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m.Sci.2008,36(23):10232—10235 责任编辑张杨林责任校对 马君叶 农业型村落结构转型研究——以浙江省三门县涅浦镇圩岙村为例 杨雪兰 ,马雪亚 (1.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oo4;2.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oo4) 摘要以浙江省三门县涅浦镇圩岙村为例,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q-,农业型村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转型特征。揭隶亍其在结构转 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结构转型问题的治理构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型村落;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8)23—10232—04 Study Oil Modern Agricultural Villag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YANG Xue4an et al(Xinzhi Colleg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Zhejiang 3210o4) Abstract Taking the Yuwei Vill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its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jn economic and SO— cial development.Problems in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were revealed.And the govemanee conception for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problems were putforward. Key words Consturction of new countryside;Agricultural village;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 (人员组成结构、村落组织结构、管理结构、生产生活结构等) 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十六 和素质结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等)是影响村落转型的3个 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重要方面。从目前来看,村落的转型多由村落经济发展和社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会变革所引起,从而转向文化、教育、卫生以及村落布局等方 重大历史任务,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面,最终完成村落的转型。 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加速推 2浙江省兰门县灌浦镇圩岙村发展与转型概况 进的今天,村落经济进入全面发展加速转型发展期 。。在新 2.1村落概况圩岙村位于浙江省三门县涅浦镇南面约2 农村建设过程中,村落内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发生 km,村子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临省道,且西面为广阔的平 了较大的变化,村域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 原。村子整体呈东西宽、南北稍窄的布局。圩岙村由圩岙村 善,村域经济转型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决定性 和西湾村2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为2。54 km ,其中耕 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在经济结构和村落制度上 地113.87 hm (水田约82.33 hm ,旱地约13.53 hm ,山地商 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研究不同类型村落的结构转型具有重 积超过18 hrn2),人均耕地面积0.15 hm。,耕地主要分布在村 要的现实意义。 西平原和南部连接浦坝港的滩涂海塘,部分分布于村子西南 1农业型村落的内涵、结构及转型 及东北面的山地。2007年,该村农业产值占村总产值的 1.1 内涵为研究村落经济转型,王景新等根据经济结构 53.6%,非农产业占46.7%,年人均收入3 564。6元 其中农 将浙江省村落分为现代农业型村落、现代工业型村落、专业 业人均收入2 264.8元,属于典型的农业型村落。 市场型村落。区分农业型、工业型和市场型的边界是:将农 圩岙村村域经济较为落后,村集体收入及农户家庭收入 林牧渔产值比重超过30%、农业成为农户收入重要来源的作 主要来自农业,小部分来自非农产业。全村有彩灯制作代理 为农业型村落;将非农业产值比重超过70%,其中工业产值 点2家,约有1/3的村民从事业余手工业;有加工厂1家,约 超过50%、农户收入主要来源非农产业的作为工业型村落; 有1/8的村民在非农忙时节从事加工业;全村共有小型商店 以专业市场带动村落发展的称为专业市场型村落 。因此, 5家。农业以蔬菜、瓜果种植和销售为主,以花卉种植和销 农业型村落是相对于工业型和市场型等村落而言的,是指在 售、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水产养殖为辅。从作物的布局和 村落中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落。 规模来看,可以将圩岙村农业现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1.2结构村落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 ①主体农业形式。