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

来源:九壹网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

摘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关系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原因,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原因;对策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to business, is related to implementing talent power strategy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s global, related to the vast Numbers of young students’ vital interests, relationship to universities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probes into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ioneering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ventu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Reason; countermeasures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 ,高校学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市场吸纳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 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创业就成了一个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关系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自1999 年以来, 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 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115 万, 而2011 年这一数字已达660 万,2012 年, 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继续增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温家宝总理也曾公开表示: 最让他感到担忧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 就业难 ”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加剧了这种现象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 而大学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

查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 、职位、 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变化速度的2-4 倍 ,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 ,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 ,一些专业划分和设置过于狭窄, 学科之间泾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课程开设不尽合理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习实践能力不足, 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 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 ,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 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 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 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 ,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当前部分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这跟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一位国企老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 工作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对学业成绩也同样看重 ,甚至我们还会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成绩 ,未来才具有竞争力。”企业看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不是一时的经验, 因为会学习的人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胜任工作, 而且具备发展潜力。

3、职业目标不明

职业目标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 职业目标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方向标 ,是影响大学生持久性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目前一些高校的学生所报考学校和专业都是遵从家长的意愿, 自己没有什么想法。到了大学也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不教就不学, 心中没有远期和近期目标,更不要说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 加之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认识 ,且重视程度不够 ,难以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以自己的意愿选专业、 定职业 、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尽管已有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 ,更谈不上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 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 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 ,职业定位模糊 ,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4、创业意识淡薄

创业意识是指对创业者起创业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它包括创业的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等要素。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创业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 必要性和紧迫性 ,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 不少高校目前还没有正式

开设自主创业课。 加之 ,专业设置过细过窄 ,课程体系文理分家 ,课堂传授模式陈旧等因素, 导致学生较少接受创业教育 ,缺乏创业意识。 大多数学生从没有想到毕业后自己去开公司 ,创事业。习惯思维告诉他们 ,毕业之后去找一家单位谋求发展, 自己开公司去创业那是以后的事, 只求一份安稳工作, 而不愿承担创业风险。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1、 整合资源 、多方联动, 搭建就业和创业平台。

秉持政府主导推动、 社会各方参与的原则, 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 企业等机构的资源整合起来, 搭建一个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可以考虑以地方共青团组织和高校的团组织、政府的劳动局和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以及企业的招聘部门这两条线来构建。 并且将这个平台逐渐做大做强 ,把提供社会实践和见习 、信息发布和咨询 、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职能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有了政府和高校的合作 ,可以把最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 、创业的各项新政策及时传递给大学生,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梳理 、整合区域内的企业资源, 从而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求职就业的各种信息 。另外 ,还可以考虑把其他社会力量 ,诸如志愿者 、各种基金会 、非政府组织整合进来, 真正实现社会各方参与, 让大学生就业 、创业问题在社会各方的联动下得到有效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