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评判善恶的标准是效果

来源:九壹网


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

2014.9.29

[评判]评论性的评价或判断,判定胜负或优劣的定论、判断、意见。

【 善恶 】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合于理的叫做善;乖于理的叫做恶

[道德标准]

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指导并约束这一时间区域内的人们行为规范的理论。凡是符合这种原则、规范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善的行为,否则,就被判断为恶的行为。判断行为善恶价值的标准,归根结柢是从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不同社会、阶级或集团往往有着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道德标准,有着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善恶观念。

【效果】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后果。 [动机说]一种伦理学说。把人行为的动机和效果割裂开来,认为决定行为善恶的是其动机,善恶的标准是绝对不变的,内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不依赖外界的、社会的原因而转移。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动机而否认效果,忽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康德,其次有英国哲学家李德、伦理学家普赖斯等。 【行为动机】是人们的行为意愿,它是指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愿望和意图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动机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照动机影响范围、持续作用时间分)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分)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分)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不同分) (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七)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按照动机对象的性质分)

【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形成条件内在条件

需要

含义: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是需求状态存在的结果。

体内失衡而生匮乏状态→ 需求→ 驱力→ 行为 。 2.外在条件:诱因

诱因

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负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

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七个等级构成: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只有当低级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高级的需要才显出激励的作用。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每一个行为的引发,都是需要通过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行为和动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也是在此过程之中才能够让我们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如果没有动机,那么也就不会存在着行为的表象。

动机与目的

活动动机和活动的目的,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活动动机和活动的目的有时是一致的。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就其对人的推动作用来说,是活动的动机;就其作为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又可以是活动的目的。在人的简单行动中,动机和目的常表现出直接的相符。如上述烤火取暖的例子里,燃柴烤火既是活动动机,又是活动目的。

在许多情形下,特别在比较复杂的活动中,动机在目的也表现出区别。作为活动目的的东西并不同时是活动的动机。

例如,一个病孩由于气管被浓痰阻塞而处于危急的险境,医护人员为了抢救病孩,果断地用自己的嘴去吸出痰液。这里,吸出气管中的浓痰是行动的直接目的,但这一目的本身一般并不具有推动作用;相反,病人口腔和痰液的肮脏腻人会使人“望而却步”。推动人去行动的动机是医护人员应该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道德信念。不难看出,在这一类情形下,行动目的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行动动机则反映着人为什么要去达到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正因为动机和目的之间存在着这种差别,所以人的同一种行动,尽管其目的是一样的,却可因其不同动机而具有不同的心理内容,也可因其不同动机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评价。

动机和目的的这一区别不是绝对的。一个农业生产队长在致力于农业增产时,获得增产是行动的目的;其动机可以是为了对“四化”作贡献。但是当生产队长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筹划水利建设等方面采取行动时,建成水利设施等又是行动的目的,而争取来年的增产丰收则成了行动的动机了。一般说来,动机是比目的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的因素。

动机和目的的区别也表现在,有些行动的动机只有一个,而目的则不然,可以有若干个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目的。例如学生修完大学课程有一个总的动机,但为了实现这个动机,他必须分别达到一系列具体的活动目的,如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撰写论文等等。

动机和目的不同还表现在,同样的动机可以体现在目的不同的行动中。例如,工人加紧生产,教师认真备课,学生努力学习,其动机都可能是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在同一活动目的之下,也可以包含着不同的动机。比如学好功课,有人是为献身“四化”的崇高动机所推动,有人则是为谋求今后个人优裕生活的动机所驱使。

复杂的活动通常不只与一种需要,而是同时与多种需要相联系。与此相应,一种活动可以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就不是单纯的。一类是比较广义的、概括的动机,如一个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义务感;另一类是比较局部的、狭隘的动机,如单纯地求得好成绩。受世界观和理想支配的动机比较稳定而持久,使人的行动长久地坚持一贯的方向;局部的动机则往往起着更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年幼的学生,在培养其广义的动机的同时,注意引起和维持他们的局部动机,对他们的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有着实际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