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来源:九壹网
文章编号:1009—9441(2012)07—0001~04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污染环境,造成交通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城镇化进 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物的综合利用将减轻“垃圾 划纲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根据《“十二五” 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围城”问题。 (三)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一、充分认识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 大宗固体废物既包括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 重要意义 弃物,也包括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废物,大力 大宗固体废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前景好,对 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将在电力、煤炭、矿产、 环境影响广泛。实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推动 冶炼、建筑、农业等多个行业探索形成“资源一产品 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生 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延伸和拓宽生 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时期,在各项政 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推动循环经济形成 策措施推动下,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 较大规模。 展,利用规模、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大宗固废 2005钜 2010拄 (一)指导思想 种类 产生量(亿吨) 利用率(%) 产生量(亿吨) 利用率(%)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 尾矿 7.33 7 12.3 14 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提高综合利用率为核心,以重点 煤矸石 3.47 53 5.94 61.4 工程为着力点,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技术研发和推 粉煤灰 3.O2 66 4.8 68 广,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由“低效、分散利用”向“高 工业副产石膏 0.55 1.37 42 效、规模利用”转变,形成稳定的利废和资源再生能 冶炼渣 1.17 37 3.15 55 力,发挥资源综合利用对于保障资源安全和防治环 建筑废物 4 8 境污染的作用,带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农作物秸秆 6 6.82 70.6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 合计 25.54 42.38 37.2 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大宗固体废物综 (一)有利于节约和替代原生资源 合利用成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益、持续发展的内生动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有利于减少原生资源 力。 消耗,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煤矸石发电机组 坚持规模发展原则。鼓励大掺量、规模化利用, 装机规模已达2 100万千瓦,年可减少原煤开采 扶持大型骨干企业,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方式,通过多 4 000万吨。天然石膏资源虽然丰富,但品质较低 渠道、多途径利用,力争做到“吃干榨尽”。 且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燃煤电厂排放的脱硫石膏、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区、各行业 湿法磷酸中产生的磷石膏如全部得到利用,年可节 资源禀赋和综合利用水平的差异,采用切合实际的 约天然石膏1亿吨。 技术和模式,分类、有序推进。 (--)有利于缓解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技术促进原则。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工艺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是解决固体废物污染 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废物产 环境、造成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粉煤灰排放量大、 生,防止二次污染。 占地多,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将有效减少由于堆存造 (三)总体目标 成对土壤、大气、水质等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 到2015年,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危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随意焚烧 50%,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通 建材技术与应用7/201 2 过实施本方案中的重点工程,新增3亿吨的年利废 能力。基本形成技术先进、集约高效、链条衔接、布 局合理的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体系。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目标(2015年) 大宗固废种类 尾矿 煤矸石 进的尾矿提取有价元素示范基地; 2.建设若干尾矿整体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支持 一批技术创新工程及产业化推广。 (二)煤矸石 现状 产生量(亿吨) 13 7.76 利用率(%) 20 75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 体废弃物,占当年煤炭产量的18%左右。