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来源:九壹网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1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受控状态: 分发号: 编 制 年 月 日 审 核 年 月 日 批 准 年 月 日 2011年 月 日发布 2011年 月 日实施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2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1.目的 本程序为识别本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危险源,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并评估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以便进行监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可以控制或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 3.定义 3.1 环境因素:本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分类:能源/资源、水、 气、废弃物、土壤、噪声、其他环境和社区问题。 3.2 重要环境因素:本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中可能产生重要环境影响的因素。分类:能源/资源、 水、气、废弃物、土壤、噪声、其他环境和社区问题。 3.3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分类: 危险化学品(泄漏、灼伤、中毒、腐蚀),火灾,爆炸,触电,物体打击,机械操作,其他等。 3.4 重要危险源:可能导致伤亡、财产重大损失、工作环境严重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分类:危险化学品(泄漏、灼伤、中毒、腐蚀),火灾,爆炸,触电,物体打击,机械操作,其他 等。 3.5 正常状态:与计划的运作相符。 3.6 异常状态:与计划的运作不相符。 3.7 紧急状态:与预定的运作不相符,且在短时间内可能造成重要环境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职责 4.1 各部门内审员或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4.2 品质部:负责环境因素、危险源的汇总、登记、核实和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评价。 4.3 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核准。 5.工作程序 5.1 公司内部环境因素的识别 5.1.1 公司采取全员调查、现场巡查、主管判定及过程的方法等进行环境、安全问题的调查和环境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3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因素、危险源的识别。 5.1.2 各部门组织进行各自部门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调查,从公司到各部门车间、班组层层动员和 布置,全员参加。 5.1.3 班长将环境、安全问题调查事项通知到班成员,发动大家反映各自岗位的环境、安全问题, 班长做好本班环境、安全问题的汇总。 5.1.4 各部门征集全部门人员对环境、安全问题的反映,部门负责人做好本部门环境、安全问题的 汇总,并组织人员对环境、安全问题进行审查,将环境因素、危险源各相关的内容填入《环境因素 识别表》和《危险源识别评价表》,报品质部总汇。 5.1.5 在进行全员调查识别环境因素、危险源之后,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巡查, 识别补充环境因素、危险源,对现场巡查发现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要补填在《环境因素识别表》 和《危险源识别评价表》上。 5.1.6 在整个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中,对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过去、现在、将来时态和正常、 异常、紧急状态予以充分考虑,以利于评价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和针对性地制定目标、指标、方 案。 5.1.7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每年度进行一次,安排在下半年,但是在完成了基本建设项目或重 要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安全相关设备的新增、改造、移动或废止时)之后,可局部或全部进行一次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 5.1.8 更新、新增的环境因素、危险源以黄色底色标识。 5.1.9 当有必要时,在工艺变更或生产运行阶段,相应的部门应当组织进行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 别,并将识别结果报送品质部。 5.1.10 品质部在接到结果后一星期内将《环境因素清单》《危险源清单》补充完整。 5.2 相关方的识别与评价 5.2.1 按照对其环境因素、危险源施加影响客观可能性大小,选择供方、工程合同方、顾客、废物 收购(取)方三种相关方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单位分为重点施加影响、一般施加影响、 暂不施加影响单位。通过相关方的识别与评价,评选出重点施加影响单位对其环境因素、危险源施 加影响,通常每年对相关方识别和评价一次。 5.2.2 对供方的识别和评价 5.2.2.1 根据采购提供的供应清单,管理者代表会同品质部根据采购货物价值大小,生产提供给集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4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团的产品可能对环境产生环境影响、安全风险程度为原则评选出重点施加影响,一般施加影响和暂 不施加影响的供方, 登录与《供方登记与评价表》。 5.2.2.2 对经过重点施加影响且取得较好环境、安全行为的供方,可不再作为重点施加影响的供方。 5.2.2.3 如果采购的供方发生重要的调整,将重新评选重点施加影响单位,但原重点施加影响单位, 未达到预期目标时,仍保留其为重点施加影响单位。 5.2.3 对工程合同方的识别与评价 按签订工程合同的情况识别和登记工程合同方,因工程合同方在我公司范围内施工,可直接对其施加影响,所有工程合同方均为重点施加影响单位。 5.2.4 对顾客的识别和评价 5.2.4.1 一般对顾客的识别和评价表现在我公司对顾客的宣传上; 5.2.4.2 来我公司参观、拜访等情况,因其在我公司内实行活动,可直接对其施加影响。 5.2.5 对废物收购(取)方的识别与评价 按废品收购(取)的情况,识别和登记废品收购方。因废品收购方对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较大,故所有的废品收购方均列为重点施加影响单位。 5.2.6 工程合同方、顾客、废物收购(取)方的识别与登记用《相关方登记与评价表》。 