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郡李氏明初徙颍州
李氏家族从明初始迁祖李天迁徙颍州,并编谱存史,至今六百余年,依然世系分明。在六百余年沧桑巨变中曾几度兴衰,明清时期李氏成为阜阳名门家族,跻身于阜阳八大家之一。
始迁祖李天任职颍州
颍州李氏家族系指明朝初期始迁祖李天的后裔,家族堂号为陇西郡。李天跟随明朝开国将领徐达北征得功,升任颍川卫所总旗。李天的家也由山东兖州府曹县固村迁徙到颍州。
李天死后葬于颍州城南五里,东清河西岸。后因家谱失传,到明万历年间,七世李精白受家族长者们的要求,重修颍州李氏宗谱。后因李精白升任巡抚山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忙于征战和官场应酬,无法完成修谱的任务,交由他弟弟李生白修谱,家谱修好后,李精白为家谱作序。此次所修的颍州李氏宗谱是较为完整的一部族谱,遗憾的是因多年战乱,未能保存下来。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十三世李人初重新编修颍州李氏家谱,因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对颍上县永兴集及其周边地区的二门“千仓李”,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对于颍州城及分散在各地的“都堂李”记载得较少。
民国四年(1915年),第十六世李汝振重修颍州李氏家谱,之前因捻军之乱,李氏宗祠庐舍悉为灰烬,各房收藏之谱也荡然无存,兵燹战乱后,族人避乱归来,搜罗行箧中仅余刻本二,抄本一,然已残缺。因受当时条件限制,仅按旧谱已刻者履历皆照录,未刻者各房皆依次补叙。对长门(颍州城“都堂李”)的情况记载更是很少。
2005年,李同恩、李熙振等人第五次续家谱时,把几家保存的零散家谱并成一部完整的老家谱。因人力、经费不足,颍州“都堂李”暂未接续。现有的族谱只是记载了颍上县永兴集“千仓李”的一部分。
李天虽谱载有七子,但有谱记载的只有长子李敬先的后裔。李敬先有二子,长子李庆,次子李度。李庆的后代主要集中在颍州城及其以西地区。这支李氏因为第七世李精白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人称李都堂),为此居住颍州的李家后裔被称为“都堂李”。李度的后代在颍上县永兴集及其周边地区。这支李氏由六世李应时于明万历年间由王家屯河以南(今新集镇徐家湾)迁居河西岸茱萸屯。李氏族人在河边取土时,挖掘出“千仓湾曹操屯粮”的文字石碑。后来李家发迹成为当地名门旺族,这支李姓遂被称为“千仓李”。
二门“千仓李”兴盛于清朝中后期。该支李姓自第六世李应时迁居“千仓湾”河西岸茱萸屯后,由于李应时精明能干、治家有方,很快发迹成为当地名门旺族。到乾隆年间已达顶盛时期,根据家谱和史志记载,从清朝乾隆时期至清末130多年中,任各级地方官员48人,其中知州、知府11人、直隶州判6人、府同知7人,县令及其他职务的24人。官职较高的有李宗棠,还有知府李大年、李克俭、李蕚芬等等,当时“千仓李”的盛况可想而知。
颍州长门“都堂李”
颍州长门“都堂李”系始迁祖李天儿子李敬先之长子李庆后裔。长门“都堂李”兴盛于明朝,据不完全统计,举人、进士14人,县令以上官员20余人,其中官职较高的为李精白,历任山东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监察御史李葵,户部主事李学礼等,还有保护颍州城立下战功的营都司李栩,李自成军谋士、大将军李岩等。
明末李氏家族衰落,主要原因是李精白给魏忠贤建生祠,魏忠贤垮台,李精白也名列逆案,被革职查办。李精白被罢官后,迅即病逝。李精白死后还未下葬,袁时中的农民军破颍州城。李家战死殉难者20余人。李精白棺柩被焚,李生白、李元白战死,其妻妾无一生还。李精白长子李栩逃到山东避难。为复仇李栩回颍,组织义勇军保护颍州城,后被招降的农民军将领设计杀害。
李精白二子李鹤孙(后改名李信、李岩),因对明政府腐贩无能及对处理其父株连家族不满,在无家可归的情况下投靠李自成。后来成为李自成军谋士、大将军。由于以上原因,李家两头不落好。明政府把李精白定为逆案判刑、抄家,李岩投靠李自成,对朝廷不忠,李栩是农民军的死对头。因此颍州城李姓纷纷外迁,据说城南有个李砦,后来连一户姓李的都没有。
颍州长门“都堂李”由于李精白父子之事,株连了整个颍州李氏家族。从明末至清朝乾隆100多年中,颍州李氏家族基本上没出过名人和官员,影响了几代人出仕。
颍上新集镇李氏宗祠
