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治理的成效关乎社会发 展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尤其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广州市越秀区华乐街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案例 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城市社区治理进行研究。借鉴国内城市社区治理创新 的有利经验,提出找准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进而提升服 务能力、因地制宜探索社区自治的方式、提高政府以外其他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 积极性、完善培育社会组织机制等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华乐街道
链接共享等服务,利用街道、社区等活动平台,提升其在社区内的社会公信力, 发挥其专业服务性,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从2011年开始,家庭综 合服务中心已开展特殊儿童、低保家庭、特殊长者等个案93个,开展小组58个, 开展大中小型社区活动15()个,服务1.1万人次,义工服务6627 A次,中心总 计服务2.1万人次。
2. 创新采用PPP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构建以居家为重点、
社区为基础、机构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华乐街长者服务中心。完善 长者服务中心长者饭堂、康体护理、日间照顾等服务功能,以满足社会养老服务 公益事业需求,打造华乐街养老服务品牌。
3. 通过项目形式,主动吸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共同为社区治理出谋划
策。2014年,垃圾分类宣教项目吸引了“巴索风云”、“松松老爸”等网络知名环保 达人及其团队入驻,开展环保科普志愿宣传和项目实施,引导社区居民群众养成、 维持垃圾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华乐街道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对传统社区治理模式的依赖
首先,早期我国采取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在社区治理领域内,政府“包办一 切”的局面长期存在,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与此同行的是“单位化''社区管理模 式占据中心,在这种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中,社区居民作为“单位人”完全依附于 单位这一机构,生活空间被严重压缩,社会个体的依赖性人格特征明显。
其次,在过去的社会管理和治理中,“强政府、弱社会”局面长期存在,“重 政务、轻服务”的倾向严重,私人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出现与参与受到了 强烈的抵制。现实生活中政府经常“以政代社\"、“以政干社\"、“政社不分”,习愦 性以管理者的身份摊派政务给社会组织,加大了其工作难度,占据了多种有限资 源①。
(二) 社区的管理主体不明确
第一,居委会定位偏离。居民委员会在实际中富有严重的行政色彩,日常工 作时间被行政事务长期积压,有悖群众自治组织的本质属性,沦为行政机构的管 理工具,不利于社区自身能力的培育。
曹志刚.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中的治理资源探析IJ].中国行政管理,2019,(3):55-62.
第二,物业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物业公司的职责本是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以期获取其信任和支持,按照市场规律生存。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部分物业公司 违背市场原则,没有认识自身是一个独立法人企业的身份,甚至有能力凌驾于业 主之上,并且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第三,业主委员会定位不准。委员会成员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委会不得 进行经营性活动,直接对业主负责,是小区业主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形式。但是 仍然导致业委会由于缺乏资金和办公环境,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引 发的业委会与业主关系松散。
(三) 公共参与潜能尚未激发
第一,社会公众缺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热情。由于公众个体难以有充足的 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来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且认为社区内建设发展与否与 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不大,所以选择对城市社区治理既不关心,也不关注,保持 冷漠的态度。
第二,社区提供居民参与的渠道和机制不健全。原有的“单位参与''机制致使 居民被动性加入社区治理流程当中,而聆听社区居民的声音多在社区管理出现难 以解决的问题之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意见的方式不够完善。目前的社区建 设虽然初见成效,但是发展还很不平衡,在居民参与程序中多层级垂直型管理体 制依然占据重要位置。
(四) 社区治理智能化资源缺乏
己有的新兴科技产品如微信、微博、手机智能APP、FabLab、LivingLab等 工具和方法等未完全融入城市社区治理框架当中。这些新兴技术的出现给予社区 公共参与以新的方式方法,如何正确运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数据红利成为下 一个公共参与社区治理的难题。此外,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邻里之间的感情逐 渐淡漠,同住一个小区的居民经常互不认识也没有生活交集,很难找到一个共同 点为社区建设进行互助协作。
五、华乐街道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构建多元智慧型社区治理模式
社区治理是一个多方共同参与的活动,要平衡多种社会力量以达到社区主体 之间协作互通的长效过程。管理的主体不应只是政府,而应该降低行政的强制控
制力,使政府与其他社会力量相结合。既然有不只一方的主体参与,那么参与过 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摩擦,势必要求体制机制改革,明确主体关系,协调 各方面的利益。
第一,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打通居民建言献策的阻碍。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 时代,要更新对社区治理的认知,用信息网络把个性突出的多方力量集合在一个 互联平台上,加速电子政务的应用度,实现居民向上沟通的无障碍,突显社区居 民的自发性。
