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课文要选好角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
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色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以上三个角度,各有优缺。前两个角度,倾向于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的双向性。从第三个角度,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学生,对父爱的感受还不够深刻,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父爱的深沉。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从服装对比入手来解读课文,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长等加以确定。
创设情感课堂 塑造健全人格
王 焱
现代语文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传授、写作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影响。因为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因素、美学因素、情感因素,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从中挖掘出这些内涵,利用这些内涵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灵魂,塑造健全的人格,以情悟文、以情动人、以情促知,这样才能确保情感教学,学生才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极大兴趣,获得充足的文学素养,在举手投足间渗透着文化气息,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和涵养。
一、以情景净化人的心灵
当一个人陶醉在静谧、清新、犹如诗情画意般的自然风光中时,他的心会彻底宁静下来,不再烦躁与不安,会冷静地思考每一件事情,他的生活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不会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严格恪守高尚的道德准则,因为在优美风光的欣赏中,他的心灵已经得到了净化。这就是优美的情境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语篇,这些语篇为学生提高了一个净化心灵的情境,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能够达到灵魂的净化。
例如: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就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月光下的荷塘风光画。好似舞女的裙的荷叶,在不停地舒展和旋转,呈现出修长飘逸的风姿;婀娜多姿的荷花娇怯不语,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透发着灵气;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的荷香仿佛优美的歌声似的——这些都给人清新、优雅又宁静的自然美感,读过这篇优美的文字,品过这番幽静朦胧的风光,人们都会感觉到自身灵魂的净化,品着花香、看着美景,陶醉其中,这些都是对人的优秀思想品格的感染和熏陶。
二、以英雄事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革命者的英雄主义精神千古传诵,人们在这些革命人士的身上看到了无私精神的伟大,是这些革命英雄人物不懈奋斗、不断努力为我们争取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展现这些仁人志士的名篇名句能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起学生对革命英雄人士的尊崇和敬畏。在这些革命者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无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中课文中有一个不朽的篇章,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这篇作品表达了毛泽东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整首词寄托着诗人的革命情怀。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情感表达都渗透出一股对祖国的热爱,
学生透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景看到的是枫林如火的景色,感受到的却是诗人强烈的革命情怀。在这样豪放的诗句中,学生会受到作者思想的感染、情感的熏陶,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以先贤名言引导学生进取
先贤的经典语录至今被人引用,正是在这些哲理性的词句中,人们获得了启示,懂得了人生至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这些词句,让学生将它们默默背诵下来,以达到对这些经典篇章所蕴含道理的消化和理解。最后,学生在这些道理的指引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例如:苟子的名作《劝学》是一部深具教育意义的作品,其中的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是对正确人生方向的指引,是对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全新塑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积累土成一座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学生从中受到影响,不断塑造自身的高尚品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启迪学生凡事要从小做起,不可忽视细小的生活细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两句启示学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具备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这些经典语句包含了道德、毅力、志向等各个方面的引导,学生在这些名篇警句的引导下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审视,对世界形成正确的判断,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努力前进,对于塑造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优秀的人生品格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以优美诗句引导审美情趣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充满着丰富复杂的情感。自古以来,文人为了表达观点以及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创作了大量的不朽诗句,有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壮丽的景色描绘,也有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学习语文增添了无限的感染力,学生在这些情感的熏陶下,发现文学之美,也是对自身美学修养的提升,这些优美的诗句在塑造学生完美品格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著名词人,他的名作《虞美人》千古流传。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词,婉约清新,独具魅力,绮丽的景色描写和词人寓情于景的写作风格渗透着无穷的艺术之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都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凭吊,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作者借“春水”来喻愁,满怀愁绪就好似那无穷无尽、汹涌澎湃的春水连绵不绝。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感受到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情感表达是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从中领略到了美学价值,也提高了自身的美学涵养,在这种完美内涵的熏陶下,才能形成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展现自身崇高的一面,发挥自身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
秦观的《鹊桥仙》婉约清新地抒发了作者的爱情观,“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优美的文字,严谨的词句结构都会给人一种启示,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妙,不禁歌颂爱情的伟大,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学生在这样优美的词句中,体会着爱情的美丽,是对自身高尚性情的陶冶。
由此可见,学习名篇佳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美,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更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
总之,语文是一门高尚的文学艺术,其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高深思想,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科目,将这些课文传达出的精神和思想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灵魂的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文峰中学(224001)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习兴趣。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望而生畏,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调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牢固掌握的。
如我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这样进行教学: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 “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 “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说话训练。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其中省略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老师要在学习古诗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供了依据。
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完《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在训练说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巧用评价语 朗读更精彩
黄勤莲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第七小学(531400)
所谓的朗读评价语,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表现给予的即时评价。那么怎样的朗读评价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朗读得更精彩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评价语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几点探索。
1巧用评价,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切实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正视学生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因此我在朗读评价上经常运用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
1.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就达到了这个要求。
1.2这段话并不好读,可××同学竟能读出激昂、自豪的语气,不愧是我们班的朗读能
手!