2010年, 我国煤矸石产生量约5.94亿吨,综合利用率约 61.4%,年利用煤矸石近3.65亿吨,主要利用方式 为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产品、筑基铺路、土地复垦、 粉煤灰 工业副产石膏 冶炼渣 5.8 1.65 4 70 5O 70 建筑废物 农作物秸秆 合计 8 7 47.21 30 80 50 塌陷区治理和井下充填换煤等,煤矸石井下充填置 换煤技术实现了矸石不升井、不占地。目前,受运 输、市场环境、发电装机容量限制等因素影响,部分 地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仍不高,相关优惠政策在个 注: 指大中城市综合利用率 别地区难以得到落实。 目标 三、实施内容 (一)尾矿 现状 到2015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通 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9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尾矿是目前我国产生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主要 包括黑色金属尾矿、有色金属尾矿、稀贵金属尾矿和 非金属尾矿。2010年,我国尾矿产生量约12.3亿 在大中型矿区,稳步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 扩大煤矸石制砖、水泥等新型建材和筑基铺路的利 用规模。探索煤矸石生产增白和超细高岭土、膨润 吨,其中主要为铁尾矿和铜尾矿,分别占到40%和 20%左右。2010年,尾矿综合利用量为1.72亿吨, 利用率约14%,利用途径主要有再选、生产建筑材 料、回填、复垦等。受资源品位低、利用成本高、经济 效益差、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制约,目前尾矿仍以堆 存为主,尾矿库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目标 土、聚合氧化铝、陶粒、无机复合肥、特种硅铝铁合金 等高附加值利用途径。加大煤矸石用于采空区回 填、土地复垦、沉陷区治理力度。鼓励引导大型矿业 集团研发适合不同地质条件和矿井开拓方式的井下 充填置换煤技术并推广应用。 重点工程 1.在有条件的矿区建设4—5个煤矸石生产铝、 硅系精细化工产品,增白和超细高岭土、无机复合肥 等示范基地; 2.建设15~20个煤矸石生产砖、砌块等新型建 筑材料示范基地; 到2015年,尾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20%,通过 实施重点工程新增3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开展铁矿、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钨矿、锡矿、锑矿等 尾矿再选、生产建材等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动有色金 3.在稀缺煤种矿区及资源枯竭矿区,扶持建设 一批煤矸石井下充填绿色开采示范工程项目。 属尾矿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发展和工程示范。攻克 铁尾矿伴生多金属及有色金属尾矿中残余有用组分 的高效提取、非金属矿物高值利用、低成本高效胶结 填充等一批尾矿综合利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 成套装备。完善尾矿整体利用技术的系统化、配套 化和工程化。在资源枯竭矿区重点鼓励尾矿回填和 尾矿库复垦。 重点工程 (三)粉煤灰 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燃煤电厂快速发展,粉煤灰产 生量逐年增加,2010年产生量达到4.8亿吨,利用 量达到3.26亿吨,综合利用率约68%,主要利用方 式有生产水泥、混凝土及其他建材产品和筑路回填、 提取矿物高值化利用等,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 术研发成功并逐步产业化,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粉煤 1.在重点地区建设l0个技术成熟、工艺装备先 ・灰综合利用企业,粉煤灰“以用为主”的格局基本形 Research&Appncaf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2・ 成。但从整体看,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 出,中西部电力输出省份受市场和技术经济条件等 因素限制,粉煤灰综合利用水平偏低。 目标 到2015年,粉煤灰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通 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6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东 部地区继续巩固现有成效,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规 模和水平。 主要任务 鼓励电厂完善除灰系统,基本实现粉煤灰干排。 大力推进大掺量利用工业副产石膏技术产业 化,鼓励水泥企业改造现有给料系统,推广脱硫石 膏、磷石膏用作水泥缓凝剂以及生产纸面石膏板、石 膏砌块、石膏商品砂浆等新型建筑材料。利用工业 副产石膏开发混凝土复合材料,开展化学法处理磷 石膏的技术攻关,推进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磷石 膏制硫铵、碳酸钙等先进技术产业化。推动工业副 产石膏制备高强石膏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进 一步完善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加快工 业副产石膏及相关产品和应用标准的制修订。积极 探索农业领域应用,加快利用工业副产石膏改良盐 碱地技术研究。 重点工程 推广粉煤灰分选和粉磨等精细加工,提高粉煤灰利 用附加值,开发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技术,提升粉煤 灰规模化利用能力。继续推进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及 其制品、陶粒等利废建材生产应用,大幅提高利用量 和利用比例。有序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其 配套项目建设。推动煤电基地将粉煤灰用于煤矿井 下防治煤自燃、防治水患安全工程,鼓励粉煤灰复 垦、回填造地和生态利用。 重点工程 1.在全国建设20—30个脱硫石膏、磷石膏替代 天然石膏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基地; 2.建设一批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直接用作水泥缓 凝剂示范项目; 3.在贵州、云南、湖北、四川等磷石膏产生量集 中地区建设4—5个磷石膏化学法综合利用基地; 4.在宁夏、甘肃、云南、吉林等地建设4—5个脱 硫石膏、磷石膏改良土壤试点示范项目; 5.组织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及 产业化示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 键技术和装备。 1.建设5—6个粉煤灰大掺量、高附加值综合利 用基地,形成若干煤一电一建材梯级利用产业集群; 2.