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善恶”是什么标准性?

来源:九壹网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善恶”是什么标准性?

心中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

人们,总喜欢“善”而讨厌“恶”,当生活中遇到的人,对我们有不好行为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恶”的想法,为何这样?对方言语行为伤害到了我们。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遵从的优良传统。何为“百善”这个话题,从来都没有谁说的清楚,但在社会进步的发展中,人们对“善”与“恶”的定义是不同的。本质原因,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的思想与行为,说到底是人内心深处某个东西在改变人的一切,内心深处的东西是“道”,俗称“大我”。

一个时常,把我是善良的人挂在嘴边,必然内心深处产生恶的想法,于是,内心对立世界形成了。人们,总会用外在行为去区分善与恶,熟不知,行为仅仅是代表善与恶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善与恶已经悄无悄息存在人的心里。

如,夫妻关系。如果双方的外在物质条件,不能在一条平衡线上。一方的原生家庭条件差一些,夫妻关系不和谐的时候,条件好的一方,会拿自己原生家庭的优越感来刺激对方,以原生家庭背景显示出高高在上,能嫁给你或者娶了你,是你的荣幸,你还不好好对我。这种人心里会有“理所当然”的身份感,压制着对方,所谓,幸福成了外在的光鲜。受伤的一方,心里已经受到了屈辱,只能隐忍静待。 话说,无趾与老子的对话,对于圣人,对于至人,名声(身份感)乃是脚镣手铐。生与死,荣与辱乃是一条藤上的瓜。在生活中,无论是谁受到屈辱,心里滋味不好受,但内心通透的人明白,给自己带高帽的人其实是在贬低自己。 不管男女,只要有一个人心胸大度,不愿意计较,总会包容对方的“虚荣”。而往往包容不了夫妻感情,关系必然不和谐。本质原因,原生家庭带来的高高在上视为“无德”。没有德行承载的关系,生活的幸福感已经在降低,关系好也是做给外人看的。

这就是“善”与“恶”的真实性,在佛教里有个教化故事,来自印度转轮圣王的“阿育王”。印度人称他为转轮铁王。在阿育王时代,被统治的周边小国已经开始初步萌芽出共产社会关系。阿育王统治下的文化,即,“坏人成佛只需放下屠刀,好人成佛需要历经磨难”。本质原因,坏人是心中放下屠刀,好人是手中放下屠刀。也就是说,人类活着的本源不是肉体的生命,是灵魂的生命。

当我们在生活中区分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的时候,人类其实并未完全认知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的真实性是什么。就如上面的夫妻关系,用“虚荣”的原生家庭优越

感来对待另一方,心中的恶已经存在了。不管人的外在行为看来多么友善,那也只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或者做给自己看的欺骗,只是为了一份“虚荣”心。 这份“虚荣”心的来源,是人对自我认识的不够,在人类的潜意识里存在着,只要不把它挖掘出来,所谓的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的分歧不段,导致人类社会关系缺少和谐性。

人,所有外在行为,都是从心出发。为何有些人的行为看似善,心是恶的;有些人行为看似恶,心是善的?本质,内心不明,不知心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见到,有些人看起来很木讷,笨拙。但是,这些人的行为是善举,只凭良心做人做事。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能力强。但是,这些人的行为在恶性传染着周边人,做人做事只为有利于自己得失。

人的“虚荣”来源,是人类自己推波助澜盖起的房子,只要有个领头羊在喧嚷着什么,也就代表着这个人缺什么,不缺的人不会高声唱喊。也正符合了阴阳的平衡,内在缺失,外在就会表现;内在圆满,外在就会平和。

知人者是良,自知者才是善。

在老子《道德经》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用耳朵听人嘴上说的,与用眼睛观察人做的是不是相同,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任何人都能看清楚。再聪明的人,也有被拆穿的一天,今天骗过明天骗过,总有更聪明的人出现。人外有人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老子给我们的教化,看清楚一个人,只需安静看他怎么做就好,无需争辩与计较,本质原因,骗来骗去骗的是自己。通晓这个真理就是个智慧的人。 “自知者明”是内心通透明亮,具有“圣心”的明辨是非能力,外人说与做都来自各人的“心性”。这个心性由人的各种经历与所受教育等等产生而来。能换位思考,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任何人,还能坚守自己的底线与行为准则,是“内明“做人状态。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人,相处得来不同的境遇,自然产生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的对立性。知人者是良,自知者才是善。这个“善“是一体性的思维,包含了人类文明分歧的“善“与“恶”,也是耶稣的“神”,老子的“道”,释迦的“佛”。 人类所有文化,无论是东西方都是引人向善,这些文化与宗教信仰里面的“善”是一体性,并非我们现在对立分歧。人的一体性“善”来自天性,生来为人就会带有,当人类的天性被覆盖或者泯灭掉,“内心”会产生善与恶的对立,人的大脑受心控制,行为来自大脑指挥。所谓,好人与坏人,善与恶就是这么得来的。 “天性”如何被覆盖与泯灭掉的呢?还是出自人类教条化的思想教育。当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老师、身边的人用过时的思想教育圈化时,也就代表着这孩子不能做自己。孩子的思想不能得到释放,没有好奇心探索着他自己的世界,他的人生,受着父母、老师、身边人的思想禁锢。

