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做题机器,好成绩的背后是对最基本的数学规律认识的缺乏,绝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数学是自然科学之母。任何脱离了现实存在的数学都是没有意义的。高中数学的教学管理目标更应该围绕将数学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目标开展,而不是让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公式、定理、推论的来源都是建立在对现实充分认识,总结规律的基础上。如果在高中阶段学生不能建立起这种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学习就变成“纸上谈兵”的无用行为。纸面上的成绩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生有着更强的答题技巧,并不能证明我们的数学教学和学习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长此以往,我们在数学领域必将落后于人。
(3)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目前,高中教学模式仍然以大班教学为主流。由于受到学校环境、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一个高中班级六七十人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为高中数学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师生比例的失调,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老师的指导,逐渐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数学老师每天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都疲于奔命,何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 、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改革对策
只有在认可高中教学管理成绩的同时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立足于现实找到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改革对策。近年来,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育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高考数学考核方式的改革。这为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改革提供了契机。高中数学教学管理主管部门要抓住高考变革带来的机遇,使高中数学教学彻底摆脱“应试第一”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原动力。高中数学教学管理部门应当主动走进学生,深入了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诉求,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点入手,合理开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调整师资力量,改善考试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畏之如虎”的现象。
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2)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教学。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地理、英语等课程中也有一定的应用。数学教学管理不能漠视这种联系,要主动作为。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到授课内容、考核方式都要积极的去展现这种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应用当中清醒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更加注重高中数学学习。
(3)试点分批次教学,因材施教。大量的高中教学实际案例显示,高中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绝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学习能力的差异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决不能采用“漫灌”式的统一教学。数学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调整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养,根据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基础、能力等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数学。为分批次数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因材施教不断被提倡,高中数学在如此广泛关注的目光下,理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则是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在当前我们的高中教学仍然以通过高考为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学管理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教学管理部门只有严格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对高中数学教学逐渐做出调整,循序渐进的时间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才是未来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罗曼君,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01)
[2]赵晔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M],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04
[3]李明杰,高中数学课堂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2008.12
[4]谭金恒,农村初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奉节县C初级中学为例[M],重庆师范大学,2011.10
“校中厂”与“厂中校”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刘文杰 陶金玉
(大连市交通口岸职业技术学校 116013)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各类职业院校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实现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本文试从“校中厂”、“厂中校”形成的背景和意义、运行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运行模式的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中厂,厂中校,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39-021、“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模式的现状1.1 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校中厂、厂中校”的运行和管理缺乏一套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很多专业的“校中厂、厂中校”仅仅只是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校企双方缺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与实际情况脱节。为了确保“校中厂、厂中校”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校企双方需要建立完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成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
1.2“校中厂、厂中校”合作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校企合作企业专业性较强,导致“校中厂、厂中校”被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另外,企业和学校能够提供的地方和组织人员有限,所以学校要对“校中厂、厂中校”建设项目进行必要的筛选,对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项目要重点建设,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1.3“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地方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校中厂、厂中校”合作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涉及知识面较窄、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同时,很多“校中厂、厂中校”仅仅只相当于一个“校园作坊”,教学模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改变,不能跟随地方经济的发展,缺少一个可持续发
展的模式。所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之初就必须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到企业参与实践,紧跟专业和行业发展,以市场发展来指导“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
2、“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模式的创新2.1 依托特色专业资源,建设多类型工作室
依托区域行业大师,建设大师工作室。通过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引进多个技能大师,在校内建立工作室。由大师亲自向有关专业的学生传授技艺,并培训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在传授专业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全面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使工作室成为现代“学徒式”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这些工作室都是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的。引入代表性企业,建设企业工作室。为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合作效益。
2.2 结合学生特点,建立创业中心项目
结合本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和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实际情况,着力加强创新创业的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目前,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创业园项目已经全面启动,包括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手工艺制作项目等,该平台主要针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引入项目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根据企业真实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切入企业真实流程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情境企业化、师生身份社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途径实践化、教学成果商品化、考核形式多样化、
