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耗水规律与灌溉制度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2年第二期囵 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耗水规律与灌溉制度研究 农二师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杨慧慧 摘要:本文在滴灌条件下对葡萄进行不同水量灌溉,以研究相应的田间耗水强度变化 过程和灌溉制度。通过田间试验和理论分析,可得出以下初步结论:葡萄在全生育期的耗水量 在浆果生长期耗水量最大,浆果成熟期次之,然后是新梢生长期和枝蔓成熟期,萌芽期和花期 的耗水量较小;各生育期耗水强度分别为萌芽期3.14 3.7mm/d,新梢生长期4.38~5.44 mm/d, 花期4.66—5.94mm/d,果实膨大期6.32 8.02mm/d,成熟期6.02 6.67mm/d,枝蔓成熟期 2.66—3.58 mm/d。通过理论分析计算结合试验实际产量与灌水量情况,确定滴灌葡萄全生育 期适宜灌溉定额为745mm,总灌水次数为27次。 关键词:滴灌;耗水量;灌溉制度 0引言 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生长季节降雨少,空气干燥,得天独厚的气候 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的生长,特别是吐鲁番、哈密地区以及南疆的焉耆等地,已成为中国著名的 葡萄生产基地。但这些地区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的极端干旱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灌水采 用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升高,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该区农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 颈”。因此,大力发展葡萄滴灌技术成为该地区缓减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新疆是我 国最早引进滴灌技术的省区之一,从滴灌引入我国(1974)[- 不久后就开始对滴灌技术的研 究,到目前为止,滴灌被广泛应用于棉花、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0]。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滴灌技术在成龄葡萄上的应用试验研究,探索葡萄的耗水特性及 适宜的灌溉制度,为滴灌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其研究成果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将扩大微灌技术的应用范围和规模,对干旱区特色瓜果产业实现高效 用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哈密地区,属典型极端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仅30mm,年平均蒸发量高达 3300mm,年均日照时间达3360h,>10℃的积温为4260℃,无霜期180d左右。试验区内地下水 埋深15m以下,土壤剖面土质变化很大,60cm以内土壤基本为砂壤土,其中20~40cm深度内 埋有有机肥料,60cm内土壤平均容重为1.50 ̄cm3,田间持水率16%(质量含水率),60cm以下 土层夹杂含有粗砂和砾石,在lm深度左右出现粘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见表1。 回巴删科技 z日D 试验地葡萄已栽种l2年,品种为无核白。当地种植模式为行距5m,株距1m,亩株数133 株,栽培方式为大棚架。葡萄于4月上旬撤土开墩,8月中旬成熟采摘,1O月中旬生育期结束, 冬灌之后埋土防寒。 该试验滴灌带采用的是单翼迷宫式滴灌带,直径为16mm,滴头间距30era。为了控制灌水 量,管道采用支+辅管+毛管的铺设方式,在辅管进口处安装水表和压力表。结合当地实际情 况,毛管采用一行两管。滴灌带距葡萄植株30era,取样点位置及距葡萄植株距离如图1所示。 .3O O 30 50 70 图l滴灌带布置及取样点位置示意图 注:0处为葡萄植株所在位置,单位cm。 1.2试验小区布置  ’试验小区东西走向,由北向南逐次排列15个,规格为31m×5.0m(长×宽),对3个灌水 量处理(825mm,750mm,675mm)进行全面试验布置(如表2所示),5个小区为一个处理,各处 理灌水时间相同。供水系统以水泵加压,管道前部装有压力表以监测管道内水压力,每个处理 辅管进口处安装有水表及压力表,以监测各处理灌水量和工作压力。各处理灌水情况见表3。 表2.灌水小区布置表 试验处理 一 试验小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灌水量(ram)825 825 825 825 825 750 750 750 750 750 675 675 675 675 675 2012牟第二两固 1.3试验观测内容和方法 1.3.1气象资料观测 用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观测试验期间降雨、风速、风向、风程、气温、相对空气湿度、太阳辐 射、日照时数和水面蒸发等。 l I3.2土壤水分的监测 本试验采用取样烘干法监测土壤水分。平均每隔3—5天采取土样测定0 5、>5~20、 >20~40、>40~60、>60—80、>80~100cm深度的田间土壤含水率。 1.3.3果实产量测定 在果实采收期,在每个试验小区内选取长势均匀的植株,调查其上、中、下部位的果穗重 量、果粒重量,并最终计算出各试验小区的葡萄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葡萄滴灌下的耗水规律 葡萄在不同处理下的耗水规律可以通过水量平衡原理来分析确定[n]。