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辛亥革命论文索引(1952—1999年)

来源:九壹网


当前位置 :http://www.historychina.net/zlzx/2010-12-30/32464.shtml 辛亥革命论文索引(1952—1999年)

李琪,“从俄文档案看辛亥革命时期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兼与俄罗斯学者E·别洛夫先生商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03期,1999年。

里蓉、权芳敏,“辛亥革命期间满铁的侵华阴谋”,《历史档案》,02期,1999年。

詹延钦,“清末巡警与辛亥革命”,《史学月刊》,04期,1999年。

蒋美华,“辛亥革命时期女性家庭角色的变迁”,《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03期,1999年。

张笃勤,“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两度组建中华革命党考论”,《求索》,02期,1999年。

陈虹娓,“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袁世凯关系探幽”,《北方论丛》,04期,1999年。

居伟忠,“辛亥革命后社会心态冲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9年。

黄少群,“风雨澳门回归路四──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中”,《党史文汇》,06期,1999年。

居阅时,“弃旧迎新——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心态与经济发展”,《中国国情国力》,06期,1999年。

晏英,“近二十年湖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湖北社会科学》,02期,1999年。

唐上意,“辛亥革命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论战”,《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9年。

霍小平,“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教育”,《昌吉师专学报》,01期,1999年。

李跃乾,“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淮阴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9年。

赵刚印,“辛亥革命时期的移风易俗变革与人的现代化”,《贵州社会科学》,02期,1999年。

刘纳,“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取向”,《荆州师专学报》,01期,1999年。

宿丰林、包汉,“辛亥革命后盛宣怀的政治倾向──兼谈盛宣怀与孙中山、袁世凯的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03期,1999年。

欧阳登科,“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政治文化的两次尝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研究”,《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2期,1999年。

郭树权,“柳亚子与辛亥革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9年。

苏贵庆,“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与辛亥革命”,《滨州教育学院学报》,04期,1999年。

“反袁之勇士 报界之奇才——记辛亥革命时期的烈士黄远生”,《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9年。

曾光光,“再论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未提反帝口号”,《贵州文史丛刊》,02期,1999年。

李长海,“论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关系”,《蒲峪学刊》,01期,1999年。

陈隽、佟立容,“陈干与辛亥革命史料一组”,《民国档案》,04期,1999年。

陆继文,“爱国剧作家、辛亥革命烈士周祥骏”,《新文化史料》,01期,1999年。

章开沅,“5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05期,1999年。

赵新平,“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之比较分析”,《忻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03期,1999年。

陈可畏,“论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江汉论坛》,07期,1999年。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宣传家——于右任”,《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曹贵民,“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刊授党校》,09期,1998年。

蒋美华,“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妇女群的解放心态”,《江海学刊》,06期,1998年。

薛柏成,“论墨学在近代的复兴及其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作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何大进,“辛亥革命时期的美国传教士与美国对华政策”,《历史档案》,04期,1998年。

姚玉民,“李廷江著《日本财界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02期,1998年。

居伟忠,“辛亥革命影响下民国初期的社会进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03期,1998年。

李庚靖,“辛亥革命前后的龙济光”,《广西社会科学》,05期,1998年。

吴蓓,“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吉林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8年。

尹全海,“列强与辛亥革命三论”,《河南社会科学》,04期,1998年。

尹美英,“辛亥革命时期的兴女学运动”,《济宁师专学报》,05期,1998年。

经盛鸿,“辛亥革命后的女子参政运动”,《文史杂志》,02期,1998年。

严昌洪,“20世纪辛亥革命研究鸟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期,1998年。

王小孚,“辛亥革命铁血旗”,《南京史志》,03期,1998年。

饶怀民,“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都督风波——李燮和与陈其美争都督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4期,1998年。

干春松,“传统与反传统──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文化建构”,《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任贵祥,“辛亥革命时期的华侨报刊续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1期,1998年。

骆宝善,“辛亥革命初期的新闻传媒与孙中山”,《广东社会科学》,01期,1998年。

李学智,“辛亥革命中的伍廷芳”,《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赵立彬,“严复的三民思想与辛亥革命观”,《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03期,1998年。

