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文献学和张舜徽先生

来源:九壹网
历史文献学研究所与张舜徽先生

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从1979年开始即为全国最早的硕士学科点,1983年首批获得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第一个历史文献学科的博士点。自八十年代以来,已培养出38名博士和64名硕士。现在在读的有13名博士与18名硕士研究生。2002年全国开设历史文献学研究生专业的大学共有26所,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文献学研究生专业排名全国第一(见人民网,2002年5月9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评估排名)。

中国历史文献学以历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主要进行中国历代的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同时又在教育部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直接指导和资助下进行中国各类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本学科的创始人是已故国内外知名学者张舜徽先生,现在的学科带头人为周国林教授、刘韶军教授、王玉德教授,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学科点现在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6人具有博士学位,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目前我所周国林教授为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该研究会的秘书处就设在本学科点的历史文献研究所,每年承办一次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年会及出版一期会刊(《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实际上已成为国内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中心。

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点先后完成集体项目有:湖北省重点出版项目《張居正集》(四册)、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的八五重点项目《二十五史三编》(三册)、教育部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明实录类纂》(21册)、国家八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资治通鉴全译》(20册)、国家教委古籍整理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6种)、教育部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中国民俗文献整理研究》丛书(10册)、《中国历史文献整理研究论丛》(3种)、《后汉书

辞典》、《三国志辞典》、《四书辞典》、《百川汇海》(10册)、《慧海元典》(3种)、《十三经注疏校点》(7种)、《北史全译》、《魏书全译》、《南史校注》、《宋书校注》、《南齐书校注》等项历史文献古籍的整理与研究课题,合计出版历史文献古籍与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研究的著作共40余种80余卷(册),另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这些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奖励,其中(我这里没有具体名称,请用查老师编的科研统计材料中查一下)

本学科点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中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研究两大方向。在中国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主要是对中国古代的各类历史文献的文本与典籍进行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上自先秦下到晚清,不同门类的历史文献古籍,都是整理与研究的对象,这是一门传统的学科,有其固有的研究方法、手段与理论,张舜徽先生强调治学的博大气象,重新界定了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与定义,因此本学科点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具备门类多、范围广的特点。在这种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本学科点除了完成以上诸项的集体项目之外,还完成了不少个人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如周国林教授的《〈大唐西域记〉注译》、《神仙传全译》、《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经传诸子语选译注》,刘韶军教授的《太玄校注》、《太玄集注》、《太玄研究》,杨昶教授的《国学知识概要》、《辨伪学讲义》,董恩林副教授的《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陈蔚松副教授的《汉代考选制度》等。

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研究方向,主要整理与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重要典籍及其思想内容。多年来,学科点侧重对中国古代的民俗典籍、儒释道三教典籍、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整理与研究,其主要成果有姚伟钧教授主编的《中华民俗元典注评》丛书(10种)、谭汉生副教授主编的《慧海元典》丛书(3种)、董恩林副教授主编的《中国皇室丛书》(5种)、王玉德教授主

编的《中国生态文化》《中国神秘文化》,作为个人研究的主要成果,还有姚伟钧教授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献概述》、王玉德教授的《发生与交融—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刘韶军教授的《宋元韬略》、《楚国哲学》、《儒家学习思想研究》、董恩林副教授的《隋唐韬略》、谭汉生副教授的《春秋韬略》、杨昶教授的《廉——令德懿行系国脉》、《四书选读》、李晓明副教授的《中国古籍的印刷与近代出版业》等众多的著作。

本科学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属于教育部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的项目:周国林教授的《皇清经解主题词索引》、刘韶军教授的《太玄集义》、王玉德教授的《世本辑校》、董恩林副教授的《旧五代史汇校》、谭汉生副教授的《翼雅丛编》,属于教育部远程教育司的项目:刘韶军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网络课程,另外陈蔚松副教授还参加了国务院的重点项目《中华大典(训诂典)》的科研工作。

本学科点的一些研究人员,还参加了道家道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其成果另见。

本学科创始人已故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简介:

张舜徽先生(1911-1992),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生前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名著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著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全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导师。

张舜徽先生为湖南沅江人,20世纪40年代起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学院、兰州大学担任教授。1951-1992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研究所工作。

张舜徽先生一生治学,学问深厚博大,为国内外公认的国学大师。解放前已出版学术著作多部,50-60年代初又出版7部(8册)学术专著,如《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清代扬州学记》《清人文集别录》《顾亭林学记》《中国史论文集》等,享誉学术界。文革中虽然受到冲击,仍然治学不辍,改革

开放以后,13年中出版著作14种(20册),著名的有《说文解字约注》、《中国文献学》、《周秦道论发微》、《清儒学记》、《中华人民通史》、《郑学丛著》、《汉书艺文志通释》、《文献学论著辑要》、《清人笔记条辨》等。

张舜徽先生自担任博士导师以来,非常注意培养历史文献学的后继人材,10多年中,亲自培养了博士15名,硕士36名,并受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领导委员会委托,开办了一期历史文献学的培训班,为全国10多所高校培养了30多名历史文献学的专业人材。

张舜徽先生从1979年起,创建了全国性的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在担任会长的十年中,使该会发展成为国内外颇具规模和甚有影响的学术组织,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张舜徽先生一生以教育和学术为生命,甘于寂寞,不求名利,生命不息,著述不辍,他留下的近千万字的学术著作,是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