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来源:九壹网
2010年11月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Nov,2 0 1 0 第16卷第6期 Journ ̄of HuBei Adult Educafion Insfitute V O 1.16 N O.6 论丁玲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 陈 泓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本文从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意象的选取、生动的抒情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论述丁玲早期小 说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以期指出丁玲小说在当时出现的历史价值,及她在艺术方面对“五四”新文学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丁玲;早期小说;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3878(2O1O)o6 5—02 丁玲开始创作小说的时候,正值中国新文学第一个十 不真诚……’最后只好归怨到自己……”丁玲在这个地 年接近尾声之际,她1927年以处女作《梦珂》登上文坛, 方,把梦珂一方面对自己的理解坚定不移,一方面又把梦 之后两年时间内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 珂自己犹犹豫豫的心理刻画地相当逼真自然。 《阿毛姑娘》、《小火轮上》、《野草》等14篇短篇小说,后结 丁玲善于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在《莎菲女士的日记》 集在《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中。 中也有突出体现。这篇小说以莎菲独语式的第一人称的 在这些小说中,丁玲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意象、及 自白,把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她对爱情的理解,及她对外 塑造了“莎菲”新女性形象系列、及生动的叙述方式,而使 界的感触,都大胆而又细致地描写出来,这也构成了这篇 其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小说独特的艺术氛围。另外,在《自杀日记》、《一个女人 一、心理描写 和一个男人》、《岁暮》等多篇小说中,无不以细腻的心理 丁玲早期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因为其 描写而见长。丁玲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也指出:“最 小说显示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促进妇女解放的发展,符合 重要的就是要写出人来,就是要钻到人心里面去,你要是 了新文学的启蒙态势,更以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而独立于五 不写出那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写出那个人的灵魂里的东 四女性文学中,其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心 西,光有故事,我觉得这个东西没有兴趣。”从这里也可以 理描写方面,这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 看出丁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注重。 娘》等几篇小说都有鲜明的体现。丁玲以其女性视角,深 二、意象选取 人到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中,成为其早期小说创作的一 丁玲早期小说中独特的意象选择也是其艺术特色的 个重要的艺术技巧。 一个重要方面。在丁玲早期小说中。主要的意象有:孤独、 《梦珂》中的主人公梦珂的心理活动贯穿于小说的始 逃亡、疾病等。丁玲在早期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新女性形 终,如梦珂在学校看到“红鼻子”先生侮辱女模特后,暂时 象,她们多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她们代表了“五 住在了姑妈家,而在姑妈家,她发现了周围每个人做人处 四”新女性的觉醒与反抗,一方面她们试图逃离封建旧家 事的虚伪之后,作者这样描述了梦珂她此时的心理:“实 庭,积极投身于社会的进步事业中;另一方面,她们对旧家 实在在这新的环境却只扰乱了她,拘束了她,当她回忆 庭还存在一定的依赖,在种种矛盾斗争中,在这些女性身 到自己的那些勉强装出来的样子,做得真像是非常自然 上,都存在着逃亡、疾病、孤独等情况,这也成为了丁玲小 的夹在那男女中笑谈着一切,不觉羞愧得把眼皮也湿润 说独特的意象。 了。过后又拿起许多‘不得已’的理由,算是来宽恕了自 《梦珂》描写了梦珂拒绝包办婚姻从乡村到都市后的 己被逼迫做出来的那些丑态,但暗地里却不敢真的便把 各种变化,她抱着对新事物的向往、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对 那一点愧心放下。如此的翻来覆去的,好半夜都不能睡 社会上不平的愤怒,而进行了数次的“逃亡”,从乡村逃到 着。真的,想起那自由的、坦白的、真情的、毫无掩饰的生 城市、从学校逃到姑妈家、又从姑妈家逃出来,经过数次的 活,除非再跳转到童时。‘难道这里来的人都是不坦白。 “逃亡”,梦珂的人生也就注定了,想逃脱于自己认为的 [收稿日期]2010—08—10 [作者简介]陈泓(1959一),女,江苏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75・ “不洁”之地,最终只能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只能选 择屈服于社会流俗;阿毛姑娘从乡村进入郊区,也是她人 生中的一次“逃亡”,从落后愚昧之地逃到城市,以为在城 市中可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而最后只能在这种生活中断 送自己的生命。丁玲通过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逃亡”经 代替着小说中的人物,试想在那时应该具着哪一种态度, 说着哪一种话。