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在与传统新闻“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新闻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通过对平凡百姓
随着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开播和一系列类似新闻节目的相继出现,“民生新闻”在中国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你播我看的单向传播局面,立足大众立场,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地让给了平民百姓,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确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综合起来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新闻内容过度琐碎,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鸡毛蒜皮、街谈巷议的普通琐事上,满足于各类原生素材的堆积,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二是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庸俗化:为满足受众简单的娱乐心理,刻意展示难登大雅之堂的“花边新闻”和“市井新闻”,降低了节目的品质和格调;三是节目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观众的吸引力。
上述几点批评,确是民生新闻的明显缺陷。如果说民生新闻在诞生之初仅仅凭借其新颖的形式和播报风格便可以备受观众青睐,那么在民生新闻几乎“遍地开花”的今天,当初的新鲜感已丧失殆尽,它已很难借此博得观众的注意力了。民生新闻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力避上述缺陷。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日常琐事是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琐碎、庸常的事物并不是“民生”的全部内涵。关注民生话题,不是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也不是单纯地还原事实,“而是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
①
尚,以期推动全民共建社会规范体系。”
民生新闻向何处去
张新英
砌,老百姓的琐事越讲越多,以至泛滥成灾,却“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阐释和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判的力度,缺乏对类型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剖析”
②
和普通事件的关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③,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
其次,当前民生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必须得到修正和遏制。“新闻娱乐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所谓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
④
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新闻娱乐化是
,其结果是使民生新闻陷入了重重琐事
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从表面上看,这些事件反映了“民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是对
其它新闻资源的一种排斥和浪费。新闻工作者必须清楚的界定“民生新闻”的范畴:如果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件是“民生”,那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方面的变化是不是民生呢?在传统新闻节目中,我们往往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件定性为“时政新闻”,许多民生新闻为凸显其民生立场,往往有意减少甚至刻意排斥时政新闻,似乎把领导人、会议、政策之类的东西做成新闻就不是为老百姓说话了,就不受老百姓欢迎了。但事实上,时政新闻与国计民生最为相关。改革开放之初有句流行的话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起变化”,典型地说明了上至国家、下至省、市、地区的时事政策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的影响之大。如果新闻工作者能及时捕捉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挖掘其与民生的深层关系,必然能引起百姓关注。比如取消农业税的问题,关于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关于医疗改革的问题,等等,都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作为栏目宗旨,大量报道时政类、热点性新闻内容,它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和栏目本身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民生新闻只是一味地关注夫妻如何吵架、谁谁离家出走、哪儿发生了车祸等等琐碎事件,有意排斥和回避时政新闻,那便是画地为牢,限制民生新闻的范围,浪费丰富的新闻资源,意识的狭隘必然导致民生新闻“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
当前新闻界的一个趋势,但绝不是新闻的必然走向。“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硬性参考信息需求趋势转旺,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
⑤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的真实需要。”
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因此民生新闻必须重塑和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听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不惜随意夸张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味低下,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严重匮乏。民生新闻的受众目标往往是占当地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而大众阶层的文化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其信息判断和文化批判能力往往不如精英知识分子阶层,因此一旦节目的品味和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的审美情趣造成不良影响。民生新闻应在照顾受众接受能力的前提下,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思想,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的社会理念、社会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在揭
今传媒2006.06
观众看重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的新闻事实,还有从这些新闻事实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讲,新闻理念比具体的新闻内容更加重要。民生新闻重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这在其新闻理念方面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民生新闻节目满足于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堆
