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简介
该专业由哈工大1952年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合并组建,2002年起按照教育部引导性专业目录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招生。依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二级学科:“材料学”。研究领域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建筑材料、表面工程、空间材料等。应用面向覆盖航空航天、汽车、电工电子、通讯、化工、冶金、生物、建筑等高技术领域。
该专业有本学科国际知名专家把握方向,拥有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80%人员具有国外留学经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材料制备、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和实践能力培养,设有双语教学课程。
该专业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与英国玛丽皇后学院,韩国汉阳大学,庆北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学生交流项目。实行教授自主设课和毕业论文1年制,毕业论文选题均是教师科研的前沿内容。优秀毕业生可直攻硕士、博士学位。
一、 学习年限
3~6年(标准4年)
二、 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在材料制备、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材料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三、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和加工工艺、环境与性能的关系的基本规律。通过综合材料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并开发新的材料及工艺。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
2. 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 掌握材料加工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济管理知识。
4. 掌握材料制品的检测、产品质量控制和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 具有材料的设计、选用及正确的选择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初步能力。
6.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7. 具有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和设备的初步能力。
四、 专业主干课程
材料结构、材料相变原理、传输原理、材料科学中的模型化与数值模拟、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设计与复合原理、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组织性能测试实验
五、 毕业合格标准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83学分,其中,必修及限选课139学分、全校性任选课7学分、实践环节37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六、 授予学位类
工学学士
七、 学期教学进程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期教学进程表
学 时 分 配 学期 课程编码 课 程 名 称 考核 √ √ √ 学分 5.5 3.5 3.5 1.0 2.5 1.0 4.0 3.0 总学时 90 60 90 30 50 30 70 3周 420 +3周 讲课 实验 习题 上机 75 50 90 30 30 12 58 15 10 18 8 20 4 周学时 N1120021 工科数学分析Ⅰ N1120030 代数与几何Ⅱ C1150011 大学英语 C1150021 大学日语 必选其一 第 一 学 期 C1150031 大学俄语 C1170011 体育 C1032000 计算机实用基础Ⅱ C1240020 思想道德修养 T1080120 工程图学(CAD)Ⅲ C1000010 军训及军事理论 小计 24 345 51 24 28 第 二 学 期 N1120022 工科数学分析Ⅰ N1110021 大学物理Ⅱ C1170012 体育 C1150012 大学英语 C1150022 大学日语 必选其一 C1150032 大学俄语 T1032080 C语言程序设计 C1240010 毛泽东思想概论 N1070010 大学化学Ⅰ 人文社科类限选* √ √ √ √ 小计 5.5 4.5 1.0 3.5 3.0 1.0 4.5 2.0 25 3.0 4.5 2.0 4.0 1.0 2.5 4.5 5.0 1.0 27.5 2.0 2.0 1.0 4.5 1.0 5.5 3.5 3.5 23 90 75 30 90 60 30 72 48 495 48 75 33 4周 30 60 70 84 30 430 +4周 36 30 30 72 30 90 60 60 408 75 70 30 90 30 30 42 48 415 38 70 3 30 70 56 30 357 24 30 64 30 65 34 60 307 60 30 30 15 5 30 20 10 5 30 28 第 三 学 期 N112005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N1110022 大学物理Ⅱ N1110051 大学物理实验Ⅰ E1080880 工程训练(金工实习) C1170013 体育 C1150013 大学英语 C1150022 大学日语 必选其一 C1150032 大学俄语 