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鲁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阿Q正传》要告诉人们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一场思想革命和觉醒了的人民。
※《呐喊》和《彷徨》的基本内容(思想内容)
1、反封建:揭露宗法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弊害。《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2、对农民的思考:刻画农民的灵魂,剖析其精神病态,达到批判国民性弱点和思想启蒙的目的。《阿Q正传》《故乡》《离婚》《祝福》。3、对知识分子出路的思索:描画新旧交替时代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悲剧命运。《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4、对辛亥革命的反思。《风波》《阿Q正传》 ※《狂人日记》主题的建构方式
小说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流动为具体内容,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对于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揭示:
1、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铁青的脸、路人的交头接耳及张开的嘴、女人咬你几口的话、佃户讲的吃人的故事);
2、从家庭内部着眼,透过封建礼教所依附的基础——家族制度,对大哥平常的吃人言行的描写;
3、从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的怀疑入手,剖析整个封建礼教对社会成员的无形同化,个人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旧道德罪恶的载体和无意识的维护者,这是封建社会罪恶和得以长期维持的根源。
※老舍小说“京味”的具体表现:(用作品分析,用骆驼祥子。
1.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景观。2.剖析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心理结构。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性格懒散、苟安、谦和、宽厚、懦弱。3.使用原汁原味的北京话。4.风格幽默。
※老舍笔下的三类市民形象:(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派市民: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守旧:保守、闭塞、因循守旧、知足苟且。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其精神病态,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如: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牛老四(《牛天赐传》),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这些人虽然可笑,但又值得同情,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在批判中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而其批判更多表现为一种幽默,表现对传统文明的惋惜之情。 新派市民:追逐“新”和“洋”而丧失人格的堕落的人物,他们浮华浅薄、道德沦丧)。漫画式的手法凸现其浅薄与空虚。对外来的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持谨慎以至排斥的态度。如:张天真(《离婚》),祁瑞丰、冠招娣(《四世同堂》),老舍采用十分刻薄的嘲讽手法作漫画化的处理,其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表明对西方文明的反感。
理想市民:指那些除暴安良、解困济危、救命于水火的侠客式人物,他们的突出特点是侠义实干。目的是探索文化转型期的出路,使作品变得具有启蒙价值。如:赵四(《老张的哲学》),丁二爷(《离婚》)等,在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中出现的理想人物,寄托着老舍的理想,他希望这些“侠客兼实干家”为社会锄害,使他的作品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这正说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平庸和幼稚。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从三个方面解读雷雨) • 《雷雨》:表现“迷惘人生的罪与罚”
1、女性的悲剧:女性被侮辱,被压迫的悲剧。2、爱情悲剧(周萍、四凤),重蹈父母覆辙又无意乱伦的悲剧3、第三重悲剧,周冲的纯洁的青春梦想破灭的悲剧4、鲁大海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反抗失败的悲剧。 ※《边城》分析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 《边城》 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物命运、人物形象三者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界。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沈从文在渲染大自然的美的同时,更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纯朴的人们。
人性美在《边城》中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摩《志摩的诗》、《翡翠冷的一夜》、《猛虎集》、
文章的一大魅力所在。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
※《边城》艺术特征
1.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2.丰富多样的结构形式。沈从文被称为“文体家”。3.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4.融纪实、象征与抒情为一体。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
四大女作家:冰心(“爱的哲学”:歌颂母爱、儿童爱和自然爱,“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语言文体上的创作,形成了冰心体,提倡“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诗集有 繁星 春水 寄小读者 )。张爱玲: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心理分析小说。丁玲:《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
二十年代小说
一、问题小说:冰心;叶绍钧写小市民的灰色卑琐人生,风格客观、冷隽,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饭》;卢隐写“人生是悲”的主题《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王统照写人生美和爱的主题《沉思》《微笑》;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玉官》《商人妇》《春桃》1.浓厚的宗教氛围。2.传奇的情节。3.异域的色彩。
二、浪漫抒情小说: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郁达夫《沉沦》,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生的苦闷”、“性的苦闷”、“社会的苦闷”;郭沫若;张资平
三、乡土小说: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废名等。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延伸,也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对传统乡村陋习的揭示,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隐现着乡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散文化倾向。 二十年代新诗
1、初期白话诗:胡适《尝试集》;刘半农;周作人;朱自清;郭沫若《女神》《星空》;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2、湖畔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前期新月派:闻一多《红烛》《死水》;徐志《云游集》;朱湘
3、象征派诗歌: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 二十年代散文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鲁迅;冰心;许地山;郁达夫;梁遇春
二十年代戏剧
春柳社-最早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进行自觉探讨与试验创造的社团
\"进化团\"与\"天知派新剧\"--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与重教化功能的戏剧演出模式 田汉《咖啡店之-夜》《获虎之夜》《姊妹》《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名优之死》《南归》《梅雨》《回春之曲》《卢沟桥》《秋声赋》《丽人行》《关汉卿》;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酒后》;郭沫若《黎明》《王昭君》《卓文君》 三十年代小说
1、左翼作家:茅盾《子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丁玲;张天翼《华威先生》《清明时节》;沙汀;艾芜
2、京派作家:沈从文、萧乾、芦焚 3、新感觉派:施蛰存《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穆时英;刘呐欧
4、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5、流派外的作家:巴金、老舍 三十年代诗歌
一、现实主义诗歌潮流
1、普罗诗派(无产阶级革命诗派):郭沫若;蒋光慈;殷夫。 2、臧克家《老马》《难民》
3、汉园三诗人: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合成《汉园集》《断章》
二、现代主义诗歌潮流 戴望舒《雨巷》、卞之琳、何其芳、徐迟 老舍:《茶馆》《龙须沟》《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柳家大院》《微神》《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憩园》《寒夜》《第四病室》。早期有安那其主义 曹禺:《雷雨》《原野》《北京人》《日出》 夏衍:《上海屋檐下》
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小说月报》, “写实主义”
2、创造社:1921年7月,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创造》、《创造周报》、《创造日》,“为艺术而艺术”
3、新月社:1924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诗镌》、《新月》、《诗刊》,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
4、语丝社:1924年11月,鲁迅、周作人为中坚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语丝》,“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