瓜果种植业是圩岙村的主要农业种植形 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从现代农业型村落 式。圩岙无核柑橘种植有30多年历史,曾进驻北京市场;近 的经济结构来看,农业收入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但其在村域 年来,圩岙西瓜也逐渐成为一个品牌,已销往宁波、温州、椒 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具有明显的趋减之势。开展新农 江等地市。②辅助农业形式。2005年,圩岙村粮食作物种植 村建设以来,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 面积为耕地总面积的42.4%,2006年降到38.8%,2007年更 变化,使得村落结构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 降至33.2%。③潜在农业形式。圩岙村处于浦坝港北侧,三 转变。 门湾西部。村子周围河网密集,离海约8 km,这种地理位置 1.3结构转型村落结构转型是村落内政治、社会、经济、 为发展淡水和海水养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据村2007年材 教育、卫生、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转型。一般认为,村落的 料显示,全村有13人尝试进行水塘淡水养殖,部分村民还兼 经济结构(村落经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社会结构 海水养殖,但是由于三门县每年台风期较长,对水产养殖业 具有一定的破坏,风险性相应增加,因此,圩岙村的淡水养殖 作者简介杨雪兰(1968~),女,浙江金华人,高级讲师,从事村域经济 转型研究。 规模不会成为推动村农业经济的主体产业。 收稿日期2008-05-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卷23期 杨雪兰等衣业型村落结构转型研究 2.2村落结构转型 2.2.3村落空间结构:从错落无序到整齐合理。长期以来, 圩岙村村建规划基本上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还没有建 2.2.1村落经济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农业产业化。长 期以来,传统农业经济始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 是农民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圩岙村村西平原上 拥有超过66.7 hm 的水田,且村西南90%以上土地为围海 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在村建问题上,主要存在3 个问题:①村落建设规划起点偏低,未成体系;②村落建设零 乱分散,随意性强;③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分散,难以配套。针 对以上问题,“十五”期间,村委会聘请相关技术人员绘制了 村落规划图,2003年建成了村西大道,连通村西省道;2005 造塘、造田的产物,土壤砂砾化较强,土质疏松、柔软且土壤 肥沃,所以具有优良的平原绿色农业功能。在政府的指导 下,圩岙村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西兰花、大棚 西瓜、柑橘、辣椒等园区化创汇农业;积极发展鸡、鸭、兔等优 年修成了村北路、村中路、村南路,完成了村建的基本框架; 2006年,村落建设一改过去农民住房大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 布点的“小、散、乱”现象,而是严格按规划图上发放地基,农 户新居依路而建,旨在形成“村北片、村中片、村南片”的民居 格局,且规定均为3层单户排屋。虽然近年来圩岙村村收人 每年只在50万左右,但是村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 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势畜禽产业。另外,圩岙村科学利用发展淡水和海水养殖的 潜能,适度发展淡水鱼、虾、蟹等水产养殖业。目前,全村已 有13人在尝试进行水塘淡水养殖,23户村民还兼海水养殖。 2.2.2村民生活结构:从村民到城镇居民。2002~2007年, 圩岙村不断改变生活结构。在全村主要道路两侧进行了绿 化,修建了简易的休闲锻炼器具,成立了老年协会活动场所, 合并2个卫生所为一个比较规范的卫生院,使得全村村民的 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村村民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 2.2.4村落就业结构:从传统的农民到多种就职身份。随 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的迅猛上涨,传统的“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的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保证口粮富 足的前提下,有些村民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工;有些在本村承 包土地种植西兰花、辣椒、柑橘等,成为小商人;有些在农闲 时节从事手工业,成为“临时工人”。笔者分别选择了圩岙村 第7组和第9组的2个样品农户进行了调研。从表1可以看 93%,清洁能源利用普及率达97%,全面实现清洁安全饮用 水入户、卫生厕所普及和室外道路硬化。目前有线广播、电 视普及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到96%,手机、小灵通普 及率达52%,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目前全村25户村民拥有 电脑(子女在读大学)。在完善和实施各项保障制度的同时, 圩岙村还出资邀请地方戏团组织表演,安排放映宣传片,提 出,样本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并一改过去以农业收人为主 要经济来源的状况,在保证水稻生产、粮食瓜果等产量富余 的基础上,从事非农产业致富。 