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训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的地域性文化,包括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北方游牧文化则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以肉、乳为食,衣动物皮毛。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汉书·匈奴传》又说:“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订“小礼”,更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
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动、迁徙,与严峻的生
1
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犷豪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
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让后人追慕不已。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接受外来影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前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B.北方游牧文化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
C.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其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不同。
D.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视野,培养了唐人情怀,深刻影响了唐诗,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游牧文化谈起,着重论述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观点。
2
B.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民族习性的不同。
C.第二、三两段引述资料,为的是从多个方面论述匈奴族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征。
D.文章先明确北方游牧文化的内涵,然后进行比较,最后指出它对唐诗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质。
B.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关键在于盛唐人有尚“胡”的传统。
C.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但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唐诗。
D.唐诗借鉴、吸收和融合了北方游牧文化,因此,研究唐诗必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老子、庄子、孟子重直觉,墨家、名家重观察、分析,《周易大传》等兼顾重直觉和观察、分析。
老庄思维方法的精义是主张以一颗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作为万物本原的道。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没有价值,应当“绝学”,“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损”的功夫,也就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的功夫。有了一个无疵的“玄览”,就能“不窥墉,见天道”,即直觉万物本原的道。老子此说,至庄子更得到发展。庄子认为“无思无
3
虑始知道”。这就是要去掉一切知识、感情、欲望、思虑,去直接感觉万物本原的道。
孟子思维方法的精义是“尽心”,尽心即尽量发明此心。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也是一种直觉法,这种直觉方法与老庄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反省内求,而不是冥而直往的外求;它不废弃思,也不完全反对博学,不过其“思”的功夫是用在“内省”上。
老庄和孟子的直觉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陆九渊、王守仁“明心尽性”的方法即祖述孟子,而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方法中,则有老庄方法的成分。
墨家颇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他们断言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可知他们也注重实验。但他们对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实验的具体方法,则未作论述。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把此种方法当作神秘的技术秘而不宣之故。名家中的惠施,也很注重外物的观察与分析,史称他“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散于万物而不厌”。名家中之公孙龙则特别注重分析。公孙龙有“离坚白”的命题,认为一块石头的坚性和白性是相互分离的。墨名二家注重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是发展了自然科学和逻辑学。墨名二家之学的中绝失传,使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派别。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测,如张衡、僧一行、沈括等,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哲学家也提出过一些重视观察和分析的理论,如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提出“质测即藏通几”的命题,即认为哲学寓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中,但总的看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缺乏关于观察的系统理论,对分析也比较轻视。
《周易大传》则有兼重二者的倾向,显得比较全面。 它一方面强调观察和辨析,另一方面强调“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入”即直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对神化的知识建立在道德修养的基础上,也属于直觉。《周易大传》的这种方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邵雍、张载、程颐、朱熹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此类型。
4
(摘选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庄子主张废除思考去掉知识,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接感知客观的万物本原的道。
B.孟子、陆九渊、朱熹不完全否认思与学,与老庄冥而直往的外求不同,他们主张反省内求。
C.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命题的明代哲学家方以智,比较系统地总结出观察和分析的科学理论。
D.《周易大传》兼顾直觉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显得比较全面,但对后世影响没有前两派大。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论述的是先秦诸子的思维方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全文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B.孟子与老庄同属直觉派,文中阐述了孟子思维方法在精义和直觉方法方面与老庄的异同。
C.文章善于举例和引用,其中举公孙龙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墨家致力于事物的观察和分析。
D.对墨名二家的思维方法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文章从科学与哲学方面作了较具体的论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
A.墨名两家倡导的观察、分析的方法在儒家内部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占主导地位。
B.墨名二家之学中绝失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技术秘而不宣,以致未能传承下来。
C.虽然后来的科学家比较重视实验,但“实测”仍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
D.重直觉、轻分析的学术风气,不仅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6
专题强化训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揩,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揩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痩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
7
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钱币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货币是产品有了剩余,用于交易的结果。“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使用货币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C.中国古代钱币的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只用文字,宋代的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
8
D.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而宋代钱币各种字体都出现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然后从形制、图饰、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B.从第三段的论述可以看出,宋代钱币使用的文字种类最多,而钱币上最早使用隶书是六朝时候。
C.对于中国古代钱币所使用的技术,文章从钱币的铸造、造纸与印刷等几方面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D.结尾一段既总结概括了上文,也通过对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特殊之处的分析深化了其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钱币为圆形方孔,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了钱币的铸造。
B.宋代钱文书法比之前更加丰富,各种书体齐全,还有名家书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C.如果想要更好地防私铸和防伪造,无论是铸造铜币还是印刷纸币,都要采用最成熟的技术。
9
D.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变革或重要事件,那一时期的钱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趣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更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近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
10
个重 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 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 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古代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合一,现代教育却将其割裂,造成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D.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更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不是从艺术的角度,而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弘扬书法事业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
11
意义。
B.文章先阐述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然后分析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做法并表达希望。
C.文章第三段从硬笔代替了毛笔,键盘时代、现代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分析了书法受到的冲击。
D.结尾一段将书法上升到“文化安全”保障的高度,彰显了作者的危机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交往、奏事都离不开书法,可见,书法是古人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B.自二十世纪初钢笔传入中国后,书法便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随着电脑的高度普及,书法面临着更大的闲境。
C.如果想要使作为古人认知世界睿智方式的书法薪火相传,就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甚至坚持一辈子。
D.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起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才能使作为中华文化最基本因素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