支持技术先进、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 设一批利用粉煤灰生产加气混凝土制品、轻质墙板、 陶粒等新型建材项目; 3.有序推进内蒙古、山西等地高铝粉煤灰综合 利用示范项目建设,重点支持3—4条技术先进、副 产物处理能力相配套的生产线; 4.扶持50家粉煤灰专业化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五)冶炼渣 现状 冶炼渣主要包括钢铁冶金渣和有色金属冶金渣 两大类。2010年,我国冶炼渣产生量约为3.15亿 (四)工业副产石膏 现状 工业副产石膏包括脱硫石膏、磷石膏、氟石膏、 吨,其中钢渣0.8亿吨、铁渣1.9亿吨、赤泥3 000万 吨、铜渣850万吨、铅锌渣430万吨。目前,主要利 用途径有再选回收有价元素、生产渣粉用于水泥和 混凝土、建筑和道路材料等,综合利用率约55%,利 用量约为1.74亿吨,由于资金投入和技术装备滞后 等问题,利用率仍然偏低。 目标 钛石膏、盐石膏等,2010年产生量约1.37亿吨,其 中脱硫石膏5 200多万吨,磷石膏约6 000万吨,综 合利用率分别为69%和20%左右,主要利用途径是 用作水泥缓凝剂和用于生产纸面石膏板、石膏砌块 等石膏建材。随着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的逐年增 加,品质不稳定、标准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缺乏、地 到2015年,冶炼渣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通 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4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鼓励钢厂推广应用钢渣“零排放”技术。推动 区差异较大等因素成为影响其利用的主要障碍。 目标 到2015年,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50%以上,其中脱硫石膏、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达 到80%和30%,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2 000万吨 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建材技术与应用7/201 2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大钢渣处理、渣钢提纯磁选等 先进技术研发力度,突破制约冶炼渣利用的技术瓶 颈,重点解决赤泥综合利用等技术难题。大力发展 钢渣余热自解稳定化处理,提高金属回收率,推广生 产钢铁渣复合粉作水泥和混凝土掺合料,鼓励有色 ・3・ 金属冶炼渣在生产建筑、道路材料方面的利用。加 快制定冶炼渣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拓 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重点工程 中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约为5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 73%。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 化、原料化、燃料化多元利用的格局,相关利用技术 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秸秆资源化程度 低,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缺乏骨干企业带动,产业 化发展缓慢。 目标 1.在重点地区建设10个冶炼渣提取有价元素 联产新型建材示范基地; 2.建设一批钢渣预处理和“零排放”示范项目; 3.建设10个利用高炉渣、钢渣复合粉生产水泥 和混凝土掺合料示范项目; 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超过80%,通 过实施重点工程形成6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4.建设一批赤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六)建筑废物 现状 进一步扩大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规模, 开展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型农业示范,继 续推广企业加农户的基料化利用经营模式。科学利 用秸秆制桨造纸,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木塑和制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房屋年 竣工面积约15亿平方米,城镇改造扩建所产生的建 筑废物数量巨大,2010年,建筑废物产生量约为8亿 吨。由于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缓慢、激励政策措施不 配套、产品和应用标准缺失等原因,导致资源化利用 作工艺品等代木产品。积极发展秸秆沼气工程、有 序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能源化利用。开发适合 农户应用的小型化、简单化装备。加快建立以企业 水平很低,仅有少量用作生产再生建筑骨料制备建 材等,基本以填埋和堆放为主,大量占用土地,给周 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目标 为龙头,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政府推动, 市场化运作,多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重点工程 1.在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建设千个年利用万吨以 上的秸秆循环农业生态工程; 到2015年,全国大中城市建筑废物利用率提高 到30%,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4 000万吨的年利 用能力。 主要任务 2.推进秸秆固化成型、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 发展,加快秸秆纤维乙醇关键技术研发; 3.建立若干木塑产业示范基地,扶持4—5家秸 秆人造板、木塑装备生产企业,100—150家秸秆人 造板、木塑生产企业; 推进建筑废物生产再生骨料并应用于道路基 层、建筑基层,生产路面透水砖、再生混凝土、市政设 施制品等建材产品。鼓励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 化应用,重点研发再生骨料强化技术、再生骨料系列 建材生产关键技术、再生细粉料活化技术、专用添加 4.在棉花主产区组织开展棉秆综合利用产业化 试点建设; 5.依托现有造纸生产企业,加快推进秸秆清洁 制浆项目示范。 剂制备工艺技术等以及建筑废物破碎、分选、分类装 备,推动建筑废物收集、清运、分拣、利用、市场推广 的回收利用一体化及规模化发展。完善建筑废物及 其综合利用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扩大在工程 建设领域的应用规模。 