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论坛 作者:loveloves 发表于: 2007-01-24 01:20:18 浏览: 1272 人次 回
复: 14帖
根据江西省域未来城镇空间布局,提出赣州中心城市定位:与南昌市共同形成江西省的双中心结构城市的理念,好比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根据国家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干路网规划,加上赣州桃芫新机场的建设,赣州正在着力建立起立体交通网络,提出赣州将从节点城市走向枢纽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大经济圈,争做承接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两大经济圈辐射的枢纽城市。根据“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需要,提出建设赣州CBD(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理念。根据赣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确定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组团发展、网络对接,形成从八境台经文清路、东阳山路、京九大道至发展大道的中央金脊刚性界面和章江柔性界面的城市发展轴的理念。重点解决市域的交通体系,提出轨道交通、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理念。
规划目标
将赣州市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
衢的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届时,其凝聚力和辐射
力极大增强, 非常适合居住和创业;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由于其跨越式发展的到来,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全球化、城市化
进程中将成为特别的典范。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东起赣县梅林镇,西至南康市凤岗镇,北起章贡区水西镇(含通
天岩风景名胜区),南至南康市潭口镇。
规划研究的区域及面积
市域:全市辖15个县、2个县级市、章贡区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共3.9
4万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章贡区、南康市、赣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367平方公
里。
中心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发展规模
近期(2004-2010年):中心城区至2008年人口约70万,建设用地
70平方公里。
远期(2010-2015年):中心城区至2015年人口约100万,建设用
地100平方公里。
远景(至2030年):中心城区至2030年人口约140万,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问题与挑战
区域竞争格局中的边缘化倾向;中心城市中心地位的弱化趋势。
机遇与优势
(1)产业机遇——泛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
(2)交通机遇——从节点城市到枢纽城市;
(3)城市化机遇——快速城市化;
(4)资源机遇——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
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独特的生态景
观环境、充足的土地储备和坚定的信心及开发的心态。
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跳出赣南,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做大中心城市,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竞争
力,协调区域关系,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中心职能;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特色,提高
城市品质,重塑旅游名城形象,打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江南名城。
目标是建设极具经济活力的中心城市、跨越省域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适
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的山水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
赣州的主要城市职能: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江西南部经济、文
化、旅游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市域整合:“主、副、轴、片”的协调发展。一主:章贡区作为赣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发挥其主中心的功能。二副:龙南县和瑞金市作为市域的“南大门”和“东大门”,分别接受来自于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经济辐射,形成赣州市域中两个重要的副中心。三轴: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构 筑市域东部和西部两条南北交通体系,建立一条联系两条顺应物流流向的东西轴向的大动脉,带动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三片:以章贡区为核心的1小时经济圈,包括章贡区、赣县、南康市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信丰县、大余县、崇义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将共同构筑未来赣州的1小时经济圈;以瑞金市为核心的东部经济区,包括会昌县、石城县和宁都县;以龙南县为核心的南部经济区,包括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和安远县。 多元布局: 瑞金、龙南副中心。“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已经成为赣州市的战略选择,为了整个市域的全面均衡
发展,我们选择市域东部的瑞金和市域南部的龙南作为市域副中心来培育。
交通先行:“60,90,120”经济圈工程。