· ·3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改·教研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5年4月 下旬刊
教学管理柔性化,营造全新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2.3 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校企利益中心体2.3.1 树立利益中心的合作理念。
长期以来校企之间不能深度合作,问题关键就在于没有重视建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机制。只有切实重视企业的相关利益,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参与合作。因此,建立“校企利益中心体”,首先要树立利益中心考量的合作理念,要认识到各成员的利益是维系合作关系的内核,通过整合校企资源,优势互补,使双方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有望实现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
2.3.2 建立对接产业集群的合作平台。
学校在综合考虑相关合作主体利益诉求以及愿景、成长性、规模、资源、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选择合适的合作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采用多元合作模式,其根本点是要能够承载双方的共同利益,应当有固定的场地、组织,统一的章程、规划、目标、制度体系,以及特有行动方式、专业团队和文化,能够把校企双方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健全支撑规范运作的合作保障。
2.3.3 完善校企全程合作的育人机制。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学科研组织;成立统筹
全校各校企利益共同体相关事宜的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建立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激励考核制度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和完善培养质量评价等,进一步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4、结论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建设,基本上可以实现学校内生产基地的正常运行,让学生在校内真实地感受企业氛围,完成企业入职阶段的技能培训。学校也能够通过自身产能来丰富学生的实习岗位,解决学生实习需求,同时充分地使用学校的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建立对接式的人才培养输送模式,缩短学生就业过程。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一个新的纪元。
参考文献
[1] 钟彬杉.“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倪祥明,马中秋.“.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3] 宋志国,陈剑鹤.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意义探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25-127.
[4] 万伟平.地区性高职“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3(25):36-38.
职业教学中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綦 冰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吉林 白城 137300)
【摘要】目前,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学的质量不容乐观,音乐教学的形式过于传统化,无法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学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迎合新课程的改革,本文论述了如何在职业教学中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旨在提升职业教学中音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学 音乐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0-02音乐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艺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格修养,对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的上升,而音乐恰好是人类与艺术相交流的桥梁。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通过对音乐教学的改革来促进学生艺术细胞的产生。
一、当前职业教学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职业教学中,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程度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与理解,间接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职业教学中音乐教学现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陈旧的音乐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侧重于学生的专业化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艺术性培养,许多的职业院校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更有甚者,学校并不开设音乐这一学科。这种陈旧的音乐教学观念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艺术发展、阻碍了学校的文明建设,还滞缓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创新。
2、缺少完备的音乐教学硬件。对于多数的职业院校而言,由于资金的限制,学校缺少大量的音乐教学设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音乐教学通常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教学,学生无法接触到实质的音乐器材。在缺少完备的音乐教学硬件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丧失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就降低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3、缺乏一定的音乐活动。教师在短暂地对学生进行了音乐教学之后,并没有组织一定的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对音乐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最终就会导致所有的教学内容付之东流。
二、如何对职业教学中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
在了解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学的现状之后,就要探究如何才能在职业教学中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对音乐教师的专业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只有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足够强,才能够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促进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
职业院校要注重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养,鼓励年轻的音乐教师参加一些优秀的音乐进修班以及时常组织一些关于音乐交流谈论会。音乐进修班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教师对时下音乐的理解程度,能够更好的分析学生所喜欢的音乐的趋势发展;而音乐交流谈论会能够加强各大音乐教师间的沟通,将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更好地为音乐教学的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职业学校还可以设置一定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修养的提升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来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2、在音乐教学中添加多元化因素
在当前职业教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缺少一定的积极因素。因此,要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音乐教学中添加多元化因素。第一、就是要经常组织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活动。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大多数的性格都十分开朗,乐于参加各种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多组织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例如:校园歌唱大赛、校园乐器大比拼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营造整个学校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第二,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融入一些流行色彩。相对于传统音乐而言,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流行音乐,因此,教师可以在将一些流行元素添加至自己的讲课中。在课堂上,将流行音乐与经典音乐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经典音乐的喜爱程度;第三,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音乐的范畴极其广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源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却又要将这些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在音乐教学中添加多元化因素,能够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信心。但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音乐学习中。
3、组织更多的音乐课外活动
在当前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课外音乐活动的缺失也是导
· ·4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