彭立生,“辛亥革命元老彭程万生前轶事”,《贵州文史丛刊》,01期,1998年。

李兰萍,“晚清女生留日与辛亥革命”,《学术研究》,06期,1998年。

何大进,“辛亥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对袁世凯的选择”,《江西社会科学》,08期,1998年。

黄敏,“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民族思想述略”,《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8年。

李兰萍,“近代女子教育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广东社会科学》,03期,1998年。

徐柳凡,“试论辛亥革命后私人实业投资热潮的兴起”,《安徽史学》,03期,1998年。

何绍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这一说法不容怀疑”,《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8年。

“章开沅: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拓荒者”,《江汉论坛》,06期,1998年。

李培健,“辛亥革命时期的戏剧”,《民国春秋》,04期,1998年。

杨小毅,“日知会书报阅览室与辛亥革命”,《图书情报论坛》,02期,1998年。

李景恩,“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西会党”,《江西师范大学学报》,04期,1998年。

陶水木,“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军政府”,《浙江社会科学》,01期,1998年。

宋洪宪,“维新改良思潮在贵州的传播及其对贵州辛亥革命的影响”,《贵州文史丛刊》,06期,1998年。

魏立安,“会党与辛亥革命”,《历史教学》,05期,1998年。

李本义,“辛亥革命与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期,1998年。

席萍安,“辛亥革命期间的四川新军”,《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何修文,“辛亥革命时期的五邑海外华侨与香港”,《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06期,1998年。

苏德善,“伊犁辛亥革命中的锡伯族”,《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8年。

范启龙,“清末海军与辛亥革命——兼论萨镇冰对革命的态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7年。

杨天石,“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轮船招商局借款——兼论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04期,1997年。

吕秀莲、王秀杰,“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看辛亥革命胜而复败的历史必然性”,《佳木斯师专学报》,02期,1997年。

尹美英,“辛亥革命前后‘家庭革命’论的提出”,《济宁师专学报》,01期,1997年。

杨新明、谭少兵,“试论辛亥革命时期谭延闿与革命派的关系”,《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97年。

李霞,“辛亥革命中两湖志士的合作关系”,《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7年。

陶用舒,“实业建国 教育兴国 政党治国——论辛亥革命后的黄兴”,《长沙大学学报》,03期,1997年。

王昭全,“英雄与坐骥共长眠——记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南京史志》,S1期,1997年。

安静波,“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与探索》,01期,1997年。

骆顺森,“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探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02期,1997年。

李益杰,“潮汕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3期,1997年。

范启龙,“辛亥革命在福州”,《福建论坛文史哲版》,06期,1997年。

陈国庆,“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活动述评”,《华夏文化》,04期,1997年。

刘武坤,“王曲策忍与辛亥革命后的亚东关”,《民国档案》,01期,1997年。

沈潜,“辛亥革命前后的黄宗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7年。

曾成贵,“此复神州第一功——略说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政策》,08期,1997年。

沈雨梧,“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报刊”,《历史教学》,12期,1997年。

冒荣,“发展与落差──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教育”,《江苏社会科学》,01期,1997年。

赤真,“辛亥革命后政权更迭的启示”,《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01期,1997年。

尹美英,“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的考察”,《德州师专学报》,03期,1997年。

席萍安,“试析辛亥革命中的四川新军”,《文史杂志》,06期,1997年。

潘银良,“空军与辛亥革命”,《军事历史研究》,01期,1997年。

牛海桢,“辛亥革命与甘肃社会”,《天水师专学报》,01期,1997年。

马晶,“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报刊及其反帝爱国思想的宣传”,《德州师专学报》,03期,1997年。

任贵祥,“辛亥革命时期的华侨报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04期,1997年。

曹顺霞,“试论黄兴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江大学学报》,01期,1997年。

郑延泽、刘新华,“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及世界意义”,《河南电大》,01期,1997年。

林吉玲,“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子参政风潮”,《民国春秋》,04期,1997年。

唐向荣,“李大钊辛亥革命业绩的新发现”,《党史博采》,02期,1997年。

徐文泽,“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学院部分师生座谈会纪要”,《文艺理论与批评》,02期,1997年。

