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及调适的研究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第3期 第l3卷 总第52期 No.3,2002 民族教育研究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Vo1.13 General No.52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冲突 及其调适的研究 李 静 赵 伟 (1.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 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校,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文化上的碰撞、心理上的冲突将 不可避免。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结构做适当调适。以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 们有必要对西部大开发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其发展 的现实性问题做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关键词】 西部少数民族; 大学生; 心理冲突; 调适 [中圈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2)03—0029—05 引 言 知识经济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们传统的心理模式产生了新的冲击。对于地处西北 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言,当前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其自身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但同时又是一种冲击与挑战。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民族性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特点之一。全国5个少数 民族自治区均在西部;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有27个在西部;全国55个少数民族,有46个少 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可见, 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性表现在其民族自治地方多、民族成分多、民族人口比例大等方面。从生 态环境来看,西部地处我国的内陆边缘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高山大河、高原冰川、沙漠戈壁、永 久性积雪区等构成了复杂的区域特点,各民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架构了 各具特色的文化,从而也构成了其特有的,包涵民族意识、民族思维及民族认知方式等在内的 心理模式。 地处这样特殊环境中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与自身息息相关的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李静(1963一 ),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 学与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赵伟(1960一 ),男,甘肃兰州人,兰州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教学 与研究工作。 一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部大开发,其特殊的文化及内在的心理模式均会受到冲击、产生矛盾、发生变化。少数民族 大学生同样也会面临这种冲击。尤其是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校,各民族间的接触、文化上 的碰撞、心理上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为了将这种碰撞与冲突减少到最小,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 生对自己的心理结构能做出适当调适,以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增加其对整个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吸纳性、包容性,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 与冲突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对其发展的现实性问题做出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冲突研究 1.文化传统局限性的影响与现代教育要求之间的冲突 文化传统是形成民族差异的主要因素。文化是各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整体,是由各 种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方式中共有部分构成的有机体,其结构和功能较为恒常,且世代相传。同 时,作为文化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民族特点。 比如一些民族由于儿童时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方面的局限,也影响到他们以 后的学习及生活。因而在大学生中,一部分人自我意识差,名利思想淡泊,甚至缺乏远大理想。 这与当前形势的要求、与西部大开发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显然有着差距,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2.传统认知方式与科学认知结构的冲突 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 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这一领域中最具有代表 性的研究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他提出了场依存性——独立性的理论构想:凡在知 觉中受背景因素影响大者属场依存性,凡不受背景因素影响者属场独立性。威特金的场依存 性——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理论,提供了把心理的各个专题领域统一在一个共同概念的框架中 的方法,成为现代个性研究中的一大趋势。 我国心理学者刘萍曾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也进行了 “镶嵌图形测验”的团体测验,以研究其场依存性——独立性的特征。结果表明在认知方式上 存在民族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生态、政治经济形态、民族文化特点、风 俗习惯等。生活环境的相对落后、封闭,经济文化的相对滞后,生活方式的相对单一,传统观 念、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制约,面对新事物时的犹豫与迟疑等等,造成传统的认知方式与当代社 会发展对大学生科学认知方式的要求产生了矛盾。 另外,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足的问题,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其较为科学的认知方式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来源于相对贫困的农村、牧区,因而从其家 乡反馈回来的有关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大环境变化的信息相对较少,同时从学校及其他各种 媒体所获得的各类信息也少于汉族学生。因为目标不是很明确,势必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不 高,且不易形成迫切的学习需求,因而对其科学认知方式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在学习中 就会产生认知方式上的矛盾。 3.本民族传统习俗与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引起的心理矛盾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中学升人大学,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到了非少数民族聚居区,从本民 族文化环境到了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这是一个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 说,不仅仅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改变了生活空间,更重要的还在于改变了社会 方式与文化氛围,改变了语言交际形式。在这一巨变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方面 的不适应。如:语言交际方面的不适应,衣食住行、生活习俗方面的不适应,不同于本民族文化 一3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社会背景的思维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方面的不适应,原有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导向与新环境中 新要求的不适应等。 可以说,民族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心理调 适过程,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新的和谐,反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心理变化轨迹。 4.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渴望与他人交往、融入新的环境的矛盾心理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各民族的学生从小都接受本民族的文化、习 俗的熏陶和影响,意识中都带有本民族文化模式和价值观的烙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 世界中,早已建立起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的动力定型结构,动力定型的维持与破坏可直接 导致愉快或痛苦的情绪体验的产生。在一个集体里,各民族学生又渴望与他人交往,希望自己 能很快融人新的环境之中,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但又在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他们在学习和交 往的过程中,都会不自觉地以自己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事物,交往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 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此。我们知道,动力定型结构的破坏会导致痛苦的情绪体验,在少数 民族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中,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相符的道德感、美感及理性的追求等定 势心态早已形成。由于语言交流的不畅、生活习俗的不同,加之宗教信仰的影响,使少数民族 学生之间对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或避而不谈,或谨慎探讨。不同民族同学之间一般也缺乏 对该问题的交流和探讨,同学问的言谈举止显得格外小心拘谨,惟恐犯了忌或因与对方的信仰 行为准则不相符而引起不愉快,甚或产生矛盾冲突。又由于思维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一致,使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总有拘束的感觉,对自己的感觉不能畅所欲言,对自己的情感又 不能尽情表达。故而会为新环境中人际关系难处理而烦恼,很容易出现孤独感、压抑感等,造 成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不适应。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思考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人的心理发展、心理矛盾的出现总是有因可 循的,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适。在这一轨迹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确实需要外在的点 拨和指导。