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闲着翻阅了左传文选之一《祁奚荐贤》,凭着模糊的中学时代文言文素养,大致明白所书为何,只怕《盗梦空间》《神探夏洛克》之类悬疑侦查影视、《档案》《解密》之类探疑节目、《煮酒探西游》《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猎奇书看得较多的缘故,竟疑云重重,复求助于度娘、基哥,仍不得,现列出一二,不知有哪个博学之人肯为我答疑解惑也。
《左传》中《祁奚荐贤》原文: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 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 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为了交流,依个人理解,现白话如下,不严谨之处望海涵:祁奚请求告老还乡,晋侯问(祁奚)谁来接替他。(祁奚)推荐解狐---他的仇人。(晋侯)打算立解狐,他却死了。(晋侯)又问祁奚。(祁奚)回答说:“祁午。”当时羊舌职死了,晋侯说:“谁可以代替他?”(祁奚)回答说:“羊舌赤。”于是,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辅助他。君子赞颂祁奚在这件事上能够举荐贤才。推荐他的仇人,不算是谄媚;拥立他的儿子,不是偏袒;推举自己的下属,不为结党营私。《商书》说:“不偏袒不结党,大公无私。”大概说的就是祁奚吧。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伯华就职;(祁奚)推荐一个中军尉而做成了三件好事,(祁奚)真能举贤。只有贤者,才能推举和自己一样的人。《诗经》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举荐像自己一样的人。”
看完,陡生疑问:
1,解狐是何许人也?缘何与祁奚结下梁子?杀父之仇亦或夺妻之恨? 2,祁奚最先举荐他的仇人---解狐,是出于何目的,果真是大家所说的“举贤不避仇”?
3,祁奚向晋侯举荐解狐后,解狐为何会“将立之而卒”?祁奚知道吗?
4,解狐卒,祁奚二荐子为中军尉;羊舌职死,祁奚荐其子羊舌赤为副中军尉。那么,祁午能力真的比羊舌赤强吗(举贤不避亲)?还是说孩子还是自家的好?
为了找出答案,我着实在网络世界里云游了一番,总算有点收获。
首先,看第一个疑问。网络也不是全知的。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历史记录大体有三处:
其一,便是《左传》,如上述:
其二,《吕氏春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其三,《新序》: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庸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雠耶?”对曰:“君问可,非问雠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庸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祁奚之谓也。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可谓至公矣。唯善,故能举其类。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那么,从这三处记录来看,去异求同,竟没有确凿告诉我们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姑且认为是杀父之仇吧,那缘故呢?我就更不得而知了。也许小女子资料搜集得寥若星辰吧。
就解狐身世,由伟大的度娘和基哥告诉我:解狐春秋晋大夫,祁奚请求告老,推荐他担任中军尉,未就职病逝。《吕氏春秋》指出解狐出任南阳令。 解狐在职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无怪乎祁奚最先荐解狐了) 解狐为人正直廉洁,曾荐其仇于刑伯柳为上党守。解狐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看到这里,我不禁要问:不是在讲祁奚荐贤吗?怎么扯到解狐荐仇了?祁奚所荐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解狐又荐哪个仇人呢?好吧,博知的度娘又告诉我:解狐曾向赵简子推荐曾与自己爱妾芝英私通的家臣刑
伯柳为赵简子的囯相,而刑伯柳也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刑伯柳后来负荆请罪,解狐拿箭射他,其公私分明于此,可谓真丈夫。那么额外的一个疑问产生了:同样是荐仇,且仇都是贤才,一个是在人病入膏肓之际,一个是被赶出府;一个“未立而卒”,一个事业有成,以马克思因果论,“因为果,果为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我们不难怀疑祁奚荐贤其中的联系,现在我以小女子之心妄加揣度君子之腹:也许大概估计当时祁奚已经知晓解狐奄奄一息,已无回天之术,加之解狐确实是个贤才,自己若在这个时候推荐他,解狐死或不死,都能趁机消除两个家族的仇恨,如果死了,还能为接下来荐子扫除舆论障碍,儿子祁午日后也少个政敌。现象简单,本质眼见耳听难辨,一果多因,通过结果分析原因,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这是我对第二、三个问题提出的一种假想答案。虽为假想,但也为自己找来了那么一点点苍白的佐证。
这就有必要对祁奚这个人介绍一番。祁奚(前620(壬申年)--前545),春秋时晋国人,历经晋景、厉、悼、平四世,在位60年,祁在政治上并无卓越的业绩可称。历经四世,业绩没有,政治经验肯定积累了很多吧。其人情练达,行政圆润。于这一点上我是肯定的。毕竟时间能让有些人熬成精,当然也能让一些人变成猪。祁奚肯定不是后者。任凭内外如何风起云涌,祁奚,能处四世而不倒,还能安享晚年,也真是难得啊,临走时还能让自己的子孙承袭自己的职位,(难道人才如此匮乏,就没有比祁午更优秀的人了吗?有资料记载羊舌赤能力不比祁午强吗?况且也没有规定中军尉需得子承父位)可见其人情练达,行政圆润。
然而,以上我的假想和假证,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的讨论:俗话讲:“好心帮倒忙。”也有讲:“事实胜于雄辩。”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究竟结果至上还是初衷为重呢?在现代,恐怕功利盛行吧。导师不会过多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而是常强调发表论文在核心期刊;上级会惩罚下属,而不论犯错的原因;一些领导的某些事被曝光了,很快就会有各种处分文件下达,而不是详细调查,凡此云云,不知多少,总是有的吧。而至于第四个问题,小女子也讨论了一番,终究还是未得因果。现在小女子目赤手乏,饥渴难挨,但终归是完成了此文,也是值得的,只希望无意踩进来的耐着性子看完我这通篇闲书的闲人们不要拿唾沫星子淹死了我才好,我可不是丐帮新任掌门,是不受那种就职礼仪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