5.3 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评价 5.3.1 评价原则 5.3.1.1 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都被确认为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 5.3.1.2 其它情况下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时应考虑: 5.3.1.2.1 影响范围 5.3.1.2.2 影响程度 5.3.1.2.3 发生频次 5.3.1.2.4 成本 5.3.1.2.5 管理 5.3.1.3 其它情况下确定重要危险源时应考虑: 5.3.1.3.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3.1.3.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5.3.1.3.3 发生事故的后果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5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5.3.1.4 客户或相关方等其它要求。 5.3.2 评价实施 5.3.2.1 在完成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或更新三个星期内品质部准备有关资料(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资料)实施评价。 5.3.2.2 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评价 5.3.2.2.1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评价首先考虑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符合性,所有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定的都被确认为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 5.3.2.2.2 环境因素从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发生频次,成本和管理五个方面按附件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加权综合评价,当一个环境因素的综合得分大于300时,则确认为重要环境因素,登录《环境因素评价表》。 5.3.2.2.3 危险源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三个方面按附件二的评价标准进行加权综合评价,当一个危险源的综合得分大于160时,则确认为重要危险源,登录《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5.3.2.2.4 如通过以上综合评价,所有环境因素的综合得分都达不到300分,所有危险源的综合得分都达不到160分时,应考虑顾客或相关方等其他要求,同时综合考虑本公司的实际情况,重新审核300分和160分标准的合理性。将其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标准分值,再进行评价。 5.3.2.3 将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及分析评价结果交管理者代表核准。 5.3.3 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的更新 当更新了环境因素、危险源后三个星期内,按上述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评价程序确定新增的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为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然后记入到《环境因素清单》和《危险源清单》中。 6.相关文件 (无) 7.相关记录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6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记录名称 环境因素识别表 环境因素评价表 危险源识别评价表 环境因素清单 危险源清单 重要环境/危险源岗位名单 供方登记与评价表 相关方登记与评价表 8.附录 附录A:环境因素评价标准进行加权综合评价表 附录B:危险源评价标准进行加权综合评价表(LEC评价法) 记录编号 保存期限 二年 二年 二年 二年 二年 二年 二年 二年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7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附录A:环境因素评价标准进行加权综合评价表 评代码 类别 描述 具体表现 分 成本 成本消耗(C1) 能源消耗高 一般 低 低 一般 高 不用监测 不能监测 有监测但不受控制 控制 低 一般 高 全球性关注 地方高度关注 地方一般关注 无关注 持续不断 每周一次 每月一次 每年一次 影响最重且需防护 影响较大但无防护 影响一般 无影响 顾客及外部主要要求的环境行为 顾客及外部一般要求的环境行为 顾客及外部无要求的环境行为 3 2 1 3 2 1 4 3 2 1 3 2 1 4 3 2 1 4 3 2 1 4 3 2 1 3 2 1 C 实现难度(C2) 监测或控制可能性(M1) M 管理 文化转变难度(M2) S 影响范围 外部影响 E 发生频次 发生频次 雇员影响D1 D 影响程度 顾客及外部影响D2 总分:(C+M)×S×E×D (其中C=C1+C2; M=M1+M2; D=D1+D2) 文件编号: 版本版次: 第 8 页 编制部门: A/0 共 8 页 品质部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二级文件 附录B:危险源评价标准进行加权综合评价表(LEC评价法) 代码 描述 具体表现 实际不可能 评分 0.1 0.2 0.5 1 3 6 10 0.5 1 2 3 6 10 1 3 7 15 40 100 <20 20~70 70~160 160~320 >320 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发生事故的后果 D 风险等级划分 极不可能 很不肯能,可以设想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可能,但不经常 相当可能 完全可以预料 非常罕见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连续暴露 引人注意 重大、伤残 严重 1~2人死亡 3~9人死亡 10人以上死亡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1级)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级)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3级)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4级) 极度危险(不能继续作业5级) D=L*E*C 1.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直接判断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2.D大于或等于160分判断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