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

来源:九壹网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六腑,是胆,肾,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他们的生理机能是“传化物”,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七冲门”是指: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西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因而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的特点。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俯。胆位于右肋下,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是排泄胆汁和 主决断。

二、胃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胃与脾在五行皆属土:胃为阳

1

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三、小肠

小肠包括十二直肠、空肠和回肠。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

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成迂曲回环迭积之状的管状器官。小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四、大肠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连肛门。大肠的上段称为” 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主要的生理机能是传化糟粕与主津。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五、膀胱

2

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膀胱位于小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生理机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肾气主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六、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是六腑之一,有其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有名有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部分的划分,有名无形,但有其生理机能和各自的生理特点。

㈠六腑之三焦

三焦与心包由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其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㈡部位之三焦

1.部位三焦的生理机能

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机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⑴通行诸气: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之通路。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

3

⑵运行水液:三焦是全身水液上下运行的通道。

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 上焦的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上焦如雾,喻指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 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作用。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沤“,生动地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器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肝即属中焦又属下焦。 下焦:一般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以下及两下肢。下焦主要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作用。 下角的生理特点 概括为“如渎“,喻指肾、膀胱、大肠等脏腑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三焦还作为瘟病的辩证纲领,称为辩证之三焦。 第四节 奇 恒之腑

4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一、脑

脑,又名髓海,又称为元神之府。“脑为髓之海”

脑的主要生理机能: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和感觉活动。

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血脏,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与阴道相连,呈倒置的梨形。女子胞,是女性的生殖的器官,有主持月事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女子胞与经脉的关系,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冲、任、督、带脉为最。

1. 六腑之海。

冲脉渗诸阳,下灌三阴,与十二经脉相通,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尤为五脏

2. 任脉为阴脉之海,蓄积阴血,为妇女任养之本。又称“任主胞胎”.

3. 督脉为“阳脉之海”

4.

“带脉下系于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

5

气血,又可固摄胞胎。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㈠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㈡心与脾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㈢心与肝

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㈣心与肾

6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1、 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就

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

2、 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

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与肾的关系也表现在心阳与肾阳的关系。

㈤肺与脾

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气宜降行水,使水液正常地输布与排泄;脾气运化,使水液正常地生成与输布。人体的体液,由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脾气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及下输肾或膀胱。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若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失其宣降而痰嗽喘咳。是病其标在肺,而其本在脾。

7

㈥肺与肝

肝主生发,肺主肃降。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从左生发,肺气由右肃降。肝气以生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主。

㈦肺与肾

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㈧肝与脾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升血统血。肝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㈨肝与肾

肝与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方面。

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有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精血同源”

㈩ 脾与肾

8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的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满则病;通而不能滞,滞则害。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而腑属阳,脏为里而腑为表 ,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心包 与三焦从略),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脏腑相合“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主要有三:①经脉络属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关

1、 心与小肠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心与小肠

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2、 肺与大肠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肺与大肠的

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

3、 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

络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的关系,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

9

三个方面。气机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肾 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脾胃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4、 肝与胆 肝与胆同居右肋下,胆附于肝叶之间,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

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司疏泄、共主勇怯等方面。“肝者,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胆 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5、 肾 与膀胱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属络

而构成表里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 ,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的“经“,有路 径、途径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复杂,遍布全身。

10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表4—1)

㈠经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条,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组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处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位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经别也属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的作用。

㈡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最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分,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一般认为别络有15支,即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各有1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但《内经》有“胃支大络,命曰虚里”之论,若加之则有16支别络。

11

孙络,是最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络脉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分布广泛,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㈢连属部分

连属部分有经筋和皮部。

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的部位,也是络脉 之气散布之所在。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手 1、 手太阴肺经 与手阳明大肠经

2、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

3、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足 1、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2、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

12

3、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㈠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就构成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㈡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循行走向,相互联系,有三种交接方式

1、相为表里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基本上是纵行的,除足阳明胃经外,阴经均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胸腹面,阳经均行于四肢的外侧或躯干的背面。 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十二经脉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如下。

