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抗战

来源:九壹网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

摘 要: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

的历史现象。尽管两个战场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也贯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抗日战争 国民党 共产党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因此,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虽然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协助”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本文试从抗日战争进程的三个阶段,对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做一简要探讨,以作进一步的了解。

1.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为主战场

“七七” 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进行侵华战争,在占领平津后,于1937年8月13日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就直接触犯了英美帝国主义及四大家族的利益,迫于这种情况,再加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推动,使南京政府改变了“九一八”以来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反对日本武装侵略的民族战争,从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这个阶段中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此时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国民党军队中的广大官兵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之心,对敌人的侵略进行了积极的抵抗,先后进行上海、析口、徐州、武汉等四次大会战,使其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的计谋终归破产。这一阶段,日军集中主力寻找国民党军队作战。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进行战略防御,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兵力,在客观上起了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不能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友军之配合,也得不到这样大的成绩”。

[1]

这时,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纵队则利用日军后方广大而相对空虚这一空前有利时机,迅速挺进敌后,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战场。八路军由三万多人发展到8万人,新四军也由出师时的万余人发展到两万多人,所以说,没有正面战场的抵杭,也就无所谓敌后战场。在这一阶段中,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政治上努力争取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向全面抗战,军事上以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牵制敌人,来配合友军的正面防御,

1

也就是说,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的目的正是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作战。这个阶段中八路军、新四军作战伤亡也达到两万多人。1937年9月为挽救山西和华北的危亡,八路军出师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积极动员群众打击敌人,配合国民党军队保卫太原。当时,115师侦知日军板垣第五师团预备队和辎重队将由灵邱沿山沟公路向平型关开进时,决定利用平型关险要地形伏击日军,八路军115师出五台、灵邱、漪县一带,隐蔽集结于敌人前进线路的两侧,9月25日拂晓日军梢锐部队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进入我平型关至东河镇8余里长的伏击圈,我居高临下,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取得了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辉煌胜利,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吹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2]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继续配合国民党友军作战,120师所部1个团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歼灭了数百敌人。129 师在正太线附近发动群众,配合娘子关守军巩固后方,10月19日陈锡联团所部1个连夜袭日军在代县的阳明堡机场,将22 架日军军用飞机全部焚毁,使忻口正面战场上的友军免遭敌机轰炸,有利地支援了忻口会战,中国军队在这里坚守了近一个月时间使敌人付出了重大代价。

综上所述,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战略上实行了紧密配合,不仅如此,双方的军队在许多战斗战役中也进行过密切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反过来,敌后战场的开辟也从战略上牵制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2.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为主战场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我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这时随着战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日本的兵力、财力、物力先天不足的弱点更加暴落,特别是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的迅速开辟,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严重威胁着敌人的后方,牵制了日本在华的大部分兵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不改变其“速决战” 的侵华政策,对国民党由以军事打击为主,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千方百计诱使蒋介石投降,同时集中主力加强占领区的控制,进攻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由于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再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促使日本进攻苏联,也准备牺牲中国,拉拢日本对国民党进行劝降活动。因此,国民党政策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片面抗战逐渐转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了消极退守的局面。

1938年11月,国民党召开了南岳军事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武汉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第二期”。第二期的特点是“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游击

