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三种教学模式
(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 郭景华)
《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下简称《批评史》)课程又称中国古代文论,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融中国哲学、美学、文学和历史为一体,故而其研究对象极其广泛。为了不使这一自成体系的学科过于散乱,除了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背景视为研究对象外,以下三个方面也是文艺学研究重点: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任何人文科学类学科的研究首先遇到的就是本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批评史也不例外。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艺术的哲学思考,也就无法找到批评史自身理论根基,由于古代思想家们对艺术的看法往往是同其哲学、美学联系在一起的,故而对批评史的理论起点的追认,也就显得云遮雾罩扑朔难辨。无论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哲学,还是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纯粹哲学,都可视为批评史的理论基础;先秦其他诸子关于文学认识的分歧也多半同其哲学观差异有关。
两汉以降,随着佛学的中国化,佛学中的宗教哲学观念以及古印度的因明学对中国文论家和文学家的影响显而易见。唐宋时期,中国禅宗哲学不仅沿文学渗透到文论,也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各时代出现的各种文学和文论思潮(如唐宋以后的复古与反复古思潮、政教与唯美倾向)都与各时代哲学流派之间及其内部的争论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文论深受西方文论影响,用西方文论概念、术语来生吞活剥地分析和理解中国文艺和理论
的现象时有发生。正本清源,怎样使西方文论和中国文论成功对接,目前正是文艺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中国文学理论家的思想体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应以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的思想体系为主体,但古代文艺理论家在文艺理论上有自己完整体系的并不多。他们的文学观点大多数散见于自己各种著述中,所以我们只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于少数自成体系的论著,如刘勰《文心雕龙》,虽然它在文学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诸方面对文学生成、流派、文体等展开了全面探讨,但这并不等于刘勰的整个思想体系,只有联系到刘勰所处时代环境,联系其《灭惑论》等著作,方能全面真正理解刘勰的文艺思想。故而,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的体系的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看作如西方黑格尔、韦勒克那样的体系,而是中国古代文论家自身特有的体系,即融其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观念为一体的体系。
三、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创作经验论
中国古代文论在六朝以前主要探讨文学源起及其文学价值,这时的理论家也大多是思想家。六朝以后,大量文学家加入了理论探讨,从六朝至唐宋,中国古代文论主流是创作经验论。这些创作理论多见于书信、答记、随笔、序跋之中,零碎散疏,不成体系,但从宏观上,他们又各有倾向,各有源流。
基于对批评史研究对象的以上认识,目前文艺理论教学中,呈观有三种教学模式:
(一)宏观理论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把批评史放到中国哲学、美学体系中去理解,把批评史课程
上成中国古典美学。虽然从教学效果上,这种批评史教学更宏观,更成系统,但显然它把批评史的重心转移了,也有使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二)以点带面教学法。以一部较有体系的批评论著如《文心雕龙》教学为主,由此生发开去,讲述各个理论要点中的范畴、概念、术语的流变。这种教法既有深度,亦有广度,但它把一些重要的文艺思潮,哲学理论、文学理论家忽略了。
(三)专题讲授法。以批评史上一些重要理论范畴、概念、术语作考察对象,分析它们的渊源及发展,这种教法比较适应古代文论“复多变少”的特点,但从整体上把握不够。
由此可见,批评史三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怎样整合这三种模式,将是文艺理论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结合本人读研的学习体会及教学实践,我在批评史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教法,具体做法是:
(一)先秦六朝时期:基本上按时代讲述各理论范畴、概念、术语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这也是古代文学观念由隐至显的发展过程。这样做使学生在宏观的哲学、文学背景下梳理出一些对以后文论发展影响至深的范畴、概念、术语,为后面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因为六朝以后,各理论家“复多变少”,理论的原创性不是很大。
(二)唐宋时期:这时期的文论讲述,打破时间段,分成政教和唯美两大倾向,把主要维护道统、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理论家归于一起;把重点追求艺术形式,注重诗文抒情审美的诗文理论家又归于一类。从比较讲授中看出两派内部相互传承的一面,又看出两派相争论对峙发展的一面。
(三)明代时期:文论特征是复古和反复古潮流交替进行。那么我就先把这两种文学思潮在诗、文、小说、戏曲方面表现的理论家及其主张简单介绍,重点分析比较二者观点上的分歧。
(四)清代时期:它是中国文论的完成期,我主要从诗、文、小说、戏曲上分门别类讲述各体裁的继承发展。
这样使学生对批评史的整体概貌有了宏观把握,又有细致深入的理论分析理解,我认为它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当然,它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哲学、美学、古文功底,又要有文学理论分析综合能力,还有对中国文学史、作家、作品的熟悉,这将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