺激征,患者仍可自行排出少量血尿,尿液外渗至耻骨上前壁及膀胱直肠间隙,致使
6
下腹肿胀、发硬及明显压痛;腹膜内破裂者因尿液流入腹腔而引起腹膜刺激征。
直肠破裂,多由骶骨骨折端直接刺伤直肠,患者下腹部疼痛,有里急后重感,直肠指诊时有压痛和血迹。腹膜内破裂时出现腹膜刺激征,腹膜外破裂则在肛门周围发生严重感染。
陈旧性脱位进行手法复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成年人陈旧性肩、肘、髋关节脱位在3个月内,脱位的关节轮廓可以触摸清楚并有一定的被动活动度,X线检查关节周围无合并骨折,无明显骨质疏松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可尝试用手法闭合复位。禁忌证:年老体弱及患有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或脱位时间过长,则不宜手法整复。
拔伸足蹬法:患者仰卧位,用棉花货软布垫于患侧腋下,保护腋下血管、神经和软组织,术者立于患侧,脱鞋,用足抵于腋窝内,两手握患者腕部沿患肢纵轴方向徐徐牵引,逐渐外旋、内收患肢,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离开喙突或锁骨下部,外移到肩胛盂前外方,经关节囊破口挤入关节盂内,当有回纳感觉时,复位即告完成。
肘关节后脱位如何诊断?
肘关节后脱位的诊断要点是①肘窝前饱满,可摸到肱骨下端。②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呈靴状畸形。③肘关节呈45°左右的半屈位。④肘三角的正常关系被破坏。⑤与健侧相比,前臂前面明显缩短,关节前后径增宽,结合病史和X线片作出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后方脱位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后方脱位的相同点是均有前臂着地受伤史,伤后肘部均有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肘部均呈靴形畸形。不同点是肱骨髁上骨折断端可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肘后方脱位则有弹性固定感。肱骨髁上骨折时,肘后肱骨内、外上髁与鹰嘴突三点关系仍保持正常,肘后方脱位时,三点关系消失。
筋伤疾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伤筋的并发症主要有:①小骨片撕脱:由于肌腱附着点的牵拉而引起骨质撕脱。②神经损伤:根据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丧失范围,肌肉有无明显萎缩等,可大致判定神经损伤部位。③损伤性骨化:如肘部大血肿,若处理不当,软组织中出现骨化现象,引起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X线摄片显示不均匀的钙化影。④关节内游离体:伤筋时兼有软骨损伤,在后期可演变为小骨块,脱落而成游离体。⑤骨性关节炎:关节部位的伤筋,后期易出现骨刺及关节软骨面的炎症等。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X线表现分期:
I期:股骨头轮廓无改变,多在负重区出现囊性变或“新月征”。
II期:股骨头轮廓无明显改变,负重区可见密度增高,周围可出现硬化带。
III期:股骨头出现阶梯状塌陷或双峰征,负重区变扁,有细微骨折线,周围有骨质疏松征象。 IV期:髋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扁平、肥大、增生,可出现向外上方半脱位或脱位,髋臼边缘增生硬化。
骨质疏松 :指一定的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端松质骨的有小梁变小,数月减少,间隙增宽,骨干部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故骨密度明显减低。
携带角 :正常人体上臂的纵轴与前臂的纵轴相交,在肘部形成一个外翻角,男性5~10度,女性10~15度。
清创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成为干净伤口,缝合后使之能一期愈合。
创伤性休克:机体遭受到严重创伤的刺激和组织损害,通过“血管—神经”反射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以及由此导致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缺氧和内脏损害的综合征。
切开减压法 :在肢体发生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时,应立即切开深筋膜,解除间隔区内高压,阻断缺血—水肿恶性循环,这样可防止组织坏死,同时有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动脉的血运,从而消除缺血状态。 5P症: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
挤压综合征 : 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在解除压迫后,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骨折: 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者,称为骨折。
7
异常活动 : 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好像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解剖复位 : 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 骨折复位后,移位虽未完全纠正,未达到解剖复位,但在此位置愈合并不影响肢体功能的复位结果。
骨折畸形愈合: 骨折畸形愈合是指骨折断端在重叠、旋转、成角状态下连接而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者。 骨折迟缓愈合: 骨折迟缓愈合是指骨折经治疗后,已超过同类骨折正常愈合的最长期限,骨折处局部仍可有肿胀、压痛,纵轴叩击痛,异常活动,功能障碍,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缓慢而未连接,但骨折端无硬化现象,骨髓腔仍通者。
骨折不愈合 : 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愈合功能停止,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端互相分离,间隙增大,骨端硬化或萎缩疏松、髓腔封闭,用一般的固定方法无法使它连接者。 携带角:指肘关节在正常伸直位时,上臂和前臂纵轴呈10°~15°外翻的携带角。 尺倾角:正常情况下,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称尺倾角。 掌倾角:正常情况下,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称掌倾角。
反常呼吸 : 多根肋骨双处骨折,该部胸廓失去支持,吸气时骨折胸壁反而内陷,呼气时骨折处胸壁反而隆起,称之为反常呼吸。
闭合性气胸:胸膜穿破口已闭塞,不再有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闭合性气胸。 开放性气胸:胸膜破口未闭塞,空气仍自由流通,称开放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胸膜穿破口形成阀门活瓣状,吸气时空气通过穿破口进入胸膜腔,呼气时则不能将空气排出胸膜腔,胸膜腔内压力不断增高,对肺的挤压和纵隔的推移也愈来愈大,称张力性气胸。 血胸:骨折端刺破胸壁或肺的血管,血液流入胸膜腔,则并发血胸。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的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骶股弓 :站立时,重力线经过骶髂关节至两侧髋关节,称之为骶股弓。 骶坐弓 : 坐位时,重力线经过骶髂关节至两侧坐骨结节,称之为骶坐弓。
方肩畸形:见于肩关节脱位的一种畸形,患肩失去圆状膨隆外形,肩峰显著突出,肩峰下部空虚,形成平坦成角的“方肩”畸形。
孟氏骨折:即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踝穴 : 内、外、后三踝构成穴,距骨居中,称踝穴。
肘后三角:肘部的骨性标志,由肱骨内、外上髁及尺骨鹰嘴凸出部分构成的三点标志,当肘关节伸直时成一直线,屈曲明,这三点构成等边三角形,称为肘三角。
颈干角: 股骨颈的轴线与股骨干的轴线之间形成的一个内倾角,称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前倾角: 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形成的一个夹角,称前倾角,初生儿为20°~40°,成年人为12°~15°。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