那么,如何使我国,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并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目前实施的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 是满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这种发展机遇中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 重视。 1.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进行民族政策教育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关心祖国的现代 化建设和家乡建设,希望本民族兴旺。如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对少数民族大学 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抱有深厚的感情,85%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目的十分明确:“为祖国、为民族的振兴”;8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 愿意“建设家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流。之所以形成这样的 主流,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民族饱受压迫,祖祖辈辈受尽苦难;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 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关怀和帮助下,民族地位迅速上升,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有 了极大的改善,他们的人格也受到了尊重并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从这 种历史变迁中,从这种纵向比较中生发出一种较为朴素的情感。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有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从而激发起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强烈责任感。但同时,少数民 一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族大学生由于长期受本民族精神性格和心理的熏陶感染,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这种情感与 对家乡父老的骨肉亲情交融在一起,成了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要以弘扬民族精神为重点,加强理想道德教育,努力使其克服 那种盲目的民族自尊感,并能在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树立较为远大的理想与目标。 第二,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政策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时期,要大力加强爱国主 义和民族政策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要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中进行,而且也要在全国各地、各 阶层中普遍开展,改变过去那种在少数民族和民族院校中进行得多,在汉族和内地院校进行得 少的状况,使爱国主义和民族政策教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使 各族各界人民都能够了解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中互相尊重、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树立“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 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各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凝聚力。 2.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 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细致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和情感需求,尽力消除某些蒙昧落后的宗教意 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 想,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应包括:有理想、有抱负、有战胜困 难的勇气,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敢于做生活的强者而不 当懦夫,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坚强意志的培养,坚定自信心,提高成功率。 要教育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与人为善,待人真诚,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心理调节,这是自我心理保健的核心部分。要学会正确对待生活、学 习、交友、恋爱、竞争、挫折等,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 状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对于生长在封闭、 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其面对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冲突是多方面的, 因而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也就成为教育中不应忽 视的内容。 3.顺应其心理上形成的、与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动力定型结构 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在少数民族思维定势和情感的动力结构 形成中表现较为明显。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造成各民族在民族意识、思维 方式、认知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等的心理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思维方式是有差 异的,这也是因为人们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断适应,并不断强化训练的结果。处于不同社 会文化氛围的人们,其思维方式的差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性、宗教信仰、生活习惯、 训练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训练内容等均有着直接的关系。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长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在他们的心理构架系统中,自小就受着本民族 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因而早已建立起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心理动力定 型结构。这种受本民族社会文化习性熏陶而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势必影响少数民族大 学生群体心理的发展,使其在总体上显得有团体特色。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或交 往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按照自己的思维 方式,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处理身边的人、事、物。 可见,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的调适中,其原有的、与本民族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动 力定型结构是不能忽视的,应顺应其固有的心理动力结构来发展。如:在情感方面,其动力定 一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型结构的维持与破坏,可直接导致愉快或痛苦的情感体验。因此,应顺应并引导其以与本民族 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认知结构来学习、交往朋友、处理自己的生活,从而产生积极愉快的情 感体验。 4.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冲突。及时消除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新的文化环境氛围以后,内心世界经历着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他们 都渴望了解自己、调整自己,渴望交流,得到理解。尤其是近年来,人才市场的开放、择业竞争 的加剧,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检验。因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对少数 民族大学生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如要求他们要增长知识,多见世面,养成对待生活开朗豁达 的良好心态,练就当自身面临压力和心境不愉快时,将这些消极情绪控制在最低线,努力学会 自律、自控及调适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果存 在着心理障碍、人际交流障碍、社会适应不良、情绪困惑、自我评价障碍等,若不及时排除,就有 可能发展成内在的心理障碍,严重的还有可能发展成神经症或精神疾病。因此,在民族高校开 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要预防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还需要定期在 学生中开展心理调查和心理测验,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为开展大学生心理 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和决策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 校园环境和现代社会生活,排除学习、生活上的精神压力,克服不良的认知方法、消极情绪和薄 弱意志,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充分地认识与把握自己,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萍.藏、维、回族大学生认知方式的跨文化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and Adjustment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n West・China during the Tim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 Jing ,ZHAO Wei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00; 2.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Lanzhou,Gansu 730000) l Abstract] After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enter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ey in. evitably encounter contacts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sychological conflictsAnaly. ,sis and studies should be made on psychological conlifcts and adjustment faced by the ethnic minority stu. dents during the tim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China,in order to help them make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university study and life in a short time.In this way,we can mak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ies on their problems. 1 Key words]ethnic minorities in West・China;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conlifcts:adjust. ment [责任编辑一娜木罕]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