根据《灌溉试验规 范》[脚(SLl3—90)中的水量平衡计算公式计算各物候期的耗水量: ETl_2=10 H(0 l一0 2)+M+P+K—C (1) 式中,ET。『__计算时段内作物田间耗水量(mm); ——土壤干容重(g,cm3); H——计划湿润层厚度(cm); 0。、0:——土壤在时段初和时段末的含水率(干土重的百分比); 卜时段内灌水量或灌水定额(mm); P一时段内有效降雨量(mm); ‘ K——时段内地下水补给量(mm); C——时段内排水量(mm)。 由于试验地地下水埋深较深,又无排水,K、C均可忽略不计。该地区在4一lO月份降雨少, 圜巴删科技 Z日_D删J 蒸发大,对土壤含水率几乎没有影响,P可忽略不计。故上式简化为: ETl_2=10-y H(0 1—0 2)+M (2) 由于在不同生育期葡萄对水分的要求不同[13]。在萌芽期,气温低,植株较小,故需水量较 少;随着气温升高,葡萄生长加速,在新梢生长期葡萄对水分需求较多,开花期间需水量减少, 以后又逐渐增多;在浆果生长坐果后,葡萄快速生长,这期间是决定果实细胞数量的细胞分裂 期,水分胁迫导致细胞数量减少,会使果树体积发生不可逆缩小[14],在浆果成熟期需水量达 到高峰,在葡萄完全成熟后需水量逐渐减少。因此从葡萄的灌水管理方面来讲,葡萄萌芽到葡 萄成熟这阶段的耗水量最重要,论文计算了葡萄主要生育期(4~9月)的ET值及耗水强度, 计算结果见表4。 表4不同灌溉定额处理葡萄各生育阶段耗水 30o 25O 20o 15o l00 50 0 萌芽期 新梢生长期 开花期浆果生长期 成熟期枝蔓成熟期 生育期 图2不同灌水处理的耗水量 2012年第二胡固 32% 日萌芽期囱新梢生长期翻开花期圈浆果生长期 囝成熟期口枝蔓成熟期 图3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 根据表4中不同灌水处理葡萄各生育期的耗水量及模比系数计算结果,葡萄需水的基本 规律是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在葡萄新梢生长期由于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加大,各灌水处理 下的耗水约占整个生育期耗水的20%左右;在果实膨大到果实成熟期,除受到气候的影响以 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齐头并进,植株生长和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来供给制造干物 质,需水量最大,需水模比系数已达60%左右,以上三个生育阶段的耗水已达到整个生育期耗 水的80%左右,为葡萄生长发育期的需水临界期。 从耗水强度变化规律看,不同灌溉处理葡萄在整个生育期内(4—9月份)耗水呈现两头 低中间高的变化趋势。在萌芽期,由于葡萄刚发芽,气温较低,葡萄蒸腾耗水只用于营养器官 的生长发育,叶片很小,耗水强度不大,为3.14—3.7mm/d。随着葡萄进入新梢生长期,新梢和 叶片迅速生长,同时果穗也在生长发育,耗水强度较大,为4.38—5.44 mm/d。花期葡萄耗水强 度为4.66~5.77 mm/d。葡萄结果后(浆果生长期),葡萄的耗水强度在果实膨大后期达到最大 值,为6.32 8.02 mm/d。随着葡萄进入成熟期,葡萄主要进行果实的糖分积累,在此阶段葡萄 耗水强度稍有降低,为6.02 6.67mm/d。进入完全成熟期后葡萄耗水仅仅维持自身的生命以 及果实的充实,耗水强度降低,为2.66 3.58 mm/d。总而言之,葡萄耗水强度在4月份开始生 长时较低,而后不断增加,到6~7月份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这一变化过程与当地气温变 化过程基本一致(图4)。在适宜的灌溉条件下,由于气温升高以及植株蒸腾能力增强,葡萄的 耗水强度随之加大。花期过后,葡萄植株的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逐渐由以前的营养生长、生 殖生长并进转变成以生殖生长为主的生长趋势,日均气温也逐渐达到顶峰,故耗水强度较大, 结果后期,此时气温在慢慢回落,加上果实不断被采摘,葡萄生理活动机能减弱,生长逐渐缓 慢,需水强度逐渐下降。 骞期 图4各灌水处理的耗水强度与气温变化趋势线 2.2葡萄滴灌下的水分生产函数 水分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农业生产水平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作物所消耗 的水资源量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又称作物一水分反应模型[ 。国 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水分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很多作物水分生产模型,归纳 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产量模型,也称为最终产晕模型;另一类是动态产量模型, 又称过程产量模型[蚓。静态模型通过对田间试验数据进行直接回归分析确定的,属于经验、 半经验模型,研究历史比较长,其方程结构表达简单,所需的实测数据少,是目前应用的最多 的模型[川。根据《灌溉试验规范SL13—20o4>>以及试验站现有试验数据条件,本论文选择静态 模型对滴灌葡萄灌溉制度的优化进行分析。 (1)以灌水定额为自变量的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非线性模型 对于灌区管理人员和农民来说,往往更关心的是灌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研究 表明,灌水量与产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常为抛物线关系形式: Y=al+blw+cl (2) 式中:Y为作物产量,w为灌水量,alb c。