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

来源:九壹网


知识讲解 成果检测 在线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

编 稿:王胜华 审 稿:徐冬杰 责 编:陈为华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发达,人民安居乐业,非常幸福。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体会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知识汇总

1、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还包含着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2、关于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

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作者,是同学们熟悉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

3、作家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4年所写的杂文二十八篇。包括《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儒术》,《忆韦素园君》,《答曹聚仁先生信》,《不知肉味和

不知水味》,《“以眼还眼”》,《运命》,《拿破仑与隋那》,《关于新文字》,《阿金》等。

“且介亭”的“且介”这一名字是取“租界”两字各一半,意味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到处是外国的租界地。《且介亭杂文》1937年上海三闲书屋初版。《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卷。

4、读准字的音

玄虚 渺茫 诓骗 诬蔑 脂粉 倘若 5、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仆┍________( ) ┕________( ) 舍┍________( ) ┕________( ) 6、区分形似字

┍梁________( ) 慨叹

抹杀

省┍________( ┕________( 为┍________( ┕________( ┍慨________()

) )

┕粱________( ) ┕概________( )

┍诓________( ) ┍抹________( )

┕框________( ) ┕沫________( )

7、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词语

【自夸】自己夸耀自己。

【自欺】自己欺骗自己。

【自信】自己相信自己。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根据。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对立的论点、论据。

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对方论据: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作者的论据:列举古今“中国的脊梁”

2、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论据和对方论点。

第二部分(3—8)批驳:第一层(3—5)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二层(6—8)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具体分析

1、本篇驳论的“突破口”是什么?它又是怎样批驳的?

驳论性的文章,是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论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本文开头部分树好了靶子,而且是先摆谬论论据,后摆谬论观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在反驳谬论时使敌论的薄弱之(批驳的突破口)更明显。

接着作者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思路归谬,剖析了对方论据的虚伪性和片面性,有力地反驳了论证。作者的批驳层层展开。再以强有力的事实论据: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我们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他们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相反失掉自信力的恰恰是那些卖国求荣、善于伪装的民族败类。

2、作者针对有人感慨什么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的“脊梁”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3、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

“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的“脊梁”。

“一部分人”指那些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人。”

4、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谈的“他信力”和“自欺力”分别针对什么而言。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话中的“他信力”是针对丧失自信心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外界的力量。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句中的“自欺力”是针对连外界的力量都指不上了,就只好“自欺欺人”了。

5、“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一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

“公开的文字”指国民党官方或半官方报纸及书刊上的言论。

“两年以前”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了东三省,“一二?八”事变日军打进了上海。

“有人慨叹”的“有人”,指国民党御用文人,如《大公报》的编辑,也包括一些认识不清的人。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8、第4段有一些加着重号文字(“一到求神拜佛……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这些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问题探究

1、标点符号的妙用

(1)冒号的运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句尾的冒号用在总提语之后,意在让读者注意下文将分项加以说明。

(2)分号的运用:

冒号的后面是一连串的句子。中间作者使用了两个分号,“两年以前……,是事实;不久……也是事实;现在……——却也是事实。”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两部层次就一目了然了。不但层次分明,语调也递次加强,感情色彩愈加浓烈。

(3)破折号的运用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

前面所举的“两件事实”后面用的都是逗号,只在第三件“事实后面用了破折号,意在表示比逗号更长的停顿。以此表示出作者的强烈的义愤和讽剌蕴味。这里的破折号用得十分恰当,它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作特点分析

(1)针对敌论,先驳论证,后驳论点,层层反驳。

例:本文成功地运用了驳论证和驳论点两种反驳方法。

在摆出敌的论据和论点之间,作者分两步进行反驳,先反驳了对方的错误论证过程,指出中国人现在失掉的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反驳敌论的论据和论点,把敌论驳得体无完肤,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犀利、生动、洗练而周密。

例:“他信力”和“自欺力”;第一段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词和使用,从修辞上说,这是仿词。你说“自信力”,我来个“他信力”,既十分巧妙地指出对方论证的不严密,又揭示了某些人愚昧麻木的实质,再加上一个“自欺力”来批判,可谓入木三分,语言生动、洗练。“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由来已久;“只”字表示惟洋是从,不相信自己;“一味”则是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课件信息

课件编号:211904 加入收藏夹

相关课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课一测

初中试题-〉语文-〉初三-〉阶段测试四

对资源评分

5 4 3 2 1

对资源评论(总数:21)

世界灵异事件之一,漫步的孩子。晚上12点13分,楼……

凉觞之泪

世界灵异事件之一,漫步的孩子。晚上12点13分,楼房……

琢玉成器

回复#15楼 你脑残,脑子被驴啃了

断了的弦1996

回复#17楼 恩、、、DDDDDDDDDDDD……

蹲厕哼小日本国歌

此文和愤青的文笔是一模一样啊!看着就有一亲切感

中国愤青

Copyright(C) 2000-2003 北京四中网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