市域交通框架的构建:赣粤、昆厦两条高速公路分别对应于赣州市域南北和东西两条发展轴,将有助于赣州市域发展轴的形成。该交通框架可概括为“60,90,120”工程,即:60分钟车程覆盖经济区内部,90分钟车程覆盖各经济区中心城市,从中心
城出发120分钟覆盖整个市域。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发展布局
准确的定位:(1)全国层面——大经济圈边缘的次级中心城市;(2)泛珠三角层面——主动承接辐射的枢纽城市;(3)赣粤闽湘边界层面——区域中心城市;(4)
江西省域层面——双星结构的核心城市。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1)用地选择分析
向东发展——受铁路限制,不能跨越;向西发展——受新机场的定位和西部山区限制;向北发展——跨越贡江,山地窄小,没有发展余地;向南发展——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地形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2)用地发展原则
北小延:北部可用地不多,适当在滨岸环境优美的地段开发高级度假村等。
西调整:在保证机场用地的净空要求下,调整不合理的工业用地,重新整合组团。
东理顺:因京九铁路的穿过,为物流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用地,城市发展应理顺周围
土地的使用功能。
中优化: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优化旧城区和新建区的城市功能布局,使其起到核心区
的作用。
南扩展:南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环境优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空间,
是实现世纪创新的理想区域。
(3)布局模式
中心城市形态模式:由原来的团状发展模式变为轴向带型发展模式。避免摊大饼蔓延式发展,城市以良性轴向发展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城市。未来中心城区将形成“一轴、
三区、三带”的形态模式。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一轴:中央城市金脊——城市南北中轴线;三区:复兴区、核心区、创新区——中心城区北、中、南三大特色;三带:滨河文化旅游休闲带,东部铁
路物流及新兴产业带,西部空港物流及新兴产业带。
(4)中心城市发展策略
北依南进,赣州、南康一体化;动态生长,双向推进。
赣州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战略:江——柔性界面;脊——刚性轴线,它是城市功能组织的中枢,体现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构思,是城市风貌展示界面,构成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
支撑体系。
市域交通规划发展策略
对外交通——高效衔接、强化枢纽。一是空港,二是铁路,三是公路;
对内交通——市域整合,组团一体;
城市交通——滨江缝合,三轴向南。
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城市产业布局整体战略
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继续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孵化成长,生产
服务业占发展中的先机,旅游业在转型中延伸。
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北延伸,西调整(将原来民办小企业统一归入工业园区),东
理顺(结合新建铁路安排物流等),南扩展(产业轴向带状向南发展)。
两大开发区的整合意见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地处中心地带,面积控制为15至2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沙河组团的发展规模,将沙河组团定位为生态型高新工业园区,面积约为5至7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市域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构建区域运输通道网络,强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
建立起高度发达、高效便捷、一体化和人性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城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先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高效、便捷、舒适的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区内部交通。
市域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区域交通网络化;构架大赣州城区主干路网,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强化六大辐
射通道,构建1小时交通圈;推进1小时城市圈交通网络一体化。
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相协调;构架大赣州城区主干路网,提高道路交通系统容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建立综合交通网络枢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
的优化配置;加强交通管理,完善交通组织;重视环境保护,体现城市特色。
《赣州市三江六岸城市设计》略解
▲三江六岸公共活动空间分析图
▲三江六岸沿岸地区功能布局图
设计范围
贡江:东起赣县梅林大桥,西至八境台,沿江两岸进深约100米至300米。
章江:西起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章江水轮泵站,东至八境台,沿江两岸进深约10
0米至300米。
赣江:南起八境台,北至白塔北侧规划的跨江城市道路桥梁,沿江两岸进深约10
0米至300米。
三江六岸地区在整个城市
总体布局中的位置与地位
未来新赣州分复兴区、核心区、创新区三个组团,而构成带状组团型城市形态的骨架分别是由一条刚性轴线和一条柔性界面构成。刚性轴线指的是一条从文清路、东阳山路和京九大道一直往南延伸至潭口、南康的中央金脊,柔性界面指的是蜿蜒曲折、山环水绕
的三江六岸,柔性界面起了一个很好的有机串联组合作用。
三江环绕交汇的独特空间格局是赣州市城市个性的根本所在。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是
驾驭整个赣州市空间景观的核心,是提升整个城市环境品质的关键所在。
三江六岸地区的规划定位:展现城市形象的核心舞台,延续历史文脉的亲水空间,体验都市生活的休闲场所,连接自然山水的绿色通道,提升环境品质的生态载体,拓展旅
游功能的动力引擎。
