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岩土勘察报告

来源:九壹网
岩土勘察报告

武汉市东光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东光国际大酒店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武汉市东光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拟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与三秀路交汇处兴建东光国际大酒店项目,该拟建项目为一栋主楼29层酒店,裙楼4层。各拟建物结构特征及参数见表1:

表1 拟建物技术特征及参数

层数及高度及跨度 柱网 地面设计中柱荷重 边柱荷重 基础埋深±0 标高 (KN) (KN) (m) (m) 拟建物类型 结构类型 酒店式公寓 酒店大堂 地下室车库 29F 4F 框架—剪力墙 12500 框架 框架 4000 7000 2500 -13.0 受业主委托我公司对该拟建场区进行了岩土工程详勘工作。该工程由武汉博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设计工作。本拟建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等级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依据

本次详勘依据:与业主签定的工程勘察合同、东光国际大酒店勘察技术要求、总平面图等相关技术文件。

1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在勘察工作中按下列有关规范执行: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07-2002; 4、《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DB42/169-2003; 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

6、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04; 7、《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8-98

9、《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0GBJ112-87等。 (三)勘察目的及要求

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根据与业主签定的工程勘察合同及业主提供的1:500拟建物总平面图;武汉博盛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提供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根据其委托要求及现行勘察规范相关规定,本次勘察工作要求如下: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对建筑地基作出工程分析评价;

2、査明建筑范围内的岩土层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3、查明建筑范围内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4、査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分布,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并提供相关水文地质参数;

5、评价成桩的可能性,提供桩基设计参数,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

2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四)勘察方案及工作量

本次勘察采用了机械钻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水、土工试验等勘察手段和方法。

根据拟建物特征及现行勘察规范中的相关条款,按拟建物轮廓线、角点布置了勘探点。根据业主提供的东光国际大酒店用地区位图,我公司测量专业人员现场进行了勘察点的施放工作。勘察孔口高程及坐标用仪器引测确定,采用的是相对高程系统(假设场地西北面马路中心点H=30.00引测),坐标系统为北京系城市坐标。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察外业于2011年11月27日至2011年12月5日,报告于12月中旬提交,各项勘察工作量见表2:

完成工作量表

表2 序号 1 2 3 4 6 7 勘察项目 钻 探 原位测试 取 样 物探 勘 察 内 容 钻孔 静力触探孔(对比孔) 标准贯入试验 原状土样 岩样 波速测试 地脉动测试 测 量 技术工作 单位 m/孔 m/孔 次 件 件 孔 点 测放勘探点(个) 工作量 655.2/19 34.0/5 43 37 6 2 1 19 控制测量组日 1 包括踏勘、制定方案、技术及质量监督、技术资料整理、审核、审定等。 (五)室内试验工作

本报告中所采用的岩石单轴抗压、土工试验、水质分析等资料由武汉九万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统计计算结果显示,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基本匹配,测试数据可靠。

二、场地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 (一)场地地形及地貌

本场地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山大道与三秀路交汇处。场地经整平,

3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地势较平坦。该场地处于长江左岸Ⅱ级阶地上,地貌形态属喀斯特地形。

(二)场地土层结构

根据本次钻探岩土芯观察,静力触探PS-H曲线特征、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及重型园锥动力触探原位测试、室内岩石、水、土工试验资料等。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根据地质时代成因,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及建筑性能,本场地内地基岩土层自下而上可分为4个单元层,共8个亚层。各土层特征简述如下:埋藏情况见表3“岩土层结构特征分层描述表”各岩土层结构特征及分布

