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故事】师旷论学
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②?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建本》)
【注释】
①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学习笔记】
师旷大概是最早提出终身学习的人。他的“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观点给老而学者莫大的鼓励和信心,成为老而勤学的著名的比喻。后来颜之推在《勉学》中也说到:“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这段话就是从师况这段话来的。我国不乏老而好学者,陆游即以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唐代周昙《春秋战国门·师旷》:“老能劝学照余生,似夜随灯到处明。往行前言如不见,暗中无烛若为行。”对师况的事迹进行了概括。(朱福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