三江六岸滨水地区具体功能分区:绿色通道及自然生态保护区(赣江两岸及三江合流地区);历史文物保护与旅游区(古城墙地段);赣县滨江生活区(东河大桥至章贡村段);赣县民俗文化区(章贡村至梅林大桥段);城市居民滨河生活区(西河大桥至黄金
大桥段);乡村绿色生态区(章江水轮泵站至黄金大桥段)。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1、章江南河大桥节点,既处于新老城区连接点,又处于城市发展金脊和柔性景观界面交汇处。已建成的黄金广场和另一侧的现状建筑存在极不协调的对话关系。规划拆除现状建筑,建设标志性建筑物,另外在黄金广场东侧选址建设赣州市少儿活动中心。2、章江杨梅渡大桥节点,处于昆厦高速公路进入赣州城区的门户位置,是赣州形象的代表之一。保留桥头两侧的山体绿地,规划为市级公园,另外在杨梅渡大桥北侧选址建设赣州市接待中心。3、章江赣州大桥节点,处于从火车站进入赣州城区的门户位置,是赣州形象的代表之一。规划新增两块桥头广场绿地,并在广场周围营造围合感极强的休闲商业氛围,另外在赣州大桥南侧选址建设赣州市五星级宾馆。4、章江新世纪之门节点,当新城区再一次跨越章江向南康方向发展时,该节点新世纪之门的设计意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展望未来的内涵。5、贡江东河大桥节点,连接老城区与梅林组团的主要通
道。
道路交通系统:在梳理三江六岸地区道路系统的基础上,针对沿江有许多需保留的山体绿地,尤其注重了滨江步行道的设计。在滨江大道内侧的内环路引进了BRT快捷公
交巴士系统的先进规划理念,以调减滨江大道的交通功能,增强其生活性。对滨江跨江桥
梁也进行了初步建筑设计选型。
岸线景观系统:根据不同地段共设计了5种岸线的横断面:城市型岸线、居住型
岸线、商业型岸线、亲水平台型岸线、自然型岸线。
视线通廊系统:明确了三江六岸地区的视线通廊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分类,并将视线通廊划分为5个类型:主要标志性建筑视线通廊、次要标志性建筑视线通廊、岸线水景通
廊、自然景观视线通廊、古迹景观视线通廊。
文化旅游系统:为了有效组织串联好三江六岸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效组织好水上和陆地旅游线路,本次规划将三江六岸地区文化旅游系统分为两大类——市区游:历史文化古迹游览线路、休闲娱乐游览线路;章江水上游:日间风光游、夜间灯景
游。
公共服务设施、艺术小品及雕塑。针对现状三江六岸地区缺乏公厕、报亭和艺术小品及雕塑等设施,本次规划根据国家规范合理的规划布点了公厕、报亭和艺术小品及雕塑
的具体位置,并对各类小品建筑进行了初步建筑设计选型。
《章江北岸(西津门—赣州大桥)城市设计》方案简介
设计范围
全长约8.82公里,东起赣州大桥,西至西津门;总面积3.38平方公里;规
划平均进深约400米。
规划定位:标志性城市景观带;环境优美的高尚居住区;典型的生活性道路。
规划理念: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贯穿于该规划的始终,从人的步行、车行、休闲、运动、购物、入托、就学等行为方式以及人的环境心理学、人的视觉美感等多角度入手,保障滨江大道景观的公共性、亲水性、生态性和可达性,在景观塑造方面尤
其注重从江对岸的视角审视滨江大道的建筑空间景观。
规划措施:优化道路系统,打通城区至滨江大道的出入口,确定跨江桥梁与滨江大道的连接方式;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准确定位小学、市场、垃圾转运站和公厕位置与规模;确定勾连山水的开敞绿地空间;确定高层建筑地段,营造跌宕起伏的天际轮廓线;重要景
观节点的设计;已建建筑立面的整治与改造。
道路交通设计:确定黄金二路跨江大桥与滨江大道的连接方式为上跨分离式立交。确定黄金二路跨江大桥东引道与八一四大道的连接方式为简单的互通式立交。把红环南路一直往南延伸到滨江大道。从西津门创业城起的环城北路一直通到滨江大道,这样就打通了整个老城区文清路以西的又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拆除全球通大桥桥头两侧构筑物,将桥头南侧公厕拆除再往南另选址建设公厕,以通透视距三角形,保障行车安全。按照国家规范规划布置了滨江大道沿线的公交站点。设计了港湾式公交站点平面布置形式,并对候
车亭进行了初步建筑设计选型。
公共配套设施设计:依据规划人口容量,以城市主干道为划分原则,从西向东将章江北岸地区划分为5个区段(其中2个居住区,2个居住小区,1个居住组团)。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分别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级标准,相应配建了一些必备的公共配套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厕、排涝站、变电站、停车场、大型市场、小
学、幼儿园。
绿地景观系统设计:在空间形态上强调利用蜿蜒开阔的自然水体,形成多视角观赏滨水景观的节点序列,形成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滨水印象。规划以道路景观绿轴为“绿色通道”,天然的水系河道为“蓝色通道”,形成由“绿色通道”和“蓝色通道”交汇渗透的景观网络结构。利用江滩湿地和岛屿,在水边和水域中形成独特的水生植物景观,成为鸟类和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创造连续的亲水公共空间,保证滨水地带的共享性。从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目标出发,规划致力于形成优美的沿江风景线、绿树成阴的滨江连贯的步行
道。积极创造开敞空间,将滨江的生态绿地和滨水空间引入老城区。
开敞空间景观设计:开敞空间是此次规划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为此在滨江大道有
5个地方需要强调开敞空间的重要性。
跨江大桥两侧:在新建跨江大桥两侧,均规划有开敞绿地空间,以减轻桥梁两侧的建筑对大桥的压迫感。在黄金二路跨江大桥等跨江桥梁两侧,结合现状规划了两块开敞绿
地空间,以起到勾联山水、打通和拓宽老城区与滨江的视线通廊的作用。
南河大桥桥头:拆除南河大桥桥头半圆形的钢筋混凝土构架和巨型广告牌,以打通新老城区之间的视线通廊。另外,在南河大桥桥头西侧规划了人行下桥阶梯(现已按照规划要求拆除和建设)。拆除南河大桥桥头东侧滨江酒楼等三栋建筑,规划为滨江二小的体
育活动用地,以拓宽新老城区之间的视线通廊。
滨江四期工程:西河大桥以北滨江四期工程由于拆迁难等多种原因,导致规划道路红线外沿河绿地非常少,基本上像悬崖峭壁,而且道路红线宽度也由原来的36米改为24米,为了防止出现像南河大桥东侧银盛花园建筑对滨江大道压迫感很强的问题,在滨江四期工程上所强调的开敞空间是平行于滨江大道的开敞空间,以减少临江建筑的压迫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为此,临江规划为多层建筑且基本上是插入式,内部建高层建筑,既能增强景观的通透性,又能解决压迫感太强的问题,还能满足多层居民与高层居民对江景
的均好性要求。
红旗大道延伸:红旗大道延伸至章江收尾地段,是一处重要的城市开敞空间。将来打通后,这里将是一处景色非常壮观的地方,一条贯穿城区东西向80米宽的视线通廊,
真正能把青山和绿水引入城区,起到勾联山水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