我爬进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替他们 想,那时应该有哪一种心情,这样我才提起笔来。”这种想 象力的运用也使其小说具有了生动形象的抒情特色。 历,写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情景,她们对新事物充满 幻想,对新社会憧憬,但是最终只能毁灭其中。 而孤独、疾病意象则更加明显地体现在丁玲早期的小 说创作中,她作品中塑造的这些女性人物,大都是那个时 代的“零余者”,她们的身体和心灵都负载着时代的创伤。 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作者描写了一个城市中 知识女性莎菲,她身体上患有严重的肺病,屋子里充满药 味,而莎菲的内心也是痛苦、孤独与绝望的,她向往自由纯 洁的爱情,内心却得不到苇弟的理解,而又厌恶凌吉士的 虚伪,却心仪凌吉士的美貌,只能自己苦苦挣扎于冰冷的 小屋里,饱受着疾病的煎熬与道德世俗的困扰,留给她的 只有内心的孤独与对世态的绝望。 三、女性形象 丁玲在当时,就因为塑造了莎菲这一人物而蜚声文坛 的,莎菲也是丁玲早期小说创造的典型。另外,对梦珂 (《梦珂》)、伊萨(《自杀日记》)、佩芳(《岁暮》)等女性形 象的塑造,也都构成了其早期小说中“莎菲”人物系列,这 些知识女性人物形象身上都带有丁玲自己的影子,她们不 顾世俗的偏见,勇于逃脱于旧社会的束缚,在“追求—— 幻灭——再追求——再幻灭”中完成自己的“奋斗史”与 “幻灭史”。 如在《暑假中》这篇小说中,丁玲写到女教师玉子和 娟娟坐人力车时,这样描写到:“不像两座活观世音被抬 着游街吗?”用这个比喻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车上二人打扮 的花枝招展,却不合时宜;在《梦珂》中,丁玲用红樱桃来 比喻鼻子,最后直接以“红鼻子”指代那个侮辱女模特的 教师,还指出他的眼睛是一个钝角三角形,走起路来常常 把一只大手放到头上,不住的搔那稀疏的几根黄发,在这 些描写中。丁玲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令人讨厌的 “红鼻子”形象,把他的丑态一一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另外,丁玲的抒情方式还体现在其温婉细腻的女性抒 情上。丁玲早期小说具有散文式的抒情特色,丁玲的抒情 不似鲁迅那样在冷中透露着热情,含而不露,也不似郁达 夫那般抒发的那样彻底。丁玲的抒情带有女性特有的温 婉、含蓄,她对自己笔下的女性人物的塑造都加入了自己 的真实感受,将自身的主观感情与人物个性相结合,特别 是其小说中,她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构造,注重描写人物心 理,也使其早期小说具有“自叙传”的特色,特别是在《莎 菲女士的日记》、《自杀日记》、《他走后》等小说中,丁玲选 取独自式的抒情技巧,把女性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溢于笔 端。总之,在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她以秀美的语言、细 腻的抒情方式,创造了一种散文诗式的意境。 丁玲在她早期小说中,以细腻的心理描写、独特的意 处女作中.的梦珂。少女梦珂在时代的推动下,离开小 县城里的家,来到上海,渴望在都市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象选取、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散文式抒情模式的运用,在 “五四”新文学中创作出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小说。她的小 说不仅在于其思想内容的与时代的同步,体现出觉醒了的 但是在追求中,梦珂的理想一再受挫,追求理想的热情与 在现实中不断幻灭的悲哀始终缠绕着她,她最后只能选择 屈服于社会和周围的环境与人,在绝望与痛苦中沉沦,自 女性意识,更以其艺术特征的独特性而独居在“五四”新 文学特别是当时的女性文学中,也为当时的小说创作提供 了不同的艺术模式。 参考文献: 【1]茅盾.女作家丁玲[A].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1980. 己独立的梦想也没能实现。丁玲塑造了在那个时代渴望 自强的女性形象,这也为她后来的莎菲形象系列的塑造打 下了基调。 后来的莎菲、伊萨、佩芳等知识女性形象,也集中体现 了那一代的典型。我们现在要重新把握与定位丁玲那个 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局限于当时的定论。现在研 [2]王中忱,尚侠.丁玲生活与文学的道路[M].长春:吉 林人民出版社。1982. 读丁玲当时的小说作品,我们会发现,她早期作品中的这 些女性,多具有以下这些特点,她们往往在恋爱中对封建 传统与家庭伦理反抗的更为激烈、决绝,追求灵肉一致的 恋爱与婚姻,但最终恋爱理想只能在现实的打压下走向失 败;这些女性,基本都看不惯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急 切的需要他人的理解,要求得到尊重与关心,也更注重精 神层面的理解与沟通,得不到关心时往往封闭自己,最后 [3]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4]丁玲.丁玲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5]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2O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 理障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的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只能在幻灭中堕落。 四、抒情模式 丁玲早期的小说还因她细腻的心理描写,丰富的想象 [7]常彬.延安时期丁玲女性立场的坚持与放弃[J].文学 评论,2005,(o5). 力而具备了生动的抒情模式。细腻的心理描写在上文已 经论述过,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丁玲早期小说的特色之 一一[8]孙玉君.反叛之路皈依之旅——丁玲小说创作中女性 意识的显隐浮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01). 她曾说过:“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写一篇小说之前, 定要把那小说中所出现的人物考虑得很详细;我把自己 。(责任编辑:胡炼) ・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