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专家数据库,运用微信、QQ、微博、政府门户 网站等互联网手段,对社区居民参与的具体问题提供支持与咨询服务,保障居民 提案意义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扫除居民参与的技术性障碍。充分发挥互联网 技术在促进基层民主自治、畅通诉求渠道、深化居民主人翁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 用。
(二) 培育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由于两方城市社区治理重视对社区自身力量、第三部门的培育引导,尤其尽 可能保证和发挥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的作用,从而保证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 目标。而国内的北京朝阳\"居民提案模式\"、青岛“市北互联模式''都体现了以共享 为特征,大力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注重公共参与。因此,我国在未来城市社 区治理中要有效动员居民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参与积极性,提升社区居民在社区公 共事务管理中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愿意参与到社区治 理活动或事务中来,同时也要发挥他们对社区公共决策的监督作用。
(三) 注重扩大居民公共参与
从理论上讲,社区建设是由三大行为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互动 的过程。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是社区建设的共同推动者。非营利组织是社 区服务和福利的提供者,其特征是承担了不应政府或不适合政府管理的其他社会 服务项目。这要求政府必须以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和公共 服务的目标、标准、原则去规范、监督其他主体的行为与运行状况,将社区管理 的职责和权利下放到社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其他社会组织进入社区的“峻 鱼效应问,提升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程度,同时鼓励大量专业的志愿者队伍进驻
①胡伟涨润峰.无缝隙治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种新模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抵2018,(6):72-78.
到社区内部中来,利用专业经验帮助社区建设,培育各参与主体进行精细化分工, 各司其职。
(四) 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科技创新可以给社区工作安装加速“引擎\",社区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也要更新。要时刻更新治理工具, 把微信、微博、APP等新兴传媒工具融入到社区研充中来,把智能化手段的应用 范围愈发深化,不仅作为一种向下的政策传达,更要成为基层意见和想法向上反 馈的智能机制。综上所述,顺应社会治理智慧化的趋势,积极应用大数据技术用 于实证数据的提取和全体居民个性数据的获得,有利于社区内部信息的精准分 析、有效降低信息盲点和治理盲点的出现,保证公共服务的精准提供以及居民意 见的精准反馈。
结束语
经过3()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以稳增长、调结构为主要特 征的经济新常态,而伴随经济新常态,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 集中显露,使得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成为现阶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通过 对广州市越秀区华乐街道的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的主要问 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最后通过对社区治理相关理 论方面的深入思考,提出找准政府角色和职能的定位、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进而 提升服务能力、因地制宜探索社区自治的方式、提高政府以外其他主体参与社区 治理的积极性、完善培育社会组织机制等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姜胜辉.标准化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
报,2019,21(5):88-95.
[2] 王振坡,张安琪,王丽艳.新时代我国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城
市发展研究,2020,27(1):89-94,101.
[3] 黄晓晔,陶冬燕.”党建+”: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J].甘肃理论学
刊,2020,(3):47-51.
[4] 李涛,王海斌,宋玉营.党建引领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 ——W社区”小社区+大党委”治理模式的启示[J1.广西社会科
学,2020,(4):59-65.
[5] 边防,吕斌.转型期中国城市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研究[J].城市规
划,2019,43(11):81-89.
[6] 邓泉国.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X)4. [7] 顾朝曦、王蒙薇.社区治理现代化探索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8]
华 乐 街 道
•搜 狗 百 科
https://baike.sogou.com/vl0820570.htm?fromTitle=%E5%8D%8E%E4%B9%90 %E8%A1 %97%E9%81 %93
[9]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华乐街道办事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http://www.yuexiu.gov.cn/gzyxhlj/gkmlpt/index
[10] 曹志刚.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中的治理资源探析[J].中国行政
管理,2019, (3):55-62.
[11] 王浩.大连市西岗区“365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
学,2016.
[12] 朱菲菲,包先康.社区再造:“铜陵模式”的创新与反思[J].安徽工程大学
学报,2016,31(03):86-90.
[13] 胡伟涨润峰.无缝隙治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J].中共天
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6):72-78.