各岩土层结构特征分层描述表 表3

层号及 名称 地层年代及 成因 Qml 分 布 层面埋深 层 厚 范 围 (m) (m) 全场分布 0.0~0 0.3~9.6 颜色 状态及 密度 压 缩 性 包含物及其它特征 (1)杂填土 杂 松散 主要由粘性土夹大量量碎石、砖块及砼块等建筑、生活垃圾组成,硬物质含量约高 15%左右,粒径0.5-15cm不等,堆积时间较短,为近期1-2年内堆填,土质不均,结构松散。 中偏低 含氧化铁,少量铁锰质及条纹状高岭土 中偏高 含氧化铁,少量铁锰质及条纹状高岭土。 (2-1) 粉质黏土 (2-2)粉质黏土 (3-1)粉质黏土 Q4al Q4al 局部分布 1.0~3.0 0.7~2.7 局部缺失 0.3~9.3 0.8~5.2 黄褐 褐黄 褐黄 硬塑 可塑 Q3al+p 全场分布 1.6~9.6 1.4~31.2 硬塑~ 含氧化铁,少量铁锰质及条纹状高岭土。中偏低 坚硬 局部夹约10~20%的角砾及碎石。 硬塑 中 含氧化铁,少量铁锰结核及灰白色高岭土,为(3-1)层中的相对软弱层。 (3-1a) 粉质黏土 Q3al+pl 局部分布 7.2~7.2 0.8~0.8 褐黄-棕红 (3-2)黏土夹碎石 Q3al+pl 全场分布 9.2~26.2 9.0~28.2 (3-2 a) 粉质黏土 Q3el 局部分布 14.2~19.8 0.8~1.5 棕红 以中粗砂混卵石为主,夹有少量粉土、粉稍~中密 中偏低 砂及粘性土(局部含量较大)。 可塑 中~高 含氧化铁,少量铁锰结核及灰白色高岭土,为(3-2)层中的相对软弱层。 属较硬岩,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III级,硅质胶结,中厚~厚层状构造,岩芯完整度不一(部分完整、部分破碎,无层理性),多呈短柱状,节理裂隙发育,勘探至该层钻孔均存在较严重溶蚀现象,溶洞呈半-全充填,充填物为可-硬塑粘性土。K5号勘探点严重漏水(疑存在有连通洞或大裂隙)。 棕红 (5) 灰岩 全场分布 34.5~41.2 4.5~11.2 灰色 各土层空间展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

4 / 17

岩土勘察报告

三、场地地层物理力学性质

为确定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工程设计参数,采用了室内岩石抗压、土工试验和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及圆锥动力触探原位测试方法和测试手段。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成果见表4。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及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等试验统计量见表5~9。

物理力学性质标统计成果表 表4

地层编号 及 名 称 n 项目 含水量 重度 孔隙比 液限 塑限 塑性指液性指数 数 压缩系压缩模快剪摩快剪粘三轴摩三轴粘含水比 数 量 擦角 聚力 擦角 聚力 ω % 3 γ kN/m 3 19.1 18.0 18.6 0.57 0.03 11 19.7 18.7 19.2 0.35 0.02 12 20.4 19.4 20.0 0.27 0.01 3e 3 WL % 3 WP % 3 IP 3 IL 3 0.78 0.59 0.67 0.10 0.15 11 0.58 0.29 0.41 0.10 0.24 12 0.26 0.04 0.17 0.08 0.44 αw 3 0.9 0.8 0.9 Es1-2 2 0.58 0.45 0.52 a1-2 -1Φ 度 2 13 6 10 C kPa 2 23 10 16 8.98 0.55 8 35 18 27 5.83 0.21 8 76 34 54 Φ 度 C kPa MPa Mpa 2 4.1 3.5 3.8 max 35.9 2-1粉质粘土 min 26.2 ave σ δ n 1.024 42.0 25.6 16.4 0.767 28.9 16.6 12.3 0.881 35.8 21.2 14.6 0.13 0.15 11 6.58 4.50 2.10 0.18 0.21 0.14 11 11 11 30.8 4.87 0.16 11 0.06 0.09 0.45 5.09 0.07 0.18 0.12 0.52 11 0.8 0.7 0.7 8 0.36 0.19 0.27 8 8.8 5.2 6.7 8 10 5 8 max 31.0 2-2粉质粘土 min 22.4 ave σ δ n 0.869 44.1 23.8 20.3 0.662 29.4 17.0 11.3 0.757 35.4 19.7 15.7 0.07 0.09 12 4.59 2.23 2.61 0.13 0.11 0.17 12 12 12 25.9 2.74 0.11 12 0.05 0.06 1.32 1.40 0.07 0.22 0.20 0.17 12 0.7 0.6 0.6 8 8 8 19 7 14 max 26.1 3-1粉质粘土 min 19.6 ave σ δ 0.710 40.1 22.3 17.8 0.570 29.8 16.4 12.6 0.624 34.2 18.6 15.7 0.05 0.07 3.11 1.68 1.75 0.09 0.09 0.11 0.20 12.4 0.13 8.2 21.3 1.96 0.09 0.16 10.4 0.05 0.02 1.37 3.64 17.37 0.07 0.14 0.13 0.25 0.32 5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地层编号 及 名 称 n 项目 含水量 重度 孔隙比 液限 塑限 塑性指液性指数 数 压缩系压缩模快剪摩快剪粘三轴摩三轴粘含水比 数 量 擦角 聚力 擦角 聚力 ω % 1 γ kN/m 1 19.5 19.5 19.5 3e 1 WL % 1 WP % 1 IP 1 IL 1 0.28 0.28 0.28 αw 1 0.7 0.7 0.7 Es1-2 a1-2 -1Φ 度 C kPa Φ 度 C kPa MPa Mpa 1 0.24 0.24 0.24 1 6.9 6.9 6.9 max 21.2 3-1a粉质min 21.2 粘土 ave σ δ n 0.663 30.9 17.4 13.5 0.663 30.9 17.4 13.5 0.663 30.9 17.4 13.5 21.2 7 7 19.2 18.2 18.8 0.39 0.02 2 20.1 19.5 19.8 0.42 0.02 7 7 7 7 7 0.24 0.06 0.15 0.06 0.43 3 0.32 0.14 0.26 0.10 0.39 7 0.6 0.5 0.6 7 7 3 3 55.2 38.5 15.1 1 52 52 52 max 33.5 3-2黏土min 21.7 夹碎石 ave σ δ n 0.963 55.1 29.4 26.1 0.701 37.4 19.9 17.5 0.815 44.2 23.7 20.5 0.11 0.13 2 6.67 4.04 2.93 0.15 0.17 0.14 3 3 3 0.17 12.9 16.8 0.14 10.6 12.7 0.16 11.3 49 1 16 16 16 26.8 5.17 0.19 3 0.04 0.01 0.93 0.06 0.06 0.08 3 0.7 0.6 0.7 2 0.24 0.24 0.24 2 7.3 6.6 6.9 max 26.4 3-2a粉质min 19.0 黏土 ave σ δ 0.740 39.5 20.4 19.1 0.585 30.2 17.2 13.0 0.662 34.4 18.5 16.0 0.11 0.17 4.71 1.70 3.05 0.14 0.09 0.19 22.8 3.70 0.16 0.06 0.00 0.46 0.09 0.00 0.07

