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擘)。
功用主治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
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腻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4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4]。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常,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痞满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寒热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的代表方剂[2]。凡临床上出现以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呕吐下利、舌苔微黄而腻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痞满甚者,去大枣,加枳实、生姜以理气止呕;湿浊甚者,加藿香、佩兰;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3.使用注意:本方辛开苦降,兼补中气,实痞者不宜使用本方。 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应用。
现代适应证
适应证: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胃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
虚弱、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均可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