㈠头面部的分布

13

诸阳经在头面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主要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㈡四支部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的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㈢躯干部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胃经互为表里

2、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三焦经互为表里

3、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

4、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互为表里

14

5、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

6、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互为表里

七、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 的主要生理机能

1、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2、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3、 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15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下肢及脊柱前;带脉横行腰部;阳跷脉行于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顶;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其中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对内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的关系,但与脑、女子胞等联系较为密切。

1、 督脉基本机能:⑴调节阴阳气血,为“阳脉之海”

⑵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

2、 任脉基本机能:⑴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⑵任主胞胎,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机能有关。

3、 冲脉基本机能:⑴调节十二经气血

⑵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且冲脉为“十二经脉之

海“

4、 带脉基本机能:⑴约束纵行诸经

⑵主司妇女带下

5、

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基本机能:⑴主司下肢运动

16

⑵司眼睑开合

6、 阴维脉和阳维脉基本机能:维系全身 经脉

机能经络的生理:

㈠沟通联系作用

1、 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2、 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3、 脏腑之间的联系

4、 经脉之间的联系

㈡运输渗灌作用

㈢感应导传作用

㈣调节作用

第六章 病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称为病因。病因种类很多,诸如六气异常、疠气感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三因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本教材根据病因的来源、形成、发病途径及致病特点的不同,将病因分为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及其其他病因七类。

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探求病因,除了解发病过程中可能作为病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求因”又称“审症求因”

第一节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即风、寒、湿、暑、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治病特征

㈠风邪

18

1、 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长”

2、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⑴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是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⑵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 行痹“或”风痹“数变”指风邪致病无常,发病迅速。

⑶风行主动:“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

⑷风为百病之长: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㈡寒邪

1、 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侵人所致病症,称为外寒病症。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称为”中寒“

19

2、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称为阴 邪。

⑵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寒性凝滞,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之意。如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头身肢体关节疼痛,痹证中若以关节冷痛为主者,称为“寒痹“或”痛痹“。”寒性凝滞而主痛“

⑶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而挛怠。

㈢湿邪

1、 湿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

2、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⑴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与水同类, 故属阴邪 。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⑵湿性重浊:“重 “即沉重、重者,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者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20

⑶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其粘腻停滞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症状的粘滞性。②病程的缠绵性

⑷湿性趋下,易袭阳位:湿邪为重浊为有质之邪,类水属阴而趋下之势,人体下部亦属阴,同类相求,故湿邪为病,多伤及人体下部。

㈣燥邪

1、 燥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伤人,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卫,发为外燥病证。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合,侵犯人体,发为温病;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人体,则发为凉燥。

2、 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

⑴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⑵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

五、火(热)邪

1、火(热)邪的概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热旺于夏季,火热之邪侵入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感火热病证或外火证。

21

火邪与热邪的致病 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⑴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热趋上:火热之性燔热、升腾,故为阳邪。阳邪侵入,人体之阴气与之相搏,邪气亢盛则致人体阳气病理性偏亢,“阳盛则热”,故发为实热性病证。

⑵火热易扰心神:“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热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等症。

⑶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侵入,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泄而致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即所谓的热盛伤阴。

⑷火热易伤风动血:“伤风“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燔灼肝经,耗劫津液

,筋脉失养失润,易引起肝风内动的病证。由于此肝风为热甚引起,故称为“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向上、角弓反张等。”动血“,指火热入于血脉,易迫血妄行。

⑸火邪易致疮痈:火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㈥暑邪

1、

暑邪的基本概念

22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有伤暑和中暑之别。起病缓,病情轻者为“伤暑”;发病急,病情重者,为“中暑”

2、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邪为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宏大等。

⑵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升”,即升发。向上。暑为阳邪,其性升发,故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出现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⑶暑多挟湿:暑季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水气弥漫 故暑邪致病,多挟湿邪为患。

第二节 疠气

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自然环境变化剧烈时,疠气易产生流行,侵人发为疫疠病。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感染性的外感病邪。疠气又称“疠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

疠气可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入致病;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

23

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戾气产生的因素

1、 气候因素;2、环境因素;3、预防措施不当;4、社会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越了人体生理或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气机失

