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枢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当前小城镇绿地规划建设中的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小城镇居民绿地需求的特殊性,介绍了以人为本理念在绿地规划中的运用,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思想的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绿地规划;需求 1 引言
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党和政府重要的工作内容。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十二五”时期,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然而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小城镇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是小城镇的发展就是要搞好经济建设,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极大地破坏了小城镇固有的环境优势,使原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小城镇环境建设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可以看出,对小城镇绿地规划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 小城镇绿地系统建设中的新问题
近年来许多小城镇在发展中已经意识到绿地不足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规划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由于缺乏适合小城镇绿地规划设计理论的指导,在“好大喜功”、“盲目跟风”等错误决策思想的带领下,不少地方将大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内容、方法简单拷贝至小城镇,大广场、大公园、大绿地式的
规划与建设,不仅缺乏地方特色,还在后期管理中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2.1 绿地布局区位不合理
绿地布局区位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绿地能否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能否吸引较多的人流聚集,展现较高人气与活力。从建设现状看,部分小城镇偏好在城镇主要出入口、工业区与居住区毗邻处、城镇建设边缘区等地布局绿地。选择在城镇出入口打造绿地,毋庸置疑,能借此塑造良好的城镇形象,给进出城镇的人们留下美好印象;选择在工业区与居住区毗邻区域打造绿地,可在居住与生产间形成景观过渡;选择在城镇建设边缘区打造绿地,往往可以有充足的用地,建设较为大型的公园或绿地广场。然而,这些区域往往远离城镇居住空间,居民使用严重不便,甚至绿地周边环绕若干条对外交通或城镇主干道,居民使用安全难以保障,使用环境质量也大打折扣。
2.2 单块绿地规模过大
为迅速提高小城镇建设用地中的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比,提高人均占有面积,建设大型公园绿地或广场用地无疑是最为立竿见影的方式。结合我国大多小城镇用地现状,规划区内遗留有大片的水域、农林用地、空闲地等非建设用地,为打造大型公园绿地或广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绿地功能定位有偏差
与大中城市绿地功能定位不同,小城镇绿地虽也承担生态、美化
等功能,但集会、休闲功能的需求更迫切。周边毗邻广阔的农林用地,植被覆盖率高是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重要区别之一。 2.4 绿地设施配置不合理
在小城镇绿地功能定位不准确和照搬照抄大中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理念、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许多小城镇在绿地设施配置上缺乏对居民特殊要求的考虑,仅将大中城市中的设施要素照样拷贝至小城镇,既无法满足地方居民使用需求,也导致了大量设施的闲置与浪费,而居民真正需求的设施却严重缺乏。最终,同样的设施配置、同样的设计风格在大中城市与小城镇中,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效果
2.5 绿地后期管理不到位
建设的过程激情澎湃,后续的管理混乱松散,这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绿地系统现状的真实写照。因缺乏必要的管理与持续维护,小城镇绿地广场从开始的光鲜亮丽逐渐沦落为现状的破败不堪:树木枯萎、草坪斑秃、台阶破损、垃圾遍地等等。 3 小城镇居民绿地需求的特殊性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必须以小城镇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将“以小城镇居民为本”的理念贯穿至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其中,依据地方自然、社会和文化特色,调查、分析、总结当地居民生活和休闲需求的特殊性,并将之反映到规划方案的设计和建设中,是直接关系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见图1)。
4“以人为本”在小城镇绿地规划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绿地规划就是在对小城镇基地及人口详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满足小城镇居民需求的绿地系统,差异化配置相关设施,丰富居民休闲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1 小城镇居民绿地系统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鉴于上述小城镇绿地需求特殊性分析可知,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居民在绿地空间布局、设施配置、使用需求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合理、科学、客观的绿地系统规划应建立在对基地现场全面、详细掌握,对当地居民需求类别、需求特征、需求原因等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并能将这些特殊性在规划与建设中逐一体现,从而营造有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在塑造个性化小城镇景观面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切实、有效、有针对性地满足地方居民需求,提供多元丰富休闲类型与空间,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2 小城镇居民行为特征的分析
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居民在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就业状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别,其行为特征也与大中城市居民不尽相同,因此对绿地系统的需求也存在特殊性。忽视这种差异,简单以城市的规划原则、方法、内容来指导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显然是不科学的。只有在对小城镇居民行为特征分析基础上,掌握其特殊的行为方式、行为构成、行为心理等,才能更好地构建并开展适宜其行为需求的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4.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原则解析
(1)生态性
地处广阔的农业用地环绕,田园风光近在咫尺,小城镇具有塑造绿色、健康、生态更优越的自然基础环境。然而,近年来随着有污染的乡镇企业建设遍地开花,大大降低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空气混浊、污水横流、固体废弃物遍地这些现象在小城镇屡见不鲜。因此,如何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重塑绿水青山的自然美景,成为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 (2)安全性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安全性应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是使用的安全性,即居民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安全威胁。因此,被区域交通或城市主要干道包围,或地处工业区、仓储区边缘,周边机动车流量较大,人们到达或使用过程中隐藏较大交通安全隐患的区域不应成为城市主要绿地广场设置的选择空间。其次,应结合城镇防灾减灾、避难空间布局,即在深入研究小城镇灾害产生类型、特征,以及避难模式等的基础上,通过对绿地系统层级、结构和空间布局的研究与规划,构建兼具防灾减灾功能的小城镇绿地系统。 (3)可达性
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设施完善的休闲娱乐空间,丰富居民闲暇生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塑造小城镇特色景观,展示小城镇新时代面貌是小城镇公共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主要目标,因此,方便居民到达、使用,切实为居民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应成为小城镇绿地广场用地区位抉择的主要标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居
民更倾向于在居住空间周边开展休闲活动,因此,绿地广场距离住所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直接攸关居民的认可度与使用情况。因此,小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中,可达性的高低也应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
(4)适宜交往
离开了农村大树下、水井旁的传统交往空间,许多进入小城镇后的“新”居民更渴望能突破钢筋混凝土、防盗门、安全网的限制,寻找到一片适合交流沟通、拉家常叙旧情的公共空间。而这种空间如果能设置在户外,则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按照杨·盖尔的理解:户外空间的生活是城市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因素。因此,营造适宜于户外活动和交往,满足居民生理与心理双方面需求的空间氛围,是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必然需求。 4.4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新的《城乡规划法(2008)》强调规划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以及报送审批前必须征询专家与公众意见,将公众参与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法律条文形式加以明确。近年来,随着居民自我权利维护意识的加强,公众参与开始在城镇规划中普遍开展起来。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公众参与虽然暗流涌动,但在诸多方面仍暴露出严重问题。“寻租行为”屡禁不止,“长官意志”影响深远,公众参与能力较低,公众参与制度建设不完善等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效率与效益。因此,在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必须不断加强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提高居民参与能力,营造一个公正
公平、和谐的氛围。 5 结语
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所以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在小城镇绿地规划中,只有坚持以“小城镇居民”为本理念,因地制宜构建满足小城镇居民需求的绿地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建国.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8期
[2] 许菊芬.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