1.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
1.4刚才我发现一个表演天才××,他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读得很真实。
1.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能给我们再读一遍吗?
1.6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那充满感情的朗读吧!
1.7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
1.8果然不出所料,比老师读得还好呢!
1.9你那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
1.10你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很响亮,如果能带着××的语气来读,肯定很精彩。试着再读一遍,好吗?
2巧用评价,指导入微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会使学生如浴春风,朗读会精彩不断。很多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指导力。如:“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慢一点就好了。”“听你读得这么轻快,小鹿变得更活泼了。”……这样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会大受启发,会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
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指导学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一句,一个学生读的时候,语速轻快,没读出父亲挖掘的艰辛。我对他说:“你的字音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流利,你知道到这位父亲挖了多长时间?”学生说:“36小时。”我启发说:“36小时不吃不喝,不停地挖。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请你一边想像一边再读读。”该学生再读句子时,语速放慢,语气加重,基本上读出感情了。
可没有读出“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父亲越来越疲惫的感受 。我这样评价学生:“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位父亲挖掘确实很累了。可那仅仅是父亲挖了“8小时”的累,“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呢?那可是不一样的累啊!”在我的启发下,这位学生恍然大悟,再读时情感到位了,读“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语调逐渐放慢,语气逐渐加重。我说:“看,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位父亲(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接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迹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 ”再让学生齐读整段时,他们就读得入情入境了。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评价语,学生自然就能把语言读到位,读出情感。
3巧用幽默,激发热情
德国的海因?罗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更能为人接受。”是呀,幽默是一种风格,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可以给人以启迪。风趣、幽默的评价是催化剂,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使让学生朗读更加精彩。
例如《翠鸟》最后一段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
面很深,逮它不容易呀!”课堂上,一位学生故意放低了声音来读,但仍不乏童声稚气。我笑了笑说:“你这么读,我觉得你不是老渔翁,而是个不到10岁的感冒了的小渔娃。” 同学们都笑了,该学生立刻会心地学起了老人的声音朗读起来,声音变粗了,速度也放慢了。逗得课堂中的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第二个,第三个,一个比一个“老”,一个比一个读得有意思。我见好就收,连忙笑着说:“别读了,别读了,再读你们就都变成八、九十岁的老爷爷了,早就该退休了。”学生们又一次大笑起来。在读声中,笑声中,学生们感到朗读是多么有意思!这样的幽默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趣,而且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4巧用情境,评而无痕
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经常从课文的情境出发,以情境进行朗读评价,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学生的朗读更精彩。
如我在执教《古诗两首》过程中,就学习了王自文老师的情境评价,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随着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我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他们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会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我把声音提高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带着深深的忧虑再读课文。紧接着,我又声音提高,激动地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倾诉着无尽的愤慨。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
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朗读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朗读表现,善用、巧用评价语言,艺术地、创造性地去评价学生的朗读活动,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朗读更精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