19前沿观察
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的看待和处理问题,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用和形象。
当然,强调民生新闻应重塑和加强其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不是说民生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定要中规中矩、一本正经。民生新闻大可突破成规,采用多种新颖活泼的形式,为民生新闻注入持久的活力。当前民生新闻节目普遍存在“跟风”和“模仿”现象,雷同现象十分突出,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丧失了原有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导致收视率下降。因此,民生新闻要实现健康发展,还必须避免形式和内容的雷同和单一,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个性和创新性。各个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有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致力于创新性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在主持人身上下功夫,着重打造主持特色;有的立足本土资源,着重体现本土地域特色;有的节目采用两个主持人搭档的形式,一唱一和,一庄一谐,有效地串连起
新闻内容;有的则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如大量运用同期录音,运用情景模拟使特殊场景再现,中间穿插相声、评书、影视片断、戏剧戏曲等多种曲艺形式使节目更加形象生动;有的在内容编排上进行定位,将新闻内容故事化,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信息,让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比如《南京零距离》,其主持人孟非的“光头”连同其犀利个性的主持风格已成为节目的品牌和标志;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则采用本地方言播报新闻,连主持人“阿六头”的称呼都颇具当地风俗文化特色;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以“心疼老百姓,为老百姓说话”为宗旨,建立了风趣幽默的节目风格……这些节目在探索和保持节目个性方面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今天的民生新闻已处于有意识的发展状态,并已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收视率和商业利润紧密相连。在当前传媒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几乎每一种节目都会面临生存期限的考验。如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和“实话实说”栏目,曾是中国火爆一时的品牌栏目,如今也悄然谢幕或黯然失色,曾经
件中,它们常使我热泪盈眶以不能超过夜不安寝。有那么多穷得无计可施的人,有那么多身患绝症无钱就医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有那么一些一时失足误入歧途不能自拔的人,有那么多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而需要解救的人,就在他们愁锁双眉、一筹莫展时,却因传媒界的介入,很快便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坦途。于是,我想起了那位多次帮助犯罪分子投案自首的中央广播电台女播音员,又想起了连续报道恶警开车压死路人最后使这位恶警伏法的《大河报》副总编辑,更想起了为无钱看病的白血病人鼓呼社会捐助的那几家报社、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因此,我打心眼儿里认为:在当今的中国,新闻传媒无疑是公信力最高的行业之一。我更认为:新闻传媒其所以能成为社会公信力高的行业,除过其他方面的因素外,其大多数从业者为全社会负责,为党和政府负责,为最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负责的良心,不能不说是最根本的因素。有了这种良心,其所从事的事业就必然会受到全社会的欢迎与信赖!今
红极一时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也大不如前。民生新闻能否摆脱此种局限,延续生存期限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从民生新闻的宗旨和预期受众目标来看,民生新闻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中国的百姓阶层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民生新闻总的宗旨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宗旨无疑是受百姓热爱和欢迎的,所以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最坚定的受众,这是其不可抹杀的先天优势。如
果能够克服种种不良倾向,勇于创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元素,相信民生新闻一定可以保持节目的生机和活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
注释:
①②王贵平《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新闻前哨》2005年第12期
③《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成功之道及禁忌思考》,http://www.blogchina.coml④⑤项立新江虹徐瑗《电视新闻娱乐化评析》,《新闻前哨》第9期今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005级博士生)
秦中随笔
从郭兴文的勇气说开去
屈超耘
郭兴文,作为《西安晚报曲江漫笔》的副刊编辑,勇于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鼓呼、不惜向拥有话语霸权的权威挑战。他在这方面的事迹很多。
然而,更令我感动的,却是他指名道姓、严厉批评和他当年同为西北大学学生、前一段十分走红的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郭兴文指出张散布的“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汉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零价格甚至负价格出卖国企不吃亏”等观点的极端荒谬性。他更特意批评了张维迎对待媒体批评的错误态度,说他“以精英身份,高高在上的口气,随意片面而情绪化的论点,对众多新闻媒体及从业者进行毫不负责的随意指责”。据我所知,当前学术界有一股歪风,就是乡里见了
乡里亲,团团伙伙笔头对外,对自己的老同乡、老同学、老同事则表扬有加,而对其错误却一言不提。但在这方面,郭兴文却是个另类。他的原则是:认理不认人。
就此一点,你能不说他的勇气可佳吗?
通过郭兴文,我不由得想起了中国传媒界,想起了中国的传媒人。实事求是地讲,传媒界并不十全十美,它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其中的部分从业者还缺乏生龙活虎精神,循规蹈矩、创新不足,等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如果你稍微放眼一下现实,就会发现新闻传媒在救贫扶困、仗义执言,追求社会公正公平,替弱势群体说话,对强势群体中的霸道行为进行揭露等方面,都是功不可没的。老朽虽已年过古稀,却爱读书报、爱看电视、爱听广播。每天,当我翻开报刊,打开电视、广播,常常不自觉地陷进传媒界为弱势群体鼓呼的新闻事
20今传媒2006.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