2

战重于正规战”。这时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日益消极对日作战日益减少,抗击日寇的任务逐渐由敌后战场担负。在消极抗日的同时,国民党又开始积极反共。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设立了专门委员会。会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秘密文件,如《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沦陷区防范共产党活动办法草案》、《运用保甲组织防止异党活动办法》等,从各方面用各种手段防共、反共,仇视共产党的情绪逐步上升,从制造一系列惨案,到进攻根据地,最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但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决主张抗战到底,日本帝国主义也从未放弃灭亡中国的方针,因此,国民党虽然积极反共,但还未敢公开破裂统一战线,虽然抗战的态度较前一时期消极,对日军的抵抗呈现被动以至动摇,出现妥协倾向,但还是坚持抗战的,终究没敢放下抗日的旗帜。它在加紧反共的同时,仍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一定的利用政策,当掀起的反共高潮被击退后,国民党当局也被迫实行一定程度的缓和,这时国民党虽然不断挑起摩擦事件,但是却又把摩擦限制在局部范围内,不扩大全面内战。这说明国民党当局被迫能够顾全大局,贯彻联共抗日的方针。与此同时,国民党为了保持最后的生存,对日军的战役进攻也不能不实行一些抵抗,从1943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战役,牵制着侵华日军的36% 的兵力和伪军的5%,在这些战役中虽然国民党最高当局采取了并非积极主动的作战方针,各次会战也多以阵地被日军所占,付出重大伤亡而结束,但是在日军猖狂进攻面前,绝大多数国民党官兵还是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激情和难能可贵的牺牲精神,同装备精良并有海空军配合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他们的抵抗不管胜负如何,客观上起到了牵制敌军的作用,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配合了广大敌后战场的作战。中国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一方面,对国民党动摇、妥协、反共的政策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又尽可能地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团结他们共同抗日,对正面战场的作战积极配合。

1940 年春夏之交,日军准备大举进攻抗战的大后方,妄图压迫国民党屈服,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妥协投降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发出了“全党必须紧张起来,把自己变成团结全国抗日力量核心”的号召,8月至12月华北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出动40万兵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消灭了大量的侵华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遏制了国民党妥协投降的暗流,从战略上支持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总之,这一阶段,国共双方的斗争日益尖锐。虽然正面战场仍然坚持作战,但战略作用却日益降低,而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战略作用,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两个战场之间虽仍保持着互为需要的配合,但在战斗战役中的配合日益减少。

3.战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再成主战场

3

这期间苏德战场上,苏军已经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巨大胜利,太平洋战场上英美反攻力量也逐渐增强,日军为摆脱困境,一方面,对解放区加紧进行“扫荡”、分割封锁、蚕食,另一方面,对国民党战场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功。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调动五十万军队,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在历时八个月的战役中,国民党丧失了河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一部或大部分,共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46座城市、30个飞机场和50万部队,最后日军打通了京汉路和湘桂路,随后又打通了粤汉路。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是大溃败,但它毕竟还在抗日,有些国民党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战效死沙场,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在这一阶段,由于美援的大量增加,使国民党对敌后战场的需求减少,因此它更加日益加紧反共和进行内战,在华中和山东等地蒋介石命令李仙洲向冀鲁豫和山东根据地进逼,命令王仲廉、韩德勤从东西面进犯淮北根据地,只是由于当时国内国际各种条件的制约,国民党当局还不敢把这种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内战。同时,由于这一阶段正面战场牵制侵华日军的数量比过去有了较大增加,因此,它在客观上对敌后战场还是起到了比前一阶段更大的战略配合作用。在这一阶段中,中共一方面放手发展人民武装,扩大根据地,另一方面,尽量争取国共关系的好转。当国民党在豫湘桂大溃败时,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联合统帅部的要求,同时,真诚地希望美国能以公正的态度协调国共双方在对日作战中的关系。共产党在自己的要求被国民党顽固派拒绝后,仍一再强调在各地对国民党军队采取防御态度。从1944年解放区战场展开了局部反攻,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并继续牵制着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这就减轻了正面战场的一些负担。总之,在这一阶段,正面战场又重新成为日伪军战略进攻的重点。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时,敌后解放区展开了局部反攻。这时两个战场的对立和各自的独立性更为突出,但是,战略上的互相配合仍维持到抗战结束。

4.总结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抵抗日军是解放区战场得以开辟、坚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解放区战场坚持和发展的敌后战争又是国民党战场得以坚持下去的重要条件。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这两个战场即使后来缺少主观的配合,在客观上也仍然是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它所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不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持久战争,使得日军在少兵临大国的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又以少兵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因此,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最基本的条件。

[3]

4

索引:[1] 《毛泽东选集》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3年7月版

[2] 任言《简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文史杂志 2002年 03期 [3] 王桧林 《中国抗日战争全书》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