抗剪强度标准值综合成果表 表5

土层编号及名称 2-1粉质粘土 2-2粉质粘土 C(kPa) φ(°) C(kPa) φ(°) C(kPa) φ(°) C(kPa) φ(°) C(kPa) φ(°) 试验次数 2 2 8 8 8 8 3 3 1 1 基本值 max 23 13 35 10 16 19 55.2 16.8 52 16 min 10 6 18 5 34 7 38.5 12.7 52 16 μ 16 10 27 8 54 14 49 15.1 52 16 标准差σ 5.83 1.40 变异系数δ 0.21 0.17 统计修正系数 ψ 0.86 0.89 0.78 0.83 标准值 13.0 8.0 23.17 7.08 42.33 11.64 43.5 13.9 45.0 14.0 3-1粉质粘土 3-2 粘土夹碎石 3-2a 粉质粘土 17.37 0.32 3.64 0.25 注:取样个数不足6组、统计变异系数大于0.3的标准值取小值平均值,下同。

6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指标分层统计 表6 地层编号及名称 灰岩

试验次数 6 max 基本值 (MPa) min μ 标准差 变异系统计修正系标准值frk 数 Ψ (MPa) σ 数 δ 比贯入阻力(Ps)值计算表 表7

层 号 及名 称 统计数 n 最大值 max (Mpa) 最小值 min (Mpa) 平均值 μ (Mpa) 标准差 a 变异 系数 δ 统正 计系 修数 Ψ 标准值 Ps(Mpa) (2-1)粉质黏土 2 3 4 1.9 3.5 8.8 1.3 2.6 5.1 1.6 2.9 6.6 0.48 1.60 0.16 0.24 0.76 0.72 0.5 2.2 4.8 (2-2)粉质黏土 (3-1)粉质黏土