2.2.5村落科技教育结构:从义盲f【(、学历到追求高学历新 高村民的法制、安全意识等,从而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使得 村落的生活环境更为合理和人性化。 表1圩岙村第7组和第9组样本农户家庭收入及构成 Table 1 Family income and composition of sample farmer in the seventh and ninth groups of Weiao Village 技术。村落文化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农 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落文化建设具有教育求知、娱乐、健 职业技术学校率达98%。2005~2007年,圩岙村村委多次组 织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组织该村剩余劳动力去职业技术 学校进行培训,使其真正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或一项过硬农业 身休闲等功能,但是由于各地的民俗、社会基础、经济发展水 平和影响因素的不同,村落文化建设水平和组成也各有差 异 。作为农业型村落的圩岙村,其村落文化建设开始时间 较迟且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初期,魏家村文盲率达 12.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5.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37.9%;2000年,该村文盲率为3.48%。在提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后,该村开始注重村民素质的提高,不断加强道德、法 制、文化教育和村民自治建设。2002~2007年初中升高中或 技术;组织夜校提高村民们的整体素质,使得村落的整体文 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2.6村落组织结构:从一元化到多元化。圩岙村以前的 组织结构呈现单一性,以行政组织为主,农村的经济组织和 政治组织合二为一,是单一的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上从事的 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下, 这种单一的僵局逐步被打破,农村出现了政治组织、经济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农业科学 2008篮 织、社会组织并存发展的局面 。在经济组织上,农村着力 承包经营的土地“超小化”,土地只能解决农户口粮问题,要 维持家庭繁衍、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基本开支,必须在非农 领域找到出路。与此相联系,村域和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转 向了非农领域,而把“老弱病残妇孺”留在土地上,无论转移 出来的还是留守农民都不愿意放弃承包土地经营权。非农 产业发展没有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反而维系了“超小”农业继 发展专业协会,采用“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 模式,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治组织上, 以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为主,实 现村民自治;在社会组织上,普遍建立了老人协会、教会等组 织。在组织制度的制定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村总支书工作职 责、村委定点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了村干部和各村民 小组的职责和分工。 2.2.7村落治理结构:从领导决断到民主决策。2002~2007 续存在和运行。如表1显示,第7组样本农户的劳务收入占 总收入的46.12%,而农业收入仅占28 93%;第9组样本农 户的服务业收入占47.10%,劳务收入占29.83%,而农业收 入仅占17.38%。这意味着家庭生产功能萎缩和家庭经营社 年,圩岙村先后建立了村公共财产保护制度、教育培训制度、 治保委员会工作制度、村民调节委员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会化,昭示着家庭经营制度解体的可能性。 近2年来逐步压缩甚至取消现有的集体经济层次,代之以农 3.1.4农产品产后难销。通过对圩岙村各村民小组组长进 民自愿组成的各种承包户,如圩岙村胜利塘橘场、圩岙村大 行实地调研,均表示农产品销路难、价格低是村民们致富的 塘大棚西瓜种植基地等。同时,圩岙村村委还在村民小组建 最大拦路虎。2002~2007年,除2005、2006年柑橘价格涨至 立以后,制定了村民小组治理条例,并经过各村民小组,修改 0.8~1.0 kg外,其余年份均在0.2~0.6 kg,甚至滞 制定出圩岙村村级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民主决策制 销;2005年,圩岙村西兰花仅0.1元/只左右;2006年圩岙大 度、村务公开制度等。 棚西瓜仅0.8元/kg。农产品产而难销也是造成农村大量年 3浙江省三门县湮浦镇圩岙村村落结构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轻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治理对策 3.1.5村域治理任务重,难度加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3.1存在问题 圩岙村在村落治理上不断转型,加快了村落治理和规划,先 3.1.1农民失地问题。