一、绪论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1 2. 研究意义 ................................................................ I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1.国外研究综述 ............................................................ 2 2 * 1*^1
3
3. 研究评述 ............................................................... 4
二、 相关概述 ...................................................................... 4
(一)社
4
区
理
理
论
对
城
市
社
区
治
治理
工
作
的
启
理示
(二)治
4
1. 多元主体参与 ........................................................... 4 2. 相互协调合作 ........................................................... 5 3. 制度规范 ............................................................... 5
三、 华乐街道的社区治理现状 ........................................................ 5
(―)居民大小事\"一网打尽\" ................................................... 5 (二)开
6
展进育
和
幸居引
导
福民社
社自会
组
区治织
创工参
与
建作社
区
活开共
动展建
(三)推
7
(四)培
7
四、 华乐街道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8
(一)对
8
传区共区
统的参治
社
管与理
区治理潜智
能
理主能
化
模体尚
式
不未资
的依明激缺
赖确发乏
(二)社
8
(三)公
9
(四)社
9
源
五、 华乐街道社区治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 9
(一)构
9
建育重升
多元多扩
智元大
慧主居治
理
型社体民的
智
区共公
治同共能
理模参参
式与与平
(二)培
10
(三)注
10
(四)提
II
社区化水
结束语 ............................................................................ 11 参考文献 .......................................................................... 12
一、绪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和城市的 民主化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发展农村和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基层民主 的建设,只有基层民主的高度发展和公民的广泛参与才能使我国民主社会的建设 和发展迈进新的阶段。以农村村民广泛参与的治理是我国农村民主发展的主要途 径,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而以社区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社会 建设也在逐步被重视起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小政府、 大社会\"的格局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单 位和家庭的许多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渐转移到了社区,各项基层工作和服务需求也 转移到了社区,所以说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依托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 成部分。社区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关于社区的建设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远远是不 够的,只有在社区组织构成方面和在社区的内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才能促诳社区 的建设和发展,社区居民参与就是对社区建设最有利的保障。如何在国家和政府 的支持下,有效地发挥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好的创新的社区治理的举措被复制或被推广到各地,为各
地的社区治理带来一些新的改变,但由于政府主导型的管理模式仍未彻底转变, 而且基层有着各自的实际情况,这些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举措在执行 或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论文将选取广州市越秀区华乐街道作为研究 对象,分析其在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社区治理中阶段性的成果以及工作实施中遭 遇的问题,为城市中心城区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
(2) 现实意义。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基层社区也逐渐从政府主导的管
理向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共同治理转变。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推广应用、政府引 导居民自治、社区辖内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等已经成为了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 社区治理开展工作的方向,这些工作的推进使得社区得到了更好的和谐的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社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以广州 市越秀区华乐街道的具体实践为案例,从社会治理创新视角总结经验,分析和提 出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为广州市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有益的帮助,也将为其 他地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社区研究的早期成果多出现在国外理论文献当中,早在19世纪80年代末西 方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对社区及社区治理的不同见解,也形成 了各种理论学派。西方学者的社区理论同样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社区 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 提出,按照滕尼斯的观点:“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 的社会共同体物。
罗伯特•帕克在《人文生态学》一文中提出城市是一种生态系统,社区是由 明确限定的一定地域的人口组织起来的群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的密切交往 会逐渐建立起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林诺斯基和布朗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学派。他们认为 社区是由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既要考虑整体的主导地位,又要关 注部分对整体的制约作用。
至1957年,美国学者科尔曼发表了《社区冲突》一书,开始在地方社区范 围内研究社会冲突,创立了社区冲突理论。科尔曼教授认为社区冲突是社会冲突 的表现形式,经济利益的博弈、政治意识的分歧和价值观的不同是社区矛盾的主 要来源,这些形形色色的冲突会相互强化,并且难以避免①。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全球一体化和公众利益诉求的日益强烈,公众参与社区治 理激发出人们日益浓厚的研究兴趣,其研究也日益深入。美国教授约翰•克莱顿•托 马斯在《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论述了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展公民参与的策 略途径,说明政府应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还要维持公共 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英国的托尼•伯瓦尔德教授指出,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再是一 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一个妥协社会主体妥协的结果;社区公共服务的供应也 不再是一个单独提供的过程,而是一个各方共同提供的结果;美国学者罗斯特认 为要在社区治理中发展居民的合作精神,并把这种合作精神付诸于实践,强调了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理查德.博克斯(chard C.Box)等学者认为社区治理包含着 社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公民、政府和公共服务从业者的全部活动。在现阶段 的社区治理中主要有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三大主体。根据社区建设主 体之间的参与程度、表现形式和结果表现,可以分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 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积极参与型类型,以新加坡为代
姜胜辉.标准化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9,21(5):88-95.