标准贯入(N)试验击数测值分层统计表 表8

层 号 及名 称 统计数 n 最大值 max 最小值 min 平均值 μ 标准差 a 变异 系数 δ 统正 计系 修数 Ψ 标准贯入 击数 标准值 N (2-1)粉质黏土 (2-2)粉质黏土 (3-1)粉质黏土 (3-2)黏土夹碎石 3 10 18 12 6.0 11.0 31.0 50.0 6.0 7.0 18.0 31.0 5.3 8.3 25.6 39.2 1.06 3.27 5.78 0.13 0.13 0.15 0.93 0.95 0.92 4.5 7.7 24.2 36.1

四、场地地下水特征

本场地地下水为赋存于①填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及下伏基岩中得岩溶裂隙水。中间有不透水隔水层二、三单元地基土。上层滞水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水量小,无统一自由水面;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稳定水位为1.20-1.80m。岩溶水赋存于下伏基岩裂隙中,含水量甚微,且其上部有厚度较大的不透水隔水层,对基础施工影响甚微。参考邻近场地水质分析、环境水特征及场地周边无不良污染源等资料,按现行勘察规

7 / 17

岩土勘察报告

范中相关条款判定,地下水对砼及砼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五、场地地震效应

(一)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及卓越周期

根据GB50011-2010规范相关条款,武汉市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根据拟建物特征,本拟建物应按地震烈度六度设防,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为给设计部门提供建筑抗震设计参数,并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我公司在K1、K5个号孔内进行了现场剪切波速测试,并在一个号孔附近进行了地脉动测试。

根据测试资料(详见附后):地面以下20m的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在140~250m/s之间。

场地卓越周期平均值为:0.24S。

依据等效波速原位测试资料,本拟建场地可判定为中软土类型。根据本场地的勘察资料,覆盖层厚为36.0~41.2米,属于大于3m小于50m范围,因此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按GB50011-2010规范4.1.1条规定及条文说明判定,故本场地可视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可进行工程建设。

在抗震设计时本拟建物的振动频率及卓越周期值,可参考附件。 (二)地震液化判别

根据拟建建筑物特征,按GB50011-2010规范相关条款,本场区可不考虑地基土液化。

六、岩土工程评价

(一)场地地基的稳定性及均匀性评价

8 / 17

岩土勘察报告

1、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武汉地区的地质构造均属古老的地质构造,且无新的活动迹象,因此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良好。

2、根据勘察资料,本场地下伏基岩为石灰岩,属可溶性基岩,且本次勘探发现该层中溶蚀情况发育,溶洞高度在0.3~2.0 m间,本次钻至该层的控制性孔有3个,均发现有溶洞存在。

3、覆盖层中地层稳定,无液化饱和砂土层。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场区上部有厚度较大的中偏低压缩性的粘性土层,下伏有溶蚀现象发育的灰岩,故本场地基可视为稳定一般,建设适宜性一般。

场地主要地基土3-1层、3-2层粘土虽个别地段起伏较大,但大部分地段分布较均匀,顶面埋深变化较小,层面坡度小于10%。因此本场区可视为较均匀地基。 (二)地基土层胀缩性评价

根据本场区所取土样进行的膨胀性试验,其自由膨胀为18-62%,本地区老粘性土具弱膨胀潜势。根据GBJ112-87规范及地区经验,我国膨胀土地区大气影响深度一般为5m,武汉地区大气影响深度为3m,大气急剧影响深度为1.35m。基础设计的应考虑地基土的膨胀性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三)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参数建议值的综合确定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工程设计参数列于下表10,表中对各岩土层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Es1-2及E0进行了综合评价。

9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基承载力特征值、压缩模量·建议值表 表10

土层 编号 2-1 2-2 3-1 3-1a 3-2 3-2a 4 土(岩)试验 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 综合取值 岩土名称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 粘土夹碎石 粉质粘土 灰岩 fak Es Ps fak Es N (kPa) (MPa) (MPa) (kPa) (MPa) (击) 140 210 440 520 Fa=3000 3.8 6.7 10.4 11.3 1.45 2.2 4.8 145 220 610 6.5 18.5 23.0 5 7.7 24.2 36.1 fak Es fak Es (kPa) (MPa) (kPa) (MPa) 120 210 610 610 8.0 12.5 25.0 25.0 120 210 400 250 420 220 Fa=3000 5.0 8.0 12.0 8.5 14.0 7.0

(四)基坑开挖支护方案 1、基坑重要性等级的确定

拟建场区设置两层地下室,开挖深度-13.0m,场地开阔平坦,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基坑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2、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