颍上新集镇李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其时最早的一座宗祠则建于颍州。史载颍州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地址位于颍州东北隅黑龙潭旁,明崇祯八年正月十二日,河南开封袁时中率部攻破颍州城,李氏祠堂被焚烧。
太平天国后,社会趋于稳定,李氏族人一致要求重建宗词。经各房共同协商决定,三世李庆(长门)即(都堂李)在颍州城南门里边(今阜阳南门小学)建祠;李度(二门)即(千仓李)在颍上县永兴集(今新集镇)建祠。
颍州城(都堂李)由五世孙李葵、李芥两分支系并排各建祠堂三间,一宅两院。颍上县永兴集(千仓李)由七世孙李选、李登两分支系在永兴集西大街北建祠堂,两支系建祠堂占地面积均等,李登支系在西边建祠,李选支系在东边建祠。由于李选的后代当时富户较少,所以祠堂一直没能建成。
李登的后代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始建祠,1895年建成。该祠堂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三排砖瓦(全部采用专制祠砖,每块砖上都铸有祠砖二字)结构的主房,前排是走马门楼,两边八字粉墙,方石铺地,两石狮守门。内有屏门相隔,前院东、西两侧各建偏房三间,偏屋前门各有花坛两个。二排是三间腰殿,腰殿前檐是十二扇棂子门,门高一丈,镶有玻璃。后檐是十二块红漆木板。两侧有角门通往后院。后院两侧是半敞开的走廊,走廊的墙上砖雕有各种图案。腰殿东西两头与走廊接头处各有通往东西两个跨院的月门。大殿坐落在正中央,高十米,重梁起架,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每层房屋的廊檐下均有图案,前后计二十四处,为二十四孝图。雕工细致,维妙维肖。前后每根柱子的横梁上刻着“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等多种图案,工艺精巧,玲珑剔透。尤其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大殿全部为青砖垒砌,而每块青砖上面都刻有文字,多数砖上面有“祠砖”二字。整个建筑井然有序,巍巍壮观。
目前仅有大殿依然保留,毁坏严重。在李氏宗祠附近还有四座过街牌坊,被称为颍上县新集镇四牌坊。这些牌坊是奉圣旨所赐建,为李氏家族中人的节孝牌坊,其中有为知府李廷干之妻季氏建的节孝双牌坊,以及第十三世诰封奉直大夫李人初之妻杜氏的节孝单牌坊等。牌坊横梁上雕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狮子滚绣球图案,以及八仙庆寿图,连同老寿星在内九个人物栩栩如生。这四座牌坊石刻工艺精巧,技术水平较高,是难得的古石雕刻文物遗产。
李氏得姓渊源
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来源有三。
一,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远古时,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称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皋陶后裔便以官职改称理氏。商末,皋陶后裔理征因谏议被纣王杀害,儿子利贞逃难改理氏为李氏。又传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李为氏,称李耳,字伯阳。《广韵》引《风俗通义》云:李伯阳之后为李氏。
二,北魏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改李姓。《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三,唐朝皇帝赐十六名开国治政的文臣武将为李姓。据《通志·氏族略》载,唐初开国治政的文臣武将中,有徐、邴、安、村、胡、郭等16名文臣武将皆赐与国姓“李”。
颍州李氏先辈求根的说法很多,有说李氏先祖是唐汝阳王李进之后。有说李氏是宋代右丞相梁克家(文靖公)后裔,然而颍州李氏因唐宋元时家谱失传,无法考证。
李氏家族从明初始迁祖李天迁徙颍州,并编谱存史,至今六百余年,依然世系分明。目前李天后裔散居在祖国各地及海外,但大部分集中在阜阳市城区及周边的太和、临泉及亳州市利辛县的大李集、小李集、展沟和六安市霍邱县的李大圩等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