表的被动参与类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类型。
2. 国内研究综述
在我国,对于“社区”最早的定义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community”最早 被译为“地方社会王振坡,张安琪,王丽艳(2020)认为“社区”在我国是一个舶 来词,是具有一定时间延续性和地域性的规模较小的居住单位,而社区治理是在 法制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治理力量,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公共活动①。
孙婕则认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对社区治 理的最优类型进行了探讨。学者肖富群更是从社会行为的交换理论和理性选择理 论角度阐明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向和动力在于参与行为的价值预期或价值 的本身。从公众参与和社区类别的关系角度,张红霞教授运用差异性比较不同社 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容,指出居民的社区参与因其环境而不同,要区别对待; 曾霞通过对公民参与方式、主体等问题的研究,提出要改善公众参与的环境因素 以推进社区治理。
从社区服务中政府角色与定位角度,学者于燕燕认为,政府应在社区服务中 发挥如下作用:制定社区服务政策,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科学制定社区服务发展 规划和目标;推动社区层面公众参与;与社区、企业建立社区服务伙伴关系;充 当社区服务的责任主体。学者邓锁认为政府在社区治理上要发挥了指导和调控作 用,通过指导和调控来组织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长效和合力。
黄晓晔,陶冬燕(2020)从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模式入手提出了三种模式: 一是自主参与模式;二是维权参与模式,即具有一定威望、资源动员能力和组织 动员能力的民间人土动员本社区居民以对抗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各种活动和事务 的社区参与模式;三是政府动员参与模式,即主要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引 领下进行参与%
李涛,王海斌,宋玉营(2020)提出人是生活在秩序中的,市场秩序的扩张 使城市小区成为人们活动的热点地带,要进行积极地互动式参与,植入发展社会 组织,充分利用社区专业人才这一专业秩序,而政府要做好辅助性工作③。
边防,吕斌(2020)提出在当代全球技术变革驱动下,我国正在从“总体一 支配型”社会逐步过渡到“制度一技术型”社会,一种新型的“系统一协同型”治理 模式己经出现④。
王振坡,张安琪,王丽艳.新时代我国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89-94.101. %黄晓晔,陶冬燕.\"党建+”: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J].甘肃理论学刊,2020,(3):47-51.
另李涛,王海斌,宋玉营.党建引领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研究一一W社区”小社区+大党委\"治理模式的
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20,(4) :59-65.
®边防,吕斌.转型期中国城市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模式研究[J].城市规划,2019,43( 11 ):81-89.
3. 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国外对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研究涵盖了政府在多元治理中的地位 及具体领域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参考意义。但是,其是建立在特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传统之上,和中国目前的国情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同,虽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也不可全盘为我所用,不能全面拿来和生搬硬套。国内目前 社区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文献研究,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但大多是集中在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政府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同时, 其研究一般从社会学的学科进行展开,其他学科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的存在一定的 不足。基于目前国内外文献较少同时结合国内外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类型进行深入 研究的实际,而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愈加重要,本文针 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二、相关概述
(-)社区治理
本文中的“社区”,指己经经过体制改革,规模和管理权利都有所增大的城市 基层区域。“社区治理\"是指居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理解社区治理概念,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治理的主体是居民;(2)治理的客体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区公共事务;
(3)治理的方式主要是居民通过选举治理组织居委会并通过居委会来实现自我
管理;(4)治理的核心是居民和居委会的治理权;(5)治理的体制条件包括党 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依法治理。由此可见,社区治理实际上是设计体制改革以 及各方权利关系调整的系统过程。
实际运行中,社区治理存在“观念形态''和“实在形态''的差距,也就是说,理 论上和法律上所界定的与实践中所体现的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恰当地放映了社区 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治理理论对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的启示
1. 多元主体参与
治理理论的兴起,绝非人为地制造出一套新口号,则是各国政府对经济、政 治以及意识形态变化所作出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回应。在此背景下,以奥斯特罗姆 为代表的制度分析学派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具体地说,单中心意味着政府作 为唯一的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排他性管理,多中心则意味着在社会公共事务 的管理过程中,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而是存在着包括中央政府单位、地方政 府单位、政府派生实体、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在内的许多决策中
