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青年路小学教师读书征文——《要相信孩子》读后感三
苏霍姆林斯基这本《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是很多教育大师都共同推荐的好书。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所处于的年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它个中的真理正是这本书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
这本书从对孩子个体的研究到对集体教育的研究都有了独特的体会。通过举例很多实例来印证自己的理论说法,让人一目了然。其中的一个章节《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我有深刻的体会。作为小朋友,很难会做错事情,但是老师通常都是带有“有色眼镜”来判别这个学生。例如这个学生平时经常做错事情的,但是当班上出现什么不好的事情,一般的老师总会第一时间嫌疑这个平时做错事情的学生。有时候老师真的是“冤枉了”这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上海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不恰当的,没有分寸的关心,如果伤害了儿童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那么也会像直接的侮辱一样刺伤儿童的心灵。”
看了苏大师的一席话,我深刻地体会到平时老师对学生的“冤枉”影响有多么的深远。老师也不应该把学生定格在某个位置上。多与学生沟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才敢于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如果老师一味地追问,这只会吓着孩子不敢说真话。我们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意识到小孩子心灵是敏感的,就想花朵一样捧着、爱着。
“教师,甚至学校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的方针是错误的。教师往往只致力于纠正缺点,最多是预防缺点。经验,更多的是痛苦的经验使我相信,通过这种途径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 “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
为,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里,作者谈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女教师在教育一年级的孩子们要保持清洁时,发现一位小男孩的耳朵很脏。她就指着小男孩说:“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么脏!他没有洗耳朵就来上学,这样是不行的。”结果,第二天,小男孩虽然把耳朵洗得干干净净地来学校,但他从此却变得非常紧张和胆怯,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他总觉得大家都在看他的耳朵。教师越责备他,他的情况就越糟糕。这位女教师根本不知道她已经伤害到了一个孩子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她的直接刺伤了儿童的心灵。后来男孩转到别的班里,表现却一天比一天好,过去被那位女教师认为没有数学才能的他,恰巧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事实上,女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们保持清洁——叫大家看一看某个干净整洁的孩子,然后号召大家向好的榜样学习,有意识地看格里沙一眼,用目光向格里沙示意。用通俗地话来解释苏的用意,就是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事实确实也会如此。比如,在上课时,我班有的学生认真听讲,有的学生又比较好动。这时,我会说,某某同学上课真认真,这么一说,话音刚落,那几个不认真的同学立刻就开始认真起来了。所以,以表扬代替批评,以榜样为示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有的习惯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欢在课堂上说话;有的怕困难不愿自己独立解答习题而愿去抄别人的,等等。他们似乎是从干坏事中寻找乐趣。也许是我们之间的沟通太少了,也许他们正渴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也许他们正想打开自己的心扉。孩子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是向往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渴望能被大家认可,都渴望着其他人
赞赏的目光。在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时候,不应伤害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个孩子的一次的错误而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结果这个孩子就真的一步步向更坏发展。一生中从未犯过错误的人是很难找到的,何况一个孩子呢?
我们老师就要有博大的胸襟和一颗慈爱宽容的心,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优劣、长短,相信他们一定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