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
吴
艳
(龙岩市第二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目的对比传统护理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
回顾性分析我院
据评估结果实施抢救,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电图等变化情况。
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为:①建立急救小组。从本科室中选出3~8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实施专业系统的急诊培训,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规范每一位成员的急诊护理操作流程,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入组,明确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责任。同时参与到急诊护理管理中,并成立胸痛中心,简化急诊护理流程。②患者接收过程中。在急救小组赶赴现场的途中,安排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保持通讯,通过电话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情进展,并指导家属对患者实施简单的救护措施;接到患者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瞳孔、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同时在救护车上给存在胸痛的患者做心电图检查,借助网络及时上传至心电图室对患者实施准确诊断,让医院做好抢救准备;从而直接绕过急诊科将患者送导管室,大大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在患者入院后,由相关科室医生组织会诊,共同商讨和制定救治方案并实施抢救;而在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救治措施的过程中,由一名护士陪同与协助患者家属办理相关手续。③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发病突然,病情较重,所以很多患者家属会出现惊慌失措或焦虑不安等情况,针对家属的这些反应,需要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家属的自信心;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医护人员未赶到现场时,患者能够得到基础的护理;还可确保家属在为患者办理相关手续时,不受情绪的影响而耽误时间。④抢救后护理。在抢救结束后,向患者家属介绍可能会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并宣教相关的预防方法或技巧;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如患者术后体征出现异常,需立即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分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
时间与急救时间等指标,以此评价2组患者的抢救效率,时间越短表示效率越高。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以此作为康复效果的评价指标[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梗死患者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12月急诊接收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采用传统护理路径,后者则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观察与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结果
研究组分诊停留时间、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率
康复效果
传统护理
急诊护理路径
应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急诊抢救效率更高,患者康复效果更好,
DOI:10.19435/j.1672-1721.2019.03.064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引发心肌缺血而导致,该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为急诊危重症之一[1]。时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患者从发病到获得有效治疗的时间越短,抢救成功率越高,预后效果越好。因此,如何缩短急诊停留时间、提高分诊评估效率,以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比传统护理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其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12月急
诊接收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纳入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功能障碍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53岁~78岁,平均年龄(64.23±4.3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3例,初中或中专8例,小学及以下5例;研究组患者男20例、女16例,年龄52岁~79岁,平均年龄(63.47±4.26)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1例,初中或中专9例,小学及以下6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即在120指挥中心接
到急救电话后,立即派出医疗队赶到急救现场,在患者到达医院后,通知患者家属办理相关的手续,并在缴纳相关费用后对患者实施各项检查,而后由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根
作者简介:吴艳,女,大专,主管护师。388研究组患者分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见表1。研究组有1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78%;对照组有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3.96,P=0.04)。
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1月第23卷第3期
康复护理
表1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P
例数3636
2组患者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比较(x±s)分诊停留10.11±2.6219.07±3.0110.040.00
分诊评估
急救时间(min)
住院时间(d)9.21±1.3210.470.00
时间(min)时间(min)
理内容作为纵轴,在相应的时间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从发病到入院再到急救的过程中,各项护理、检查与治疗能够得到无缝链接,从而缩短分诊停留时间和分诊评估时间[4]。本文研究组患者分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以及急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急诊护理路径对于缩短患者从发病到获得治疗的时间,提升抢救效率具有明显效果。而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急诊护理路径对于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减少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比应用传统护理,更能够促进急诊抢救效率的提升和患者康复,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杜红.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
卫生标准管理,2015,6(22):261-262.
[2]潘晓文.传统护理与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
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35):130-132.
[3]德吉央金.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
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325.
[4]洪碧英.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效果
对比[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36):214-216.
(收稿日期:2018-10-22)
1.56±0.3236.57±5.5218.370.00
11.510.00
4.21±0.5658.22±6.3415.32±2.2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急危重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抢救效率,在大程度上决定了抢救与预后效果。据相关研究表明[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h后如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的风险将大大提升。因此,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率,对于患者临床疗效与后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急诊护理由于患者在接诊与分诊评估时间较长,从而严重耽误了急救时间,降低了抢救效率。本次研究所提出的急诊护理路径,通过建立急救专项小组并成立胸痛中心,规范和精简接诊护理流程,同时明确每一名护理人员的责任,从而使得急诊护理措施能够有序、快速地开展;而接诊的过程中,通过在救护车上为胸痛患者行心电图检查,并经互联网直接传回院内心电图室进行诊断,从而能够绕过急诊各项检查,缩短患者抢救时间。简言之,急诊护理路径是将时间作为横轴,各项护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钱月婷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肢体
从我院2010年2月—2016年8月收
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70例2010年2月—2016年8月于
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中抽取70例,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方式对一般组患者进行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鉴别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护理前,2组运动能力与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
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老年脑出血患者,可显著
老年患者
早期康复护理
肢体功
学意义(P>0.05),护理后鉴别组上述评分均高于一般组(P<0.05)。结论
加快其各项功能的恢复速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脑出血能恢复
影响
我院接受诊治的老年脑出血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一般组和鉴别组,每组35例。一般组女15例,男20例;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65.49±5.40)岁;脑出血量为35~75mL,平均(49.45±10.78)mL。鉴别组女14例,男21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65.41±5.43)岁;脑出血量为34~76mL,平均(49.47±10.53)mL。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一般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在此基础上
对鉴别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①心理康复护理:医护人员应充分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耐心和温和的语气来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同时指导患者掌握转移注意力等多种解压技巧。②认知功能康复护理:每天对患者进行20min左右的注意力训练,同时辅以记忆训练来改善患者记忆功能,而后根据患者记忆功能的改善程度来推进训练进程,例如引导患者描述每
389DOI:10.19435/j.1672-1721.2019.03.065
脑出血即非创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1],与其他类型的脑卒疾病相比,脑出血的发病率相对较高[2]。情绪波动大以及用力等均易导致患者突然发病,且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均伴有程度不一的后遗症。本文就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
作者简介:钱月婷,女,本科,主管护师。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1月第23卷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