心,它们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以多种形式共同行使主体性权力。这种主体多元、 方式多样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就是多中心体制。
2. 相互协调合作
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协调、合作和互动,以治理理论为根基,能够对涉及城市 社区治理的关联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梳理,旦为城市社区治理手段的多样化、结构 的网络化和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了扎实有效的理论基础。
3. 制度规范
治理理论强调政治国家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和私 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它有四个特征:治理它不是一整套规则,也 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 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主张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公共事务治理,各主体在自由交往、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进行 交流与合作,这是治理理论区别于其他管理理论的本质区别。
三、华乐街道的社区治理现状
华乐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中部,地处环市东路中央商业区,是越秀区总部 经济所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全街户籍总人口 53763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 人9677人,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①。越秀区是广州社会治理创新的度好试验田, 社区发展最为成熟和全面,公共服务较为完善,特别是在社区治理方面更有特殊 的经验,华乐街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具有一定可研究性。
(一)居民大小事“一网打尽”
2014年,街道建立一个网格化指挥中心,按照每200户为一个社区网格的
标准,将全街10个社区划分为80个小网格,每3个社区(约26个小网格)组 成一个大片区,并实行A、B角管理模式,初步建成涉及党建、政务服务等31 大项576小项数据的网格化管理核心信息体系,将网格化党建、社会服务、城市 管理、平安创建、社区居民自治五大类共190项(见表1所示),社区服务管理 事项全部入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倒逼社会管理流程再造,初步构建起智慧党建、 电子政府、居民自治、机团共建和家庭服务“五位一体”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以“社区居民大小事一网打尽的网格化管理模式②。
表1华乐街网格化入格事项表
①华乐街道-搜狗百科
https://baike.sogou.eom/v 10820570.htm?fromTitle=%E5%8D%8E%E4%B9%90%E8%AI%97%E9%8l%93
2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华乐街道办事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http://www.yuexiu.gov.cn/gzyxhlj/gkmlpt/index
党建 事项 (共 190 项) 社会服务 平安创建 城市管理 居民自治 申请党内互助金、失业党员服务队管理共2项 残联、人社、民政、计生等43项 综治、出租屋管理、禁毒等12项 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垃圾分类等118项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15项 街道为社区共配备30台平板电脑和60部智能手机,按照“五步闭合”的城市 管理和社会管理事件工作机制(见图1所示)和“信息采集、规范办理、主动告 知、评价记录''的政务服务机制,建立工作流程,组织和推进日常网格化管理工 作
。
华 乐街网格化(应急)管理指挥中心运用网格化大数据,对网格上报的网格
事件进行分类,初步研判后派遣至相关科室,并对网格处理事件进行跟踪和督办, 每月对各社区网格事件、民情日志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服务管理工作。
图1华乐街道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事件工作机制图
(二)开展幸福社区创建活动
2016年,华乐街坚持以社区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参与和分类创建
为路径,以社区居民认同满意为标准,结合各社区的特色,逐步推进工作。
1.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抓手,提升社区志愿服务
水平。截至2019年10月底,在华乐街经常参与活动的各类志愿者513名、注册 志愿服务团队12个。其中机关党员志愿者35名,社区党员群众志愿者305名,
“白领精英\"志愿者12名,外籍志愿者3名,公开招募的社会志愿者258名。
2. 通过深入社区调研、召开居民座谈会的形式,把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社区管理和服务需求形成了社区服务项R ,以资金或者服务的形式进行 项目对接,推进多元参与幸福社区公共服务项目。
3. 在社区内设立大型电子屏幕,每天发布天气预报、当天菜篮子价格等,还
根据各时期的居民需要,公布各类公共服务信息以及社区安全等宣传,如申请公 租房条件和要求、垃圾分类的动员宣传、社区公共事务情况、科普知识等,让居 民多方面了解各类公共服务和日常知识的信息。选址在各社区相对合适的区域建 设体育健身路径,以供居民休闲、运动。
(三) 推进居民自治工作开展
华乐街坚持以发动居民自我服务和自我治理为导向,以发挥社区资源为手 段,结合当前社区治理的优秀经验,稳步推进居民自治工作。
1. 完善各社区居民议事自治会议事章程,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社区重要公共事务以及居民的一般事务,各社区居委会召集居民代表或协助引导 利益相关居民自行召开议事自治会,对事务进行商议自决。另外,积极推进成立 业主委员会或简易物业管理自治小组,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参与 度,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2. 培育社区群众性组织,强化自我服务管理。华乐街针对居民结构的特点,
在不同的社区鼓励培育具有特色的群众性组织,发挥他们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如 华侨新村社区拥有华侨文化和归侨特色,便培育出文化保护小分队、“老大妈\" 巡逻队和华侨联谊会,发动其开展社区巡逻、文化保护等服务活动。淘金、麓苑 社区居住的外国人较为集中,便培育出外国人志愿者小分队,发动其参与社区垃 圾分类宣讲、社区外国人管理宣传等活动。
(四) 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建
华乐街在社区管理逐步走向社区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意识到政府单独 资源和力量的不足,特别是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一些个性化的民生服务项 目等方面。
1.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社工机构。华乐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
中心先后引入2家专业社工机构。华乐街道办事处为其提供办公场地支持、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