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内外宗教旅游对比研究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内外宗教旅游对比研究

作者:王纬 曹愉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宗教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中的一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通过对中外宗教旅游研究的对比,总结中外宗教旅游的发展状况,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及其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文献进行整合,以及提出对中国宗教旅游研究有益的借鉴,促进中国宗教旅游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旅游;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国内外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199-03 引言

宗教旅游(Religious tourism)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国外进行宗教旅游研究的时间相对国内要早,20世纪70年代学界开始对宗教旅游进行研究,而中国在1986年,陈传康等首次对中国宗教旅游进行专题研究,发表《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一文。在随后的二十多年的研究中中国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多是针对宗教旅游资源评价、产品设计以及区域宗教旅游开发等问题进行宏观性的定性描述,而极少对宗教旅游者、宗教旅游感知、宗教旅游影响等微观领域进行量化研究。相对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对宗教旅游者的研究,宗教旅游影响研究分析等方面反映出相对国外研究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还不够成熟,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中外宗教旅游研究的对比,总结中外宗教旅游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这将对我们进一步进行宗教旅游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一、国内外宗教旅游的研究内容 (一)宗教旅游的概念

宗教旅游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旅游形式,对其定义也因研究者的不同角度存在一定差异,也曾一度是学界争议的热点。布兰克威尔从动机和旅游目的地两个方面对宗教旅游进行界定,认为宗教旅游是由宗教原因引发的、目的地是宗教场所的所有旅游活动。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从旅游动机来看,既包括宗教徒的朝圣动机又包括非宗教徒的文化体验动机;从旅游目的地来看,宗教旅游活动的发生地是宗教场所,如宗教圣地、寺院、神社等。普遍认为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游憩行为。国内对宗教旅游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旅游是指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出于宗教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朝拜、求法、朝觐、传法等形式。如颜亚玉认为,宗教旅游指宗教信徒和有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间信仰的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旅游不仅包括宗教信仰者出于宗教信仰动机的旅游活动,还包括非宗教信仰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活动。如郑嬗婷等对宗教旅游的定义是:宗教旅游是指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依托,借助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吸引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朝拜、研究、观光、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第一种观点将宗教旅游的内涵几乎等同于宗教信仰者的朝圣之旅,内涵过于狭小,所以目前多数学者较为接受第二种观点。 (二)宗教与旅游的关系

宗教与旅游的关系是早期宗教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宗教旅游研究中最具争议的领域之一。国外学者大多注重从本质上或根源上对宗教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在宗教与旅游关系问题上出现的分歧,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宗教朝圣和旅游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学家特纳认为,朝圣与旅游都是具有阈限(Liminal)性质的活动,代表着与日常世俗生活的暂时脱离,都是对一种“中心”(Center)的追求。史密斯对朝圣和旅游的实现条件、社会认可进行考察后认为,在宗教日益世俗化的当代欧洲,宗教朝圣者和旅游者之间并无实质区别。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旅游和宗教活动具有一定差异,他们认为,宗教朝圣与旅游活动是不同的,因为二者产生的根本动机是不同的。 国内学者主要从功能、效用角度来解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宗教与旅游表现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宗教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旅游资源,用于旅游开发,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景点的营建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的知名度,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从而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总之,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只要能合理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宗教旅游就能和谐发展。 (三)国内外宗教旅游研究的不同内容

1.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其他内容。旅游者是国外宗教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参观妈祖庙的朝圣旅游者为例,对朝圣旅游者的个人特征、限制因素、旅游动机、朝圣体验以及重游的原因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弗莱舍以以色列圣城的宗教旅游者为例,通过18 000多个样本对朝圣旅游者和非朝圣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论发现,朝圣旅游者高度组织化、停留时间相对较短,主要访问具有宗教神圣意义的地方,对当地的自然风光兴趣不大。此外,还有学者对宗教旅游的出游方式、旅游者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外宗教旅游研究还涉及其他的研究内容。诺兰和诺兰对欧洲基督教旅游景点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将其分为三类: 一是朝圣地,以宗教朝圣为主要动机的目的地; 二是宗教观光景点,具有历史和艺术性的宗教景点; 三是宗教节庆祭典。沙克利(Shackley,2001)从控制游客流量、节庆管理及营销等多个方面,对宗教遗产地的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国内宗教旅游研究的其他内容。宗教生态旅游是宗教旅游与生态旅游思想相结合的产物。侯冲对宗教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阐释,认为宗教生态旅游是以有形的宗教文化设施作为依托,通过挖掘宗教生态观,让游客感受宗教的真正底蕴,感受宗教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精神,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净化环境,完善人类自身建设的一种旅游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均不同的新的旅游形式。国内宗教旅游研究还涉及其他诸多内容。黄细嘉和陈志军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旅游者、目的地居民及相关组织、全体社会成员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宗教旅游的重要价值,认为通过开展宗教旅游,旅游者将获得旅游价值,居民及相关组织获取经济价值,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获得社会价值,同时宗教文化遗产可以因此而得到保护。席建超等回顾了中国古代佛教旅游的发展历史,系统考察了佛教寺院作为旅游吸引物功能的转换过程,为现代佛教旅游开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中外宗教旅游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领域甚广,不少研究已经涉入到了微观层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几乎涉及到了所有宗教旅游现象,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者、宗教遗产地及宗教旅游影响。国内宗教旅游研究多集中于基础理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等,重复研究较多。方法运用以定性为主,少有定量研究。国内的宗教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比较滞后,借鉴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宗教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外宗教旅游研究方法的异同

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宗教旅游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此后多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以定量研究为主的方法,个案研究较多。主要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两种。原始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二手资料主要由公开出版物和政府资料提供。问卷调查在国外宗教旅游研究中主要运用于对宗教旅游者人口特征、旅游行为方式等的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处理上,涉及的检验和分析方法较多。 国内宗教旅游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对宗教旅游的研究应立足于现实,多采用案例分析及实证研究的方法,以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研究者运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

总结与启示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国外宗教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样,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的一些研究并没有对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而国外已经深入到微观的领域,如宗教旅游者及宗教旅游者的个体行为。正由于这样,国内的一些宗教旅游管理模式陈旧,并缺乏建树性成果。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宗教旅游,国内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宗教旅游研究体系。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的研究方法更是单一而又不够严谨。虽然如此,但要强调的是宗教旅游的研究方法需要从跨学科的视角,并结合研究的实际内容来考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