人与人的不同,本质原因,从小所受的思想、行为影响着。以至到成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选择的能力都没有。最可悲的是,大多数父母把自身想要的人生压制在孩子的身上,还口口声说自己多爱孩子。

今天的人都在找自由,民主,“思想”上不得到解放,何来自由?孩子的天性从小不让他释放出来,用教条式捆绑着,如何让孩子做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社会的栋梁之才?

人类释放“天性”才会有一体性的爱,自然不在有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的对立。本质原因,天性释放,人类生命回归本源,回到“道“的天体里。如,大自然中有人类,植物、动物,微生物,有海洋、陆地、有山、水都是一体的,没有谁比谁强,谁比谁弱,谁比谁重要与不重要,各自存在有自己的价值。“天性”释放带来的一体观,人心才会更“善”,真正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基督理想化,人人都是“神”的世界。

唯独“内在”醒来,才能唤回自己的天性。我们不会继续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人生自然也就没那么苦了。所谓改变世界,是每个人改变自己内心执着的世界,打开自己的“天眼”,看到人外人,天外天,你可以与道同行,与天地同立,与万民同生共死的命运。

孔子早期的学问是《诗》《书》《礼》《乐》《易》,第一次拜望老子以后,身经鲁国的政界浮沉,以及列国的求职旅游,以及六经的编著,由壮年入晚境。其间多次再访老子,有意修道,奈何儒根太深,难以自拔。有一次向老子发牢骚,诉说歧路彷徨之苦。

孔子说:“孔丘不才,编著六经,又著《春秋》,伏案多年,自以为磨得够久了,钻得够深了,按得够熟了。凭我这套学问旅游列国,谒见首脑大小七十又二,宣讲历代君王治国家的道理,弘扬周公召公开创的文明传统,可是谁都不录用我。我应该怨他们太难太难被说明吗?或应该怨道理太难太难讲清楚吗?” 老子说:“幸好你遇见的都是昏君!如果遇见求治心切的明君,委你重任,那就糟啦。你编著的六经不过是历代君王留下的鞋印而已,哪能是鞋子的主人呢?你现在发牢骚,也是鞋印而已。鞋印固然是鞋子踩出的,绝非是鞋子。鞋子固然是人穿的,但是绝非人。你以为凭六经就能治国?”

孔子哑口无言,一笑解嘲,顿觉清爽。又问:“我今后怎么办?”

老子说:“白天鹅游水上, 雌雄互相凝视,眼珠不转,就交配了。虫飞空中,雄的上风呼叫,雌的下风鸣应,就交配了。由此可知,交配方式无奇不有。但也有限制,必须是同类,各自为雌雄,才可能交配。人际遇合不也是这样吗?记住吧,本性是无法改变的,命运是无法扭转的,机缘是不会停待的,大道是不会阻塞的。顺道而趋,怎么都走得通;背道而驰,怎么都行不得。“

孔子回去,三个月不出门。后来再访老子,陈述心得,说:“我得道。喜鹊孵卵,卵生雏鹊。鱼用口腔孵卵,吐出泡沫,喷出小鱼。泥蜂无卵无孵,咒化桑虫,变

成幼蜂。怀胎是个弟弟,哥哥夜哭抗议。哦,多少年啦,我拒绝接受命运的变化。我自己都不肯接受变化,怎么去变化别人呦!“ 老子说:“此话正确。你得道啦。”

这是,老子教化孔子的故事,可见人要认清大道,即,认清自己是多么重要。对自己都没有认知,孩子难管教,夫妻关系不和谐,朋友难相处,上下级难管理等等。本质原因,都在自己身上。内心不明,生活中发生的事非往外推,以自己名、利、誉去对人对事,哪有幸福与和谐可言?

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在操纵着孩子的未来,有多少好心人,用自己的思维见解掺和着周边人的人生大事,有多少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待社会中的人事,唯独,不向内管好自己的心。用所谓“爱”,“好与坏”,“善与恶”牢骚着身边的人。 对修远来说,觉得命运不公,对人生不满意,去学出来,悟出来,做出来,这才是真实的自己,才是显化“爱”的方式。

人生来就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在自己的人生中悟到,做到,才“合道”。 “人道”是小善小恶,是对立性的分歧;“天道”是大善大恶,是对立的统一,具有包容的心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