24

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低下,引发或诱发疾病时,七情则称为并因而称之为“七情内伤”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致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⑴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疾病;⑵影响病情发展与转归。

㈠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 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5

㈡影响脏腑气机

1、 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髓气逆,

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目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

2、 喜则气缓:是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重者心气暴脱或

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临床可见精神不能集中,肾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症。

3、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失宣降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

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症。

4、 恐则气下:是指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

临床可见二便失禁,甚则遗精等症。

5、 惊则气乱:是指猝然受惊伤心,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的病机变化。

临床可见惊悸不安,惊慌失措,甚则神智错乱。

6、 思则气结:是指过度思虑伤脾,导致脾气郁滞,运化失职的变化。临

床可见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秘或便溏等症状。

㈢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包括:1、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身心疾病;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

26

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

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七情变化具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二是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

第四节 饮食失宜

饮食失宜,可分为两类:一是摄食行为乖戾,有失常度,如饥饱失常,饮食偏嗜等;二所食之物不洁或不当。

一、饮食不节 1、过饥 2、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寒热偏嗜;2、五味偏嗜;3、食类偏嗜。

第五节 劳逸适度

劳动与休息的合理调节,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2、

劳神过度

27

3、 房劳过度

二、过逸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机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或称“内生有形实邪”

一、痰饮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痰核。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

㈠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肝、肾、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

28

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

㈡痰饮的致病特点

1、 组织气血运行

2、 影响水液代谢

3、 易于蒙蔽心窍

4、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淤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在中医文献中,瘀血又称”恶血“

“蓄血“”败血“”污血“等。”瘀血“与”血瘀“的概念不同: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瘀血是能继发新病变的病理产物,属于病因学概念。

㈠瘀血的形成

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肺、肝、脾等脏的功能,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的

29

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1、 血出致瘀

2、 气滞血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3、 因虚致瘀 气虚则运行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则脉

道失于柔润而僵化。

4、 血寒致瘀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

5、 血热致瘀 若外感寒邪,入舍于血,血热互结,剪灼血中津液,使

血液粘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体内某些部位而不散,变成瘀血。

㈡瘀血的致病特点

1、 易于阻滞气机

2、 影响血脉运行

3、 影响新血生成

4、 病位固定,病症繁多

30

㈢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瘀血致病,主要病症特点可大致归纳如下:

①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势尤甚。

②肿块: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见肿块,肿块部位多固定不移。若在体表则可见局部青紫,肿胀隆起,所谓血肿;若在体腔内则扪之质硬,坚固难移,所谓癥积。

③出血:部分瘀血为病者可见出血之象,通常出血量少而不畅,血色暗紫,或夹有瘀血块。

④色暗紫: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等。

⑤可表现出肌肤甲错及脉象上的某些异常,如涩脉或结代脉等。

三、结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常见的结

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且

大小不一。一般来说,结石小者,易于排出;而结石较大者,难于排出,多留

滞而致病。

31

㈠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当 2、情志内伤 3、服药不当

4、体质差异 5、久病损伤

㈡结石的致病特点

1、 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 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第七节 其他病因

除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之外的致病因素,

统称为其他病因,主要有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

一、外伤 1、外力损伤 2、烧烫伤 3、冻伤 4、冲兽所伤

二、诸虫 1、蛔虫 2、蛲虫 3、绦虫 4、钩虫 5、血吸虫

三、药邪 1、用药过量 2、炮制不当 3、配伍不当 4、用法不当

32

药邪的致病特点:1、中毒 2、加重病情,变生他疾

四、医过 医过的形成 :1、言行不当 2、处方草率 3、诊治失误

医过的致病特点:1、易致情志异常波动 2、加重病情,变生他疾

五、先天因素 1、胎弱 2、胎毒

第七章 发病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之因素的基础理论。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亢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机理,在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㈠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 2、地域因素 3、生活工作环境 4、社会环境

㈡体质与发病 1、决定发病方向 2、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

33

3、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

㈢精神状态与发病

第二节 发病类型

发病类型,过括起来主要有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等几种。

一、感邪即发 感邪即发,又称为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感邪即发多见于:1、新感外邪较盛 2、情志剧变