重点工程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 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 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资源综合利用主管 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要 求,结合本实施方案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根据本 地区资源禀赋和废物产生情况,选择重点废物,编制 专项实施方案,协调有关部门推动落实。 (二)落实激励政策。配合财税部门完善《资源 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资源综合利用增 1.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5—10个百万吨以上的 建筑废物生产再生骨料及资源化产品示范基地; 2.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5—1O个建筑废物综合 利用装备生产线示范项目。 (七)农作物秸秆 现状 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2010年 秸秆可收集量约为7亿吨,综合利用率70.6%,其 ・值税优惠政策。强化《资源综合(下转第13页) Research&Applica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d・ 空间和时间,炉内生料人料点与喷煤嘴人煤点的位 的参数范围内和均衡稳定的运行上。 (5)提高生料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生料人窑 分解率。 置十分重要。若预燃空间不够,煤粉未经充分燃烧 即与生料粉混合,容易造成炉内燃烧不均衡、温度不 均匀及生料塌料现象。因此,当采用低挥发分煤时, 喷煤嘴的位置距入料点要从以往的450 mm改为 4效果分析 在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生产中,采用低挥发分煤 1 000 mm左右,这样,可充分增大煤粉的预燃空间, 有效防止生料塌料和未燃层煤粉人C5继续燃烧的 问题。另外,应调整好撒料板的角度,使物料在系统 作燃料,只要采取以上相应的措施,完全可以稳定生 内的分散更加充分,以加快传热和分解,保持物料的 分解率在90%以上。其次,还应在c5旋风筒锥体 和下料管处加装空气炮,以避免因结皮过多而造成 塌料和堵塞。 产高强度的优质水泥,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以2 500 t/d水泥熟料生产线为 例,若采用低挥发分煤作燃料(煤的差价以150 t 计),年可节约成本约1 500万元。而且通过利用当 地的劣质煤炭资源,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作者简介:阎爱莲(1969一),女,陕西延长人,工程师,1990年 3.3适当提高煤粉细度。缩短煤粉燃烧时间 提高煤粉的细度和均匀性,可缩短煤粉的燃尽 时间。理论上煤粒的直径缩小一半,则燃尽时问降 至原来的1/4,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增大了炉容,延 长了煤粉的停留时间。因此,建议在分解炉未增容 之前,在煤粉制备过程中应适当提高煤粉细度。煤 粉细度、水分控制指标可根据各企业的工艺设备情 况、煅烧情况具体而定。一般煤粉细度可控制在 7月毕业于陕西省建筑材料m,_lk学校水泥工艺专业,现从事 工艺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2012—06—08 (编辑盛晋生) 1.5%以内(0.080 mm方孔筛筛余),水分可控制在 0.5%一1.5%。 (上接第4页) 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暂 行规定》执行,加强认定管理,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电 厂电量上网等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将资源综合利用 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3.4改进工艺操作措施 当预分解窑采用低挥发分煤时,除了采取上述 一些措施外,还应在工艺操作上采取以下措施。 (1)窑点火时,由于低挥发分煤的燃点高,应先 喷轻质柴油,然后再油煤混合。当燃烧温度达到低 挥发分煤的着火温度,即可停油而改为全部喷人低 挥发分煤。或预备1个普通烟煤煤粉仓,先向窑内 喷人烟煤,当燃烧温度达到低挥发分煤的燃点温度 时,再逐步减少普通烟煤煤粉,增加低挥发分煤煤 (三)加大资金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 有关部门,结合实施方案,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 对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十二五” 期间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充分利用支持循 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积极拓宽资源综合利用融资 渠道,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上市融资。 (四)推动技术创新。推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 粉。待燃烧稳定后,可全部供低挥发分煤煤粉。 (2)适当提高分解炉内温度。在保证分解炉不 结皮堵塞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分解炉内温度,有利于 低挥发分煤的着火燃烧,从而减少煤粉的燃尽时间。 及相关产品,煤矸石制取超细纤维,尾矿、冶炼渣提 取有价元素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组织 对秸秆收储运装备、建筑废物综合利用设备等重大 关键共性技术设备进行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 高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由于生料CaCO 大量分解的温度为894 oC,因此分 解炉内的温度应在900 oC以上。 (五)完善管理体系。适时修订发布《粉煤灰综 (3)适当增大冷却机熟料层厚度,以提高人窑 二次风温和从窑头罩抽取的三次风温,有助于低挥 发分煤的燃烧。 (4)加强工艺制度管理,制定统一的操作标准, 增强工作责任心,操作人员要有预见性,加减煤、料 合利用管理办法》、《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探索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加快建立相关行业标 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 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大宗固体废物数据统计平台,及 时掌握和分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生和利用趋 势。 要及时。其控制策略应重点放在保持系统经济合理 建材技术与应用7/201 2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