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镜子》读后感
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父母可以轻松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问题少年”的出现究竟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出了问题?家长认为自己没错,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孩子为什么就感受不到呢,为什么那么不听话呢?孩子认为,父母为什么就不能听听我的心里话呢?父母根本就不了解我!这样,家长和孩子都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没有人愿意去改变。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冲突,甚至都有点“水火不容”之势。比如纪录片中的张钊不让父母回家住,让父母住在店面里;泽清会有暴力行为,有时候甚至会殴打母亲等。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又不能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问题越级越深,出现了父母眼中的“问题少年”。
天下父母爱子之心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总有孩子不领情呢?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父母把自己想给的,能给的都给了孩子,而从不去问孩子想要什么。孩子不上学,父母会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学习跟不上了,所以不上学,而不去深入思考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就像张钊所说的,他认为二中学校的学习环境太过压抑,他的父母会说,别的几千个孩子都能受得了,就你受不了。张钊一听就很生气。他的父母这个时候并没有去了解他的想法,就直接去否定,去批评他。这样下去,孩子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也觉得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话。
好孩子都是相似的,“问题少年”却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与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性格就像一个忠诚的“复制过程”一样,会复制给孩子。孩子的“问题”所在,其实恰恰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的不足。孩子,几乎是一个家庭的梦想,承载着父母所有的期望。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而从不问问孩子的梦想。就像纪录片中一个孩子说的,我是父母精心编制的一个程序,父母输入什么指令,我就忠实地执行,知道有一天,我中病毒了,再也不能很好地执行指令了,无论父母怎么调试都好不了,这个时候父母开始着急……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但同时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个人,有着自己的想法、好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父母有责任教育孩子成长成人,但要注意方式,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是可以和父母平等沟通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父母习惯用暴力,孩子也会潜意识的有暴力的倾向,父母固执,孩子也会固执。父母作为监护人,应该以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沟通,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都爱孩子,孩子也都爱父母。相互理解,共同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