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岙古村保留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西岙古村正渐渐失去、改变其原始风貌,村落所附有的鲜明文化性也逐渐被瓦解,对西岙古村的保护刻不容缓。 关键词:西岙古村;保护;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61-01
一、西岙古村的历史渊源
西岙,原名西洲,位于宁海县长街镇北端。北宋年间(995—998),陈姓先祖怀其公自福建迁居此地,至今已有1000余年,是宁海县乃至浙东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西岙古时濒临东海,古有海港通至三门湾海域(即现在的车岙港),直至西岙村口,现在还存有古码头遗址。西岙村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当时西岙村已颇有名声,许多名人名士都莫名前来西岙定居,当时已有近千户。曾有诗云:父御史,子御史,父子三御史;兄进士,弟进士,兄弟四进士。并有“三十六位在京官,三斗三升芝麻官”之说。此后的元、明、清各朝亦人才辈出。南宋右丞相叶梦鼎,原名陈吉甫,就是西岙陈氏第十世祖,六岁出继母族东仓叶氏。宋时的西洲陈氏被誉为“盛朝浙右无双族,大宋江南第一家”。 二、西岙古村的现状
西岙村山明水秀,有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西岙村现存的历史
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有:一座晋寺——集福禅寺,距今有1700多年,现存大殿三间,此殿重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677)。2011年,宁波市七塔寺为保护集福寺悠久的历史,斥资90多万元对大殿进行保护性修建。一穴宋代古墓,属县级文保单位,据陈氏族谱记载,该墓为右丞相叶梦鼎之父陈待聘之墓,距今有770多年。原墓前建有五凤楼(石构件),现存雕刻精美的石柱、石兽、翁仲等物。一座宗祠——“四大名宗”祠,该宗祠始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南宋度宗皇帝高度赞扬,令其子孙合为一祠,以祀其祖,故称“四大名宗”祠。三座南宋古桥,是宁波市极为罕见的原真状态南宋石拱桥,分别命名为惠德桥、祠前桥和寺前桥,是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村内还有30来棵国家级名木古树,树龄最长的一棵有1200多年,最短的也在400年以上。
同时,西岙村还有丰富的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岙古抬龙”,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每年农历正月十八夜行大龙的习俗始于宗宝佑十三年(1253),1927年南国兵乱止。2004年正月十八恢复,此后曾多次参加宁海县“5.19”开游节大巡游表演,还远赴上海参加过第五届上海民博会演出。 三、西岙古村保护和开发中存在问题
1、村民保护意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作为滨海新城长街镇下面的一个村,西岙村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了,就有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
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被一批批地推到建成了楼房,鹅卵石铺成的村道被四通八达的水泥硬化路面所替代。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文化越来越重视,老百姓才意识到要对古村进行保护和开发,但很多人文历史资源已经损毁殆尽。
2、现存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西岙村现存的古桥、古墓、古寺、古碾、古祠、古树饱经风霜,部分已遭侵蚀损坏。三座南宋古桥,除惠德桥、祠前桥已进行保护性维修外,寺前桥还未维修,一旦损毁将无法修复。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难。“西岙古抬龙”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目前的传承人年事已高,但下一任传承人还没有找到。同时,该项活动也只是在每年的正月十八举行一次,活动次数少。再是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4、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西岙村由于地处长街镇最北面,交通一直以来都不是很便利。村庄的环境、生活污水处理、溪流治理工程、通村公路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其与古村保护开发要求相适应。
5、村集体经济薄弱。西岙村本是以山林、农耕为主的村庄,无工业支撑,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单靠村民自我出资来保护不切实际。
四、西岙古村保护和开发的对策
1、广泛宣传,提升村民的保护意识。通过会议和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反复向村民广泛宣传浙江省文化保护管理条例,做到家愉
户晓,增强村民保护意识,使村民自发保护现存的古民居、古树、古墓等历史文物。
2、实施保护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西岙古村保护和开发规划》,严格控制村民建新建筑和非法改建,使古村落及周边的环境保持原有风貌。
3、多方争取资金,加大古村保护力度。在确保现有的文物和古树等得到妥善保护的同时,争取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西岙古村保护开发的支持和投资,一方面投入资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抬龙”的传承和光大,从而实现古村保护的可持续性。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是为了保护古村落的历史面貌,使其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点缀中华民族的璀璨的5000年历史文明,同时,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一份文化大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