为经验系数; (2)以蒸发蒸腾量为自变量的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非线性模型 据相关研究表明,作物产量与腾发量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二次曲线来 表示: Y=a2+b2ET+c2E (3) 式中:Y为作物产量,ET为腾发量,a2b2c 为回归系数。 2.2.1滴灌葡萄水分生产函数的拟合 为了确定滴灌葡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需要用试验数据拟合方程来确定模型的经验系 数,表5所列数据为试验地滴灌葡萄的灌水量、耗水量及产量。 表5滴灌葡萄灌水量、耗水量及产量试验结果 根据表5中灌水量和产量数据由式(2)拟合得到以灌水量为自变量的滴灌葡萄全生育期 水分生产函数: Y=一1.1 19 +l665.7W一584925 (4) 根据表5中耗水量和产量数据由式(3)拟合得到以耗水量为自变量的滴灌葡萄全生育期 水分生产函数: Y=一1.248ET!+l897ET一6871 14 ET=一0.00O1 +1.1338W-13.45 (5) (6) 根据表5中耗水量和灌水量数据得到灌水量与耗水量的拟合公式: 2012牟第二胡圈 2.2.2滴灌葡萄水分生产率 灌溉水分生产率[tB]作为狭义的水分生产率的一种,是指单位灌溉水量所能生产的农产 品的数量,它综合反映了灌区的农业生产水平、灌溉工程状况和灌溉管理水平,直接地显示出 在灌区投入的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出效果。由表5可以看出,在灌水量为750mm之前, 灌水量越大,葡萄灌溉水分生产率也越大,但并不是一直呈递增趋势,在灌水量为825mm时, 葡萄灌溉水分生产率反而减小到3.34kg/m ,处理B和处理C小区的葡萄灌溉水分生产率较 高,而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水分利用率,说明适宜灌溉定额较接近750nma。 2.2-3滴灌葡萄灌溉定额的确定 滴灌葡萄全生育期的灌溉定额可以通过对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求解来确定。由以上分析 得知以灌水量为自变量的葡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和以耗水量为自变量的葡萄水分生产函数 模型均呈显著相关,为了得到较优的灌溉制度,分别对式(4)和式(5)求解。 式(4)对自变量w求导,得到:Y =一2.238W+1665.7 令Y =O,得:W=744.2mm,代入式(4)求解,得:Y=34893.7kg/hm'。 即以灌水量为自变量的葡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确定的较优灌水定额为745.0ram,相应的 葡萄产量为34893.7kg/hm2。 式(5)对自变量ET求导,得到:Y =一2.496ET+1897 令Y =0,得:ET=760.0 otni,代人式(5)求解,得:Y=33761.2kg/hm' 即以耗水量为自变量的葡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确定的较优耗水量为760.0ram,相应的葡 萄产量为33761.2kg/hm2。采用公式(6)转化为较优灌水量为729.1mm。 通过比较可知,两种水分生产函数得到的最优灌溉定额和相应的葡萄产量均比较接近, 确定灌溉定额范围为675—745mm,比较接近通过水分利用率的比较来确定的750nma范围。 根据在作物水分生产率较高且节水情况下获得较高作物产量的原则下,最终确定滴灌葡萄主 要生育期较优灌溉定额为745mm。 23滴灌葡萄灌溉制度初步拟定 葡萄属于多年生植物,其灌溉制度应根据一年中葡萄不同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来制定。在 萌芽期葡萄耗水量较小,这时水分不易过多,以免阻碍地温回升,减缓枝条和叶片的生长;新 梢生长期是葡萄当年生长的第一个需水高峰期,这时期的新梢生长量约占全年生长量的60% ~80%,此时期葡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同时进行,气温高,蒸发量大,应保证充足的水分和 养分;花期一般控制灌水,以免造成落花落果,所以需水量不大;当葡萄进入果实膨大期,这时 是葡萄当年生长的第二个耗水高峰期,果实需要灌浆并制造干物质,葡萄果实的水分含量在 85%以上,再加上高温,蒸发强烈,所以此时缺水会导致果粒偏小从而致使产量下降;当葡萄 进入成熟采收季节时,为了防止过多水分而造成裂果腐烂发生,应适当控制水分;葡萄成熟以 后随着气温开始降低,葡萄枝蔓生理活动变弱,为保证葡萄安全过冬,应尽可能减少水分,同 时延长灌水周期。综上所述,葡萄的灌水关键时期为新梢生长期以及果实膨大转熟期,其余时 期应适当控制灌水,以免对葡萄产量造成负面的影响。 通过以上理论计算结果,结合当地丰产经验及来水情况,综合分析得出新疆极端干旱区 成龄葡萄在滴灌条件下的灌溉制度,如表6所示。节水灌溉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水分利用效 率,对于极端干旱区这种戈壁砾石改良的葡萄种植区,要使葡萄得到较高产量,全年滴灌灌水 量宜为745mm。 表6滴灌葡萄灌溉制度 3.结论 本文以无核白葡萄为试验材料,主要研究了葡萄在滴灌下的耗水规律、以及灌溉制度,得 出以下初步结论: (1)葡萄在全生育期的耗水量是个动态变量,在浆果生长期耗水量最大,浆果成熟期次 之,然后是新梢生长期和枝蔓成熟期,萌芽期和花期的耗水量较小;葡萄滴灌下各生育期耗水 强度分别为:萌芽期3.14~3.7mm/d,新梢生长期4.38—5.44 mm/d,花期4.66—5.94 mm/d,果 实膨大期6.32 8.02 mm/d,成熟期6.02—6.67 mm/d,枝蔓成熟期2.66—3.58 mm/d。 (2)通过理论分析计算结合当地丰产经验,得到新疆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全生育期适宜 灌溉定额为745mm,总灌水次数为27次。其中,萌芽期2次,灌溉定额为44ram;新梢生长期5 次,灌溉定额为140ram;花期1次,灌溉定额为28ram;浆果生长期7次,灌溉定额为196mm; 浆果成熟期8次,灌溉定额为22A.mm;枝蔓成熟期3次,灌溉定额为78rnm;冬灌1次,灌水量 为35mm。 本研究只是探讨了试验年在滴灌带一行两管铺设方式下葡萄的耗水规律,所得出的结论 仅供参考,为了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进一步探讨葡萄滴灌的节水潜能,还需增加灌水处理来 进行葡萄滴灌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程先军,许迪,张吴.地下滴灌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综述[J].节水灌溉,1999,8(4): 13-15. [2]杜太生、康绍忠等.干旱荒漠绿洲区葡萄根系分区交替灌溉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 报,2007,23(11):52—59. [3]苗世成.日光温室红提葡萄滴灌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7,(10):65—66. [4]陆树华等.滴灌条件下不同施钾量对甘蔗产质量的影响[J].中国糖料,2009,(1): 2012年第二明圆 l2—14. [5]张江辉,王全九等.新疆葡萄滴灌技术参数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J].干旱区研 究,2008,25(5):679—682. [6]赵春艳,马兴旺,杨涛,等.干旱区葡萄园漫灌和滴灌压盐效果比较[J].新疆农业科学, 2005,42(5):306-308. [7]冯广平等.阿瓦提丰收灌区无排水条件下葡萄滴灌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J].新疆农 业大学学报,2006,29(1):71—74. [8]Kang Shaozhong,Zhang Jianhua.Controlled laternate partial root zone irrigation:its physio- 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impact on water use elfqcienc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4,55 (407):2437—2446. [9]O.C.Vilela,J.Bione,N.Fraidenraich.Simulation of grape culture irrigation with photovoltaic V-trough pumpingsystems[J].RenewableEnergy.2004,(29):1697-1705. [10]Ebel R,CandProbsting E,LandEvaans R G.Regulatd eDeifcit Irrigation may later apple maturity and quality and storage life[J].HortScience,1993,28(2):141—143. [1 1]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 农业高效用水与水土环境保护 [c].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2]水利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司.灌溉试验规范.SL13--90[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1990. [13]陈华,吕涛,马兴旺,等.葡萄植株营养诊断与平衡施肥调节技术研究应用[J].新疆农 业科学,2003,40(6):321—323. [14]胡博然,李华,马海军,等.葡萄耐寒性研究进展[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2,32—32. [15]汪志农.灌溉排水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77. [16]安俊波.无膜移栽地下滴灌棉花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 [1 7]王克全.查哈阳灌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其优化灌溉制度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 学,2008. [18]李远华,赵金河,张思菊,等.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l(8): 65-66 (上接第l2页) 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正逐步推广应用。大口井直径一般为40ea、r 60cm,井深1.2m,井间距300m,单井出水量60Tn ,按年灌溉期120d,日抽水18h计 单口井 年回收浅层地表水l2.96万m ,因此若大面积推广,将是很大的一部分补充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塔里木河流域治理总体规划》 [2]《塔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五年实施方案》 [3]王野平、李志远、丛培欣等《新疆农二师志)1995。 [4]菜康、宋治民《新疆农二师农业区划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