基坑开挖深度为-13.0m,基坑侧壁所处土层主要为一、二、三单元各土层, (1)层填土稳定性差,(3-2)层局部碎石、块石含量较大地段(扰动后呈松散桩),应对基坑壁坡面可采用相应的支护措施。消除坑壁坡面可能产生坍塌的不利因素。

基坑开挖后,底板所处地基土层主要为(3-1)及(3-2)层粉质粘土,超深地段应进行回填加固处理,基坑底板应处于(3-1)及(3-2)层地基土层中。

3、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基坑范围内,组成基坑侧壁的土层主要有(1)层填土,其是造成基坑

10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壁失稳的不利地基土,(3-2)层中夹杂碎石、漂石、孤石对土层固结影响,另考虑该基坑为开挖深度较深,建议进行内支撑及桩基支护,对开挖后的基坑壁面,应进行喷锚支护方案,基坑支护设计参数见表11。

基坑支护设计参表 表11

地层编号及名称 (1)杂填土 重度 土工试验 C φ kPa 度 经验值 C φ kPa 8 23.0 29.0 度 7 综合值 C φ kPa 8 15.0 25.0 40.0 30.0 38.0 32.0 度 7 (2-1)粉质黏土 18.6 13.0 8.0 13.0 15.0 16.5 15.5 18.0 15.0 10.0 11.0 13.0 15.0 15.0 14.0 (2-2)粉质黏土 19.2 23.17 7.08 (3-1a)粉质黏土 19.5 (3-2) 黏土夹碎石 18.8 43.5 45.0 13.9 14.0 (3-1)粉质黏土 20.0 42.33 11.64 40.0 32.0 35.0 30.0 (3-2a)粉质黏土 19.8 注:经验参数依据规范《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42/159-2004。 4、地下室抗浮评价

本基坑部分为外扩地下室,应考虑外扩地下室是否能永久平衡地下水的浮托力;若其荷载不能永久平衡地下水的浮托力,要考虑外扩地下室部分的永久性抗浮及主楼部分施工期间的临时抗浮问题。

场区地下水赋存于①层素填土中,基坑底部为弱透水、不含水的粘性土,地下水浮力影响主要受①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的影响,如果在主楼施工期间,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上层滞水及地表水渗入地下室基底,那么地下水不会引起地下室上浮,如基坑开挖后,地下室周边以粘土回填,分层夯实,其压实系数达到0.94以上,且基坑四周地面采取固化措施,防止地面水从地下室周边渗入基底,那么在设计上可不采取临时抗浮措施。地下室永久性抗浮问题,建议设计部门按抗浮水位(抗浮水位可按建成后室外地面标高考虑),根据实际荷载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确定

11 / 17

岩土勘察报告

是否采取地下室永久性抗浮措施,如需抗浮,可通过抗浮锚杆、抗浮桩及配重等措施来解决地下室的抗浮问题。

5、地下水的影响

场地内上层滞水主要赋存在(1) 层填土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排水渗的影响,水量小。基坑开挖可采取排水措施,防止上层滞水造成基坑渍水,导致地基土软化,基坑壁面不稳。基坑施工可不考虑岩溶裂隙水的影响。

6、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前须按相关规范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严格按施工方案实施。采用科学的监测手段,按信息化施工的原则进行施工。基坑下段土层禁止采用机械施工,应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施工,尽量减少坑底土层的扰动。

七、基础型式与持力层的选择 (一)场地地层岩土性质评价

1、第一单元层杂填土,为近期推填,结构松散,成份杂乱,土质不均匀,不宜作为建筑物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使用。

2、第二单元层:2-1层粉质粘土,强度一般,局部存在,呈可塑状,具中压缩性,可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使用;

2-2层粉质粘土,强度稍高,呈可塑状,具中压缩性,但厚度小,不宜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使用;

3、3-1层粉质粘土,硬-坚硬,强度高,低压缩性,埋深较大,可作

12 / 17

岩土勘察报告

拟建物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使用。

4、3-2层粘土夹碎石,强度高,硬-坚硬,低压缩性,可作拟建物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使用。

5、第4单元层灰岩,强度高,压缩变形小,埋深较大,可作为拟建建筑物桩基础持力层,但该岩类为可溶性岩,场地岩溶发育,如选该层为桩基础持力层,需进行施工勘察,查明溶洞情况,保证桩底有足够厚度完整岩层。