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中国 后建j厂的村民调节委员会制度、村公共财产保护制度、治保 9.28亿农民拥有12 824.31万hm 耕地,众多的农业人口与 委员会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虽然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了一 稀缺的耕地资源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定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村落的治理 中,一部分农民因不同的原因失去了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 出现了许多新的难题。调查中发现,村落中出现了许多以个 地。他们流失的不仅仅是土地,他们的诸多权益也随着土地 体承包户为核心的小团体,这样的若干小团体不断对村委治 的流失而流失了。从圩岙村来看,2002~2007年,流失土地 理提出新的挑战:民主选举和投票时以团体优势获取其团体 面积为23.8 hm ,占村总耕地面积的21.1%,涉及土地流出 利益,使得各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大,成为一个隐形 的户数为66户,占总户数的14.8%。在农民土地流失过程 而具有巨大破坏力的问题。 中,虽然建立了索赔机制,对部分家庭成员进行了社会养老 3.2村落转型问题的治理 保险、医疗保险等补偿措施。但是由于许多家庭的劳动力素 3.2.1转换失地农民身份,建立失地保障体系。农民失地 质较差,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不适合进行非农业生产活动,而 不光是一个社会问题,也影响当地经济、政治、科教文卫等各 且没有经济能力加入承包组。据调查发现,目前这部分人员 个方面。目前,不少地方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多采用一次 的生活水平在村落中属于偏下档次,失业率接近39.4%,使 性补偿,一次性安置。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存在严重的缺 得部分家庭已经出现子女教育经费不足,家庭收入和支出几 陷,可能形成隐形的衰落式就业。长远来看,完成失地农民 乎平行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 的职业转换和身份的转化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良策。圩 3.1.2村民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等级观念加重。随着村落 岙村失地户数达66户,是村域内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预计 土地承包经营的兴起和发展,村民中不断有能人进行投资和 今后这一问题将更严重。目前该村主要采取土地换保险和 创业,成为大棚西瓜、大棚蔬菜、无核柑橘等农产品种植专业 基本保障;转农为工,进行就业培训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 户以及青蟹、对虾、血蛤等水产品养殖专业户,在村民中首先 解了失地农民的安置难题。但是,由于失地农民还存在较大 富起来。在现代农业型村落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过程中,一些 的生活困难,在实行基本保障的同时,还需转换农民的角色 村民由于没有技术和创业资金,村域内又缺乏企业提供就业 和定位,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失地保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 机会,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使得村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 点:①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征地补偿费即便不能做到对失 大。同时,由于受我国古代等级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权力 地损失的“全额赔偿”,至少应保证及时足额支付置换农民原 还是金钱方面,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较为富裕的权力集中现 有资产的费用,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户积累资产,促进失地农 象,稍微贫穷的村民的权力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因此, 民生产性就业;②提高就业能力,广开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 在对圩岙村村民进行调查走访时,超过半数的村民认为目前 碍;③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 村域内的等级思想十分严重,对村民的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 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为失地农民设立的各项社会保 的负作用。 障制度,不宜直接与现行城镇的类似制度衔接,同时为失地 3.1.3土地经营“超小化”、农业兼业化。大致上圩岙村村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专项基金 j。 民户均耕地0.13~0.20 hm ,由于大部分村民资金不足,其 3.2.2先富带后富,实现平等和谐发展。20多年前,中国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卷23期 杨雪兰等农业型村落结构转型研究 一个基本平均的社会基础上开始改革时,一方面提出“让一 村农业现代化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两者相互作用,结合产、 加、销一体化的营销运作,从而逐步向现代化农业的道路 迈进。 坷岙村农业现代化 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口号,另一方面也做出了 “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承诺。现阶段,我 国已经开始实施富裕地区支持贫困地区,缴纳个人所得税等 维系公平的手段。