杨作山,“辛亥革命前西藏对外贸易述略”,《固原师专学报》,05期,1997年。

俞布,俞菲,“辛亥革命元老俞应麓将军行述”,《贵州文史丛刊》,01期,1997年。

汪毓和,“辛亥革命前后的军歌”,《音乐研究》,01期,1997年。

毕跃明,“辛亥革命在南阳”,《南都学坛》,04期,1997年。

程昭星,“辛亥革命前贵州社会的变化及少数民族的觉醒”,《贵州社会科学》,05期,1997年。

周棉,“试论辛亥革命前中国历代政府对出版事业的管理和控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01期,1997年。

杨花伟,“试评辛亥革命期间美国威尔逊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期,1997年。

李灿珍,“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斗争与中国近代化事业”,《求索》,05期,1997年。

洪钢,“辛亥革命时期的安徽淮上军”,《江淮文史》,03期,1997年。

尹美英,“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妇女斗争”,《渭南师专学报》,04期,1997年。

刘泽生,“辛亥革命运动与香港——20世纪初纪事”,《党史纵横》,03期,1997年。

郭天佑,“辛亥革命先驱徐镜心”,《春秋》,05期,1997年。

胡再德,“‘宋教仁案’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7年。

吴传清,“论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经济发展思想”,《益阳师专学报》,03期,1997年。

周建超,“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社会科学研究》,05期,1997年。

李忠富,“辛亥革命的新探索”,《船山学刊》,02期,1997年。

苏全有,“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学术论坛》,02期,1997年。

郭梅枝,“辛亥革命中阳夏战役失败原因新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7年。

陈胜,“读金冲及教授著《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一书的几点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1997年。

张之锋,“民主心理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反思”,《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7年。

王显成,“陶成章的民族主义与江浙辛亥革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01期,1997年。

黄虚锋,“近代香港与辛亥革命”,《舟山师专学报》,02期,1997年。

杨呈胜,“辛亥革命时期于右任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扬州职业大学学报》,02期,1997年。

哈萨,“清末内蒙古社会与辛亥革命”,《内蒙古电大学刊》,04期,1997年。

王永玺,“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前后的工人运动──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中国工运》,11期,1996年。

龚书铎,吴效马,“革命是褒词还是贬词?——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谈起”,《求是》,06期,1996年。

刘明华,“辛亥革命─—一次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学术交流》,03期,1996年。

刘望龄,“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导——辛亥革命的世界性涵义”,《广东社会科学》,06期,1996年。

刘慧宇,“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学海》,03期,1996年。

汪悦,“试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津党校学刊》,01期,1996年。

陈阜东,“辛亥革命轶闻”,《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蒋元重,“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03期,1996年。

王永远,“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想思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辛亥革命85周年”,《理论

月刊》,12期,1996年。

梁上贤,“关于辛亥革命史实的拾遗”,《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黎仁凯,“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与知识分子”,《河北学刊》,03期,1996年。

高文浩,“‘反满’情结的局限与辛亥革命的成败”,《贵州文史丛刊》,04期,1996年。

任贵祥,“辛亥革命时期华侨的反帝爱国斗争”,《长白学刊》,06期,1996年。

胡香生,“报人 报业与辛亥革命”,《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大章、伟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状况的观照与剖析──评《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清史研究》,02期,1996年。

刘宗让,“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章太炎几个问题之管见”,《安康师专学报》,01期,1996年。

柳燕、殷正坤,“辛亥革命统一战线刍议”,《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赵书刚,“近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进展”,《党校科研信息》,01期,1996年。

章开沅,“我与辛亥革命史研究”,《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张涛,“辛亥革命──传统政治现代化的方式”,《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1996年。

曲晓璠,“东北会党与辛亥革命”,《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1期,1996年。

皮明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研究甘苦谈”,《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胡松,“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吗?”,《真理的追求》,05期,1996年。

“辛亥革命是犯‘激进主义’错误吗”,《高校理论战线》,06期,1996年。

谭定远,“贺觉非先生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经过”,《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徐梁伯,“辛亥革命‘失败说’献疑——兼论史学与政治主导意识同构现象”,《社会科学战线》,02期,1996年。