(二)基础型式的选择

根据本场区地基岩土层分布特点及工程特性和本地建筑经验,场地(3-2)层夹杂大量大块径漂石、孤石,对桩基施工极为不利,如采用桩基础,现有场地情况适宜采用冲孔灌注桩,但成桩将极其困难,成本投入较大、工期较长,成本、工期均难以控制。

根据我院提供中间资料,针对拟建建筑物、场地情况与业主、设计方共同协商,主楼已确定采用筏板基础,基础置于3-1、3-2层上,但须考虑该两层当中相对软弱透镜体的不利影响,设计上尚须进行强度及变形验算,同时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如不满足要求,可采用筏板+小型冲孔桩复合基础形式。四层酒店大堂及外扩地下室荷重较小,可采用天然地基,以 (3-1)、(3-2)层为基础持力层。拟建主楼和裙楼之间连接处宜设置沉降缝,规避因荷重差异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的风险。

13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八、结论及建议

1、根据波速测试资料本拟建场地判定为中软土类型,复盖厚度为36.0~41.2米,属于大于5m范围,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为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抗震设计所需参数详见附件2。

2、各拟建项目基础类型及基础持力层的选择详见第七章相关章节。 3、本拟建场区内采用天然地基的拟建项目,若建议采用的持力层顶面埋深与基础底面距离大于3m时,应按墩基考虑,其墩端阻力特征值,应按墩端持力层的承载力特征值的深度修正值进行设计。

4、若采用桩基的拟建项目,桩体须穿越③-3a亚层,须进行试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须试桩检测确定。

5、拟建主楼和裙楼之间连接处宜设置沉降缝,规避因荷重差异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的风险。

拟建建筑物可采用筏板或筏板+桩联合基础,3-1、3-2层可作筏板基础,3-2层可作桩基持力层。

6、宜先进行基坑施工,后进行相邻拟建物的施工。基坑可采用分阶坡放坡开挖的方案,必须对基坑壁坡面采取支护加固措施,建议采用复合喷锚加土钉支护支护加固措施。

基坑开挖前须按相关规范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严格按施工方案实施,采用科学的监测手段,按信息化施工的原则进行施工。

基坑底部禁用机械开挖,防止工程桩受损及地基土受到扰动导致地基土力学強度降低。

地下室永久性抗浮及施工期间的临时抗浮问题,可采用抗浮桩或施工中采取防止上层滞水及地表水渗入基坑周边及底部等抗浮的措施来解

14 / 17

岩土勘察报告

决;抗浮桩入土深度应满足抗浮设计的需要,抗浮水位可按建成后的室外地面标高考虑。

7、本场区老粘性土分布有透镜状具弱膨胀潜势的地基土。本场区拟建建构筑物基础埋深应大于1.35m,可采取适当加大散水宽度、建构筑物基础附近不栽种蒸腾量大的树种等相应技术措施,消除因地基土胀缩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8、地下水对砼及砼中钢筋具有微腐蚀性。9、基坑开挖应加强地质验槽(桩)工作。

15 / 17

岩土勘察报告

目 录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二)勘察依据 (三)勘察目的及要求 (四)勘察方案及工作量 (五)室内试验工作 二、场地地形地貌及地层结构 (一)场地地形地貌 (二)场地地层结构 三、场地地层物理力学性质 四、场地地下水特征 五、场地地震效应

(一) 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及卓越周期 (二)液化趋势判别 六、岩土工程评价

(一)场地地基的稳定性与均匀性评价 (二)地基土层胀缩性评价

(三)岩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工程设计参数建议值的综合确定 (四)基坑开挖支护方案 七、基础型式与持力层的选择 (一) 场地地层岩土性质评价

16 / 17

岩土勘察报告

(二) 基础型式的选择 八、结论及建议 九、审核意见反馈说明 Ⅱ、图表部分

序号 图名 比例尺 图号 1、 勘探点主要成果一览表 2、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3、 工程地质剖面图 02 7、 钻孔柱状图

Ⅲ、附 件

1、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 2、土工试验成果表 3、岩块试验检测成果表

4、场地剪切波速原位测试、地脉动观测报告

17 / 17

附表一 ~11

1000 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