但是对于一个农业型村落而言,要实现村 民间的经济、社会等公平,必须在发展承包经营的同时,支持 养殖业 和帮扶一些村落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创业或安排其工作。 3.2.3杜绝土地经营“超小化”、农业兼业化现象。圩岙村 近年来坚持实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长远着眼,并从制度 上予以保证。但是,农村土地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新型农 民培育和扶持问题异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处理。进一步稳定 土地承包关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在非农领域有稳定 瓜 果 种 植 l 水养殖产 收入的农户自愿、依法、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此同 图1圩岙村农业现代化设想示意 时,建立土地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机制,切实保护农户承包土 Fig.1 As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Weiao 地权益;粮食直补政策的受益范围由“支持种粮大户”扩大到 Village 所有种粮农户,鼓励农民生产粮食等人民生活必须的大宗农 3.2.5建立统一议事机制,加大村民自治。由于在村落治 产品;尝试建立“农村土地合理化保有制度”,通过“土地合理 理上出现了“小团体”现象,各种小团体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出 化保有”使零星分散的土地相对集中,为土地的批量流转和 现了一些利益摩擦,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议事议村的机制 规模利用创造条件;限制工商业资本直接经营农业土地,鼓 和统一管理。圩岙村村自治小组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实 励其不与民争地,而投资农产品产后服务业的开发;借鉴美 现自治,在参政议政方面参与不够,使得小团体对村委的压 国坚持家庭农场制度的经验和日本保护“耕作者”的制度,用 力加大,从而又丧失了一些村民的利益,导致矛盾的产生。 法律保证农业用地真正掌握在“耕作者”手中;转移农村剩余 因此,在加快建设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建立一套符合圩 劳动力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重,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岙村实际的议事参政机制,加大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权力,不 同时,鼓励并非“剩余”的有志青年扎根农村,为农业、农村现 断减少甚至避免出现小团体现象,最终实现村民的真正 代化后继有人“留下血脉”,同时,试行“认定新农民”制度, 自治。 对被认定的新型农民给予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3.2.4构建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产、销、售一体化。目 [1]朱华友.浙江省现代工业村落结构转型及其治理[J].农业经济问题, 前圩岙村采用的多为大棚种植,大棚蔬菜、大棚瓜果种植普 2007(6):84—89. [2]王景新.协调发展:村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大整合.大调整一长江三 遍展开。据村2007年年度报表显示,目前瓜果种植的露天 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和大棚比例为2.31:7.69,而大棚种植的产量及产销时间灵 [3]李长江.浙江现代农业型村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OO7. 活性均占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继续扩大大棚种植的比 [4]陈耀.工业化应以就业增长为中 s[J].经济参考报,2003(6):15-26. 例,加大资金的投入应用于种植业,同时由此辐射出瓜果加 [5]朱爱岚.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陡别与权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5. 工业、蔬菜批发市场、养殖业、生态农业旅游等(图1)。圩岙 [6]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J].人文杂志,2003(1):14. (上接第10187页) 部分糖类成分可能发生溶解;使用盐酸或者醋酸的酸性条件 3.2讨论 下,脱色过程需要1~2周时间,也不适用 。在乙酐存在 (1)海带脱腥、脱色效果。不经脱腥、脱色处理的海带为 下,用过氧化氢法可使海藻在几小时内完成脱色过程,脱色 墨绿色,有明显的藻腥昧,但经处理后,颜色变浅、变淡,且无 后海带的形状、硬度等性状均不受损害。乙酐与过氧化氢混 海藻腥味,而且脱色海带结构变松软,易于加工。 合脱色(或者在处理液中再适量加入冰醋酸,以便提高处理 (2)脱腥方法的探讨。海带腥味是由低分子的含氮有机 效果),在日光下处理时,可以加快海藻脱色速度,使用后的 物、游离有机物和萜类化合物引起的…。花茶吸附脱腥避免 处理液再适量追加乙酐和过氧化氢,可以反复使用。 了活性炭无选择性吸附造成的海带质量的降低,也避免了发 参考文献 酵法引起的酵母味。经花茶脱腥后的海带带有明显的茶的 [1]吴克刚,杨连生.即食彩色海带丝的生产工艺技术[J].广。 州食品工业 芬芳。 利技,2001(1):40—41. [2]李鸣.脱色速食海带丝的加工[J].中小企业科技,20o4(7):24. (3)脱色液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在该试验中,单纯使刚 [3]刘惠宾,金承涛.脱色脱腥海带调味料生产技术[J].中国调味品,1996 过氧化氢很难实现脱色的目的,通常添加其他化学物质来增 (12):19—20. 强过氧化氢的脱色作用 。碱性或中性条件下,海带中的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