孔昭琪,“鲁迅笔下的‘辫子’──为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暨辛亥革命85周年而作”,《鲁迅研究月刊》,06期,1996年。

刘蜀永,“香港与辛亥革命运动”,《统一论坛》,05期,1996年。

周云蒸,“回忆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的几次大型活动”,《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谭天星,“华侨对辛亥革命贡献的再认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沙培德,“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学术研究》,06期,1996年。

耿云志,“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广东社会科学》,05期,1996年。

熊辉,“随父辈参加全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活动纪实”,《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邓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李益然,“论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郑一帆,“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纪念邮票欣赏”,《团结》,05期,1996年。

朱英,“湖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机构及主要科研成果简介”,《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孙占元,“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高校社科信息》,02期,1996年。

邓汉祥,“辛亥革命时期的亲历见闻”,《贵州文史天地》,03期,1996年。

王贵忠,“试论辛亥革命时期国内两个反清共和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演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喻枝英,“湖北辛亥革命文献资料述略”,《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余宏模,“孙中山与彝族辛亥革命志士余健光”,《贵州民族研究》,01期,1996年。

郑春奎,“谈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丽水师专学报》,03期,1996年。

章开沅,“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社会科学研究》,05期,1996年。

王兴科,“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座谈会侧记”,《湖北文史资料》,01期,1996年。

李筱竹,“贵州辛亥革命─—记冯祖贻先生讲座”,《贵州民族研究》,01期,1996年。

经盛鸿,“辛亥革命后的争取女子参政运动”,《南京史志》,06期,1996年。

丁三青,“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史学月刊》,05期,1996年。

徐升,“辛亥革命迅速胜利原因之初探”,《玉林师专学报》,04期,1996年。

涂鸣皋,“清末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之比较”,《贵州文史丛刊》,02期,1996年。

蒙成光,“辛亥革命与中国资本主义道路问题探讨”,《南宁师专学报》,00期,1996年。

张淑香,“辛亥革命时期复县人民的反清斗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05期,1996年。

李寿华,“浅谈陆荣廷在辛亥革命中的复杂性”,《玉林师专学报》,04期,1996年。

李英铨,“辛亥革命时期土匪活动的反动性”,《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1996年。

廖杨,“辛亥革命与广西的风俗改良”,《广西民族研究》,01期,1996年。

高文浩,“‘反满’情结的嬗变与辛亥革命的成败”,《电大教学》,03期,1996年。

王振国、邢克鑫,“法国大革命对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赵文静,“近代中国知识妇女与辛亥革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96年。

张显菊,“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妇女爱国运动”,《呼兰师专学报》,01期,1996年。

朱小玲,“从社会心理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01期,1996年。

袁国兴,“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话剧文学理论建设”,《戏剧文学》,06期,1996年。

朱慧玲,“中国留日学人与辛亥革命”,《八桂侨史》,03期,1996年。

陶用舒,“辛亥革命后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云梦学刊》,01期,1996年。

徐方平,“论荆沙辛亥革命的特点和意义”,《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期,1996年。

高文浩,“‘反满’情节的嬗变与辛亥革命的成败”,《重庆电大学刊》,03期,1996年。

周月思,“辛亥革命期间张謇为何支持袁世凯”,《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6

年。

朱义禄,“大变革前的躁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心态”,《学习与探索》,03期,1995年。

杨鹏程,“辛亥革命焦达峰、陈作新被戕案新证新说──从《平斋五十自述》等史料看焦、陈事变”,《近代史研究》,02期,1995年。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清史研究》,03期,1995年。

周茶仙,“试论辛亥革命在江西”,《上饶师专学报》,01期,1995年。

吴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辛亥革命以后的解放妇女缠足运动”,《云南档案》,04期,1995年。

林野,“辛亥革命连江籍九烈士事迹述略”,《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1期,1995年。

林吉玲,“论立宪运动中的权力之争与辛亥革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1995年。

马勇,“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01期,1995年。

陆定兆,“向反动的黑暗势力妥协,必然导致失败——浅析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电大教学》,03期,1995年。

张海林,“论辛亥革命前的江苏咨议局”,《江海学刊》,06期,1995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