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教材文言文及课下注释(九上)

来源:九壹网


九上第三单元

※单元提示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聘怀,纵情山水,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领略历 史文化的底蕴。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 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

10.岳阳楼记1

庆历四年2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6 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8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9,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夕阴

12,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3也,前人之述备矣14。

10,横无际涯11,朝晖

然则15北通巫峡,南极

潇湘⑯16,迁客17骚人18,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9?

若夫20淫雨21霏霏22,连月不开2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24,日星隐曜25, 山岳潜形

26,商旅不行,檣倾楫摧27,薄暮冥冥28,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29,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泳,岸芷汀兰

30

明,波澜不惊3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32,沙鸥翔集33,锦鳞34游

35,郁郁36青青。而或长烟一空37,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8,静影沉璧39,

40!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41, 把酒临风42,其喜洋洋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者矣。

嗟夫!予尝求居庙堂之高

47

43

古仁人

44

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48

4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6,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

49!噫!微斯人,吾谁与归50?时六

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年九月十五日。

【课下注释】

1.选自《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 临洞庭。始为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时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唐宋以后此楼多次重修,现 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建。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41—1048 )o本文结尾“时六年”, 指庆历六年(1046)。

3.〔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滕子京(991-1047),

名宗谅,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巴陵郡,古郡名,今湖南岳阳。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 越,到。

5.〔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6.〔具〕同“俱”,全、皆。

7.〔增其旧制〕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8.〔属〕同“嘱”,嘱托。

9.〔胜状〕胜景,美景。胜,美好。

10.〔浩浩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11.〔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际。

12.〔朝晖夕阴〕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晖,日光。

13.〔大观〕壮丽景象。

1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

赋”。

15.〔然则〕如此……那么。

16.〔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极,至、到达。

17.〔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

18.〔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1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得无,表推测。

20.〔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用法与此相同。

21.〔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22.〔霏(fēi)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23.〔开〕指天气放晴。

24.〔排空〕冲向天空。

25.〔日星隐曜(yào)〕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曜,光芒。

26.〔山岳潜形〕山岳隐没在阴云中。

27.〔檣(qiáng)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 断折。倾,倒下。摧,折断。

28.〔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冥冥,昏暗。

29.〔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国,指国都。

30.〔景〕日光。

31.〔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

3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 青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广阔。

33.〔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34.〔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

35.〔岸芷(zhǐ)汀(tīng)兰〕岸上与小洲上的 花草。芷,白芷。汀,小洲。

36.〔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7.〔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38.〔浮光跃金〕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这是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9.〔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40.〔何极〕哪有尽头。

41.〔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偕,一起。

42.〔把酒临风〕端着酒,迎着风。把,持、执。

43.〔求〕探求。

44.〔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45.〔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 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4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 的变化而喜悲。

47.〔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 朝廷做官。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 指“居庙堂之高”。

48.〔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被 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下文的“退”,即 指“处江湖之远”。

4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 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50.〔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思考探究 一 北宋诗人陈师道曾经指出:“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 世以为奇。”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二 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三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四“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

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积累拓展

五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前人之述备矣

3.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4.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5.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六 岳阳楼是江南名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揽胜,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等。找来这些诗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1.醉翁亭记1

欧阳修

预习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到任以后,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朗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课文时,注意文中“者”“也”“而”“之”等虚词的使用,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特点。

环滁

2

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 山行六七

5

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

7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9,云归而岩穴暝10,晦明变化11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

香12,佳木秀而繁阴13,风霜高洁14,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

15

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6,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7,往来 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前陈

20

18,山肴野蔌19,杂然而23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射22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24,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25白发,颓然乎其间26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28, 游人去而

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30,太守也。太守谓31谁?庐陵32欧阳修也。

【课下注释】

1.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九(中华书局2001年版)。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 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东部。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回,曲折、回环。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

6.〔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7.〔意〕意趣,情趣。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9.〔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10.〔云归而岩穴暝(míng)]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暝, 昏暗。

11.〔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2.〔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

13.〔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秀,茂盛。

14.〔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15.〔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6.〔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7.〔伛偻(yǔ lǚ)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8.〔洌(liè)〕清。

19.〔山肴野蔌(sù)〕野味野菜。蔌,菜蔬。

20.〔陈〕陈列,摆开。

2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2.〔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 数喝酒。

23.〔弈(yì)〕下棋。

24.〔觥(gōng )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25.〔苍颜〕苍老的容颜。

26.〔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颓然,倒下的样子。

27.〔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28.〔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

29.〔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

这事的人。

31.〔谓〕为,是。

32.〔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

思考探究

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二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 “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三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积累拓展

四 本文用了 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 环滁皆山也。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12.湖心亭看雪1

张岱

阅读提示

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

崇祯五年

2

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3

矣,余拏

4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7、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9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0。及下船,舟子11

喃喃曰:“莫说相公12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下注释】

1.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 检年号(1628—1644)。

3.〔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 称为“定更”。

4.〔拏(ná)〕撑(船)。

5.〔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7.〔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8.〔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9.〔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0.〔客此〕客居此地。

11.〔舟子)船夫。

12.〔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思考探究

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三 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