3、毒物所伤 4、外伤

二、徐发 徐发,是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徐发多见于内伤邪气致病,如思虑过度,房室不节、忧愁不解等。

三、伏而后发 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发病。这种发病形式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和某些外伤。

四、继发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即是说,继发病首先有原发病,并且所产生的新的疾病与原发病在病理上有密切联系。

五、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合病多见于感邪较盛,而正气相对不足,故邪气同时侵犯两经或两个部位。

34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并病多体现于病位传变之中,即病变部位或场所发生了相对转移。

并病与合病的区别在于:合病是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为的侵害,出现多部位的病证;并病是指疾病过程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

六、复发 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㈠复发的基本特点 1、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 2、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就愈不完全,容易留下后遗症。3、大多有诱因。

㈡复发的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 2、休止与复发交替

3、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交替

㈢复发的诱因 1、重感致复 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称为重感致复。

2、食复 因饮食不和而致复发者,称为食复。

3、劳复 若形神过劳,或早犯房事而致复病者,称为劳复。

4、药复 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不当,而致复发者,称为药复。

35

5、情志致复 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称为情志致复。

第八章 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疾病

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

第一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内生”五邪“是在上述基础上常见的病理状态,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㈠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6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常见于外感六邪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 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症。

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正气化生无源;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阴阳偏衰。

2、虚实变化 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

⑴ 虚实错杂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⑵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 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⑶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在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 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与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是指疾病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又称为”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是指疾病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37

㈡邪盛正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正胜邪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渐趋强盛,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2、邪盛正衰 邪盛正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

3、邪正相持 邪正相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

若正气太虚,余邪未尽,或邪气深伏伤正、正气无力祛尽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称为正虚邪恋。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

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㈠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38

“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㈡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中某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

㈢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双方之间本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互为化源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方亏虚或功能减退,不能资助另一方或促进另一方的发生,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衰或功能减退。

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一般由两种情况:一是以精与气、血与气、津液与气等分属阴阳,精、血、津液等属阴的有形物质与属阴的无形之气间的互损而形成的精气两虚、 气血两虚、津气两虚,以及气随血脱,气随津脱等。二是以气自身分阴阳,阴气亏虚日久,不能化生阳气,或阳气虚衰日久,不能化生阴气,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变。

㈣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在阴阳偏盛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个方面。

1、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系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外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真寒假实证。

39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真热假寒证。

㈤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1、亡阳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来说,亡阳多由于邪气太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脱失所致;也可因汗出过多,吐泻无度,津液过耗,气随精泄,阳气外脱;或由于素体阳虚,劳伤过度,阳气消耗过度.

2、亡阴 亡阴,是指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一、血的失常

1、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心主血、肝藏血,血

虚时心、肝两脏的症状比较多见。

2、血瘀: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理状态。

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多因外感寒邪,

侵犯血分,形成血寒;亦可因阳气失于温煦所致。

40

3、出血:出血,是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理状态。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气与血的关系

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⑵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⑶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偱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⑷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急剧散脱,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危重病理状态。

⑸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三、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一定区别:内生”五邪“由脏腑及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而

41

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而产生,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实证。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于发展。养生,故称“摄生”

“道生”、“保生”,及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一、未病先防 ㈠养生以增强正气 1、顺应自然 2、养性调神

3、护肾保精 4、体魄锻炼 5、调摄饮食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㈡ 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

㈠早期诊治 ㈡防止传遍 1、阻截病传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

治则

42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

一、正治与反治

在错综复杂的疾病过程中,病有本质与征象一致者,有本质与征象不一致者,

故有正治与反治的不同。

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

从逆关系而言。“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㈠正治

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用

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正治主要包括:1、寒者热之 2、热者寒之 3、虚者补之 4、实者泻之

㈡反治

43

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反治主要包括:1、热因热用 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象征象的病证。它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 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它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 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 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二、治标与治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中

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1、缓则治本 2、急则治标 3、标本兼治

三、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