N1110800 数学物理方法 T1060140 电工与电子技术 C12300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 四 学 期 N1120060 N1110052 C1170014 T1180060 C1240030 N1070190 N1070230 N1110810 计算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Ⅰ 体育 材料力学Ⅱ 邓小平理论 物理化学Ⅰ 有机化学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 √ √ √ √ 小计 √ √ √ √ √ 小计 30 24 4 54 30 8 25 26 89 15 4 12 24 12 23 学 时 分 配 学期 课程编码 课 程 名 称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习题 上机 第 五 学 期 C1160010 马克思主义哲学 T1080040 机械设计基础Ⅱ T1192040 材料结构 T1192070 材料相变原理 T1192050 传输原理 T1110820 固体物理基础 N1070170 结构化学Ⅱ T1192090 材料科学中的模型化与数值模拟 √ √ √ √ √ √ 1.5 3.5 3.5 3.0 2.5 3.5 2.5 2.5 36 60 60 50 40 60 40 44 36 54 60 42 40 60 40 40 6 8 4 周学时 学 时 分 配 学期 课程编码 课 程 名 称 考核 学分 总学时 讲课 实验 习题 上机 人文社科类限选* 1.0 1.0 小计 第 六 学 期 C1240040 法律基础 T1192010 材料力学性能 T1192020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T1192060 材料设计与复合原理 S1192040 材料物理性能 S1192090 材料组织性能测试实验 N1110830 量子力学 C3000030 文献检索* 人文社科类限选* 小计 E1192020 生产实习 第 四 学 年 小计 30 128 +22周 114 14 周学时 20 20 430 30 40 60 60 32 22 60 12 72 388 4周 18周 20 20 412 30 40 40 60 32 2 60 12 72 24.5 1.0 2.5 3.5 3.5 2.0 1.5 3.5 0.5 3.0 21 4.0 18.0 8.0 18 20 20 24 √ √ √ √ √ 348 40 14 21 E1192030 毕业设计 专业选修课Δ 128 114 注:√为考试课,*为限选课,Δ为专业选修课(在所列课程中选择8学分课程)。 毕业设计第七、八学期各9周,生产实习在第7学期。
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码 S5192240 S1192020 S5192250 S5192030 S5192040 S5192000 S5192020 S5192060 S5192050 S5192070 S5192170 S5192220 S5192080 S5192090 S5192100 S5192010 S5192110 S5192120 S5192150 S5192180 S5192330 S5192200 S5192190 S5192270 S5192340 S5192280 S5192160 课 程 名 称 材料制备与加工新工艺 材料腐蚀及防护 材料热加工设备 精细陶瓷制备与工艺 金属学原理 金属材料 陶瓷材料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材料 功能材料 薄膜材料 空间材料学 空间环境物理基础 空间环境模拟与实验方法 粉体工程 热工设备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与设备 无机非金属材料 混凝土学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外加剂 建材厂工艺设计概论 建筑功能材料 无损检测技术 土木工程材料 混凝土外加剂实验 学分 2.0 2.5 2.0 2.5 3.5 2.0 2.0 2.0 1.0 1.0 1.0 1.0 2.5 2.5 1.0 2.5 1.0 2.5 3.5 2.5 1.0 1.0 2.0 3.5 1.0 2.5 1.0 总学时 30 38 36 40 60 30 30 30 20 20 20 20 40 40 20 40 20 40 60 40 20 20 32 56 20 38 20 讲课 30 30 36 32 50 30 30 30 20 20 20 20 40 40 16 32 20 40 48 32 20 20 32 48 20 30 4 8 16 8 实验 8 8 10 4 8 12 8 开课学期 7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8 8 7 7 7 7 7 7 7 8 7 8 7 7
八、 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类别 军训及军事理论 社会实践、公益劳动 第二课堂训练 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6次) 工程培训(金工实习) 生产实习 毕业设计 总计 学分 3.0 2.0 3.0 3.0 4.0 4.0 18.0 37 实践训练 3周 2周 3周 4周 4周 18周 34周
九、 课程设置及学时比例表 类别 公共课C 自然科学基础N 技术科学基础T 专业课S 全校性任选课 总计 学分 23.0 60.0 44.5 11.5 7.0 146 % 15.8 41.1 30.5 7.8 4.8 100 学时 608 989 760 182 160 2699 % 22.5 36.6 28.2 6.7 6.0 100 上机(学时) 20 12 38 70 实验(学时) 141 70 34 245 习题(学时) 18 60 8 86
十、 课外安排与要求
1. 专业参观与联谊活动,一年级参观学院实验室等,提高学生学习本专业科学技术的主观性和自觉性。 2. 每学期安排两次校内外专家、教授学术讲座,内容以材料类为主,还包括其它理、工、农、医、商等学科,使学生及时了解材料类和有关交叉学科科学前沿和发展动向。
3. 从各年级学生中吸收部分学生勤工俭学,参加行政管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