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哲学

来源:九壹网
2011 10 10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中所占有的地位是任何其他思想家创立的学说所不能匹敌的,然而当孔子在他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时却鲜有君主采纳其为治国方略,反而是其后的法家思想赢得了当时掌权者的青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所有诸侯国君主都想在动荡中谋求一席之地甚至更为长远的发展,此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难以顺应那个时代的要求,因而有了孔子出走周游列国却不能长久居于一处得其郡主重用的历史结果。然而当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情况走向相反方向。汉朝为大一统国家政权,不存在当年春秋战国的诸国之争,此时更需要的是稳定人心的统一思想与伦理道德,经过董仲舒包装过的儒家思想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并且绵延千年成为影响深远的重要哲学思想。

2011 10 17

从小便听闻孟母三迁择良而居的故事,一个孩子在他成长时所处的环境对今后的品性人格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足见孟子母亲对于孟子成为亚圣所做出的不可小视的贡献了。然而细看典籍发现孟母对孟子的教育远不止这一件事: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

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9)

孟母对其子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学业上,还体现在礼数上: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选自《韩诗外传》)

作为一名妇女地位从属于丈夫儿子,生在恪守三从四德的旧社会,当自己的儿子提出对妻子的批评并要求休妻时孟母首先是了解清楚事情的具体情况,而不是出于对儿子的顺从。在事实面前孟母没有偏袒儿子,而是根据礼数维护了儿媳同时还教育了孟子,可见孟母仉氏是个有思想的母亲。

孟子之所以能够成圣其母功不可没,相信仉氏对孟子的影响远不止我所了解到的这些,我们能受到如此精深的孟子思想的影响也得益于这一位优秀的母亲。

2011 10 24

虽然如今距离老子思想诞生已过去了千年,但其思想的光辉依然点亮了当下社会的各个角落。例如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体现出了一种睿智,一种豁达的态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逃避矛盾,也不能盲目地对抗矛盾。老子的矛盾的双面转换就可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中,要以柔济刚,在适当的时候转化矛盾。科学地认识当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正确协调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解决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其中运用辩证法思想,科学地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中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体现他博大精深的智慧。

2011 11 2

古人常云:进而学孔孟,退而学老庄。孔孟之道若是入世之道的典型思想代表,那老庄便是避世归隐的思想圣经。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写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若是一味与层次远高于自己的人来比较那永远不可能感受到满足的幸福。庄子主张无我,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若是心念外物之比较就受到了束缚而无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在庄子眼中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34)!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在庄子眼中,积极入世即使成就再高也比不及无我超脱的真正圣人脚下的一丝 尘埃。而我个人以为,积极入世与谋求名利并不能画上严格的等号。范仲淹曾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之中没有一丝利己的私心希望功成名就的愿望在里面,但为天下谋福祉的衷心是不能否定的。而这世界永远需要这样的人来维护推动它的生存发展。超脱一切的圣人固然能让世人静下被功名利禄熏染的心,而若人人如此也必将不是一件好事。庄子的逍遥思想应像夏日里的一提井水,冷却浮躁的心灵,却不应长久浸淫于此。

2011 11 16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宣扬性恶。荀子认为善在人们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治度,人性是恶的,就需要圣人、君子们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用礼仪法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

在我看来荀子所言有一定道理也不完全准确。人生来便伴随着最基本的原始的欲望,知道饥食渴饮而不知道在满足自己欲望时还应当遵从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章。我认为性本恶之恶并非真正的恶意恶行,而是代表着未受道德感化的原始的荒蛮与无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是未受过严格礼义教育的儿童来说他们也会发于内心的对弱者同

情展现出本善的一面。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在我看来不能割裂的单独尊崇某一特定观点,而应该结合二者的精华避免片面而绝对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