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病理生理学填空题

来源:九壹网
病理生理学填空题

病理生理学填空题 第二章疾病概论

1.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与其侵入机体的、、以及 的能力有关。

2.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和。 3.疾病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

4.在疾病的发生中,病因是赋予该病的因素,它决定疾病的;条 件是疾病发生的因素,本身不能引起疾病,但却可疾病的发生。 5.疾病最终的转归有和两种形式。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细胞外液含量最多的阳性电解质是,其血清正常浓度是。 2.正常成人体液量约占体重的,血浆约占体重的。

3.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可分为性脱水、性脱水和性 脱水。

4.引起低钾血症的基本原因有、、。 5.引起高钾血症的基本病因有、、。

6.循环血量减少时,肾血流量减少,可激活系统,使醛固酮分泌。 7.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可刺激感受器,使ADH释放,肾脏重吸收

8.高渗性脱水早期,通过、、等代偿,可使细胞外液得到 补充,血容量减少不明显。

9.低渗性脱水早期,通过、、等代偿,可使细胞外液恢复 等渗,使细胞外液容量。

10.炎性水肿渗出液的特点是、、。

11.过多液体在或中积累称为水肿,当内液体过多积聚称 为积水。

12.右心衰可导致水肿,左心衰可导致水肿,这两类水肿共同的发病环节

是。

13.肾性水肿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及由此引起的。

14.原发性肾排出钠、水量减少见于肾脏原发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减

少,而肾小管减少,故引起。

15.肾血流重分布是指在病理情况下,出现明显减少,有所增加、 使钠、水重吸收增加。

16.水肿时机体主要有害效应有和。

17.肺水肿是指有过多液体积累和(或)溢入内。

18.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与以下因素有关;;。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1.正常人动脉血液pH值维持在,主要取决于与的 浓度比,正常时为。

2.正常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包括作用、的调节作用、的 调节作用和的调节作用。

3.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是、和。

4.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在细胞外液由构成,在细胞内液由构成。 5.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包括缓冲对、缓冲对及缓存对。 6.呼吸性酸中毒的特征是。血浆可代偿性。 7.呼吸性碱中毒的特征是。血浆可代偿性。

8.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这与脑组织不足及

增多有关。

9.在单纯性酸碱紊乱中,血浆HCO3-浓度升高见于中毒及中毒。 10.在单纯性酸碱紊乱中,血浆HCO3-浓度降低见于中毒及中毒。 11.在单纯性酸碱紊乱中,PaCO2浓度升高见于中毒及中毒。 12.在单纯性酸碱紊乱中,PaCO2浓度降低见于中毒及中毒。 13.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时,血浆pH ,AB ,BB ,BE ,PaCO2,血K+。

14.代谢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被,心肌收缩力,血管对儿

酚胺的敏感性。

15.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为和,慢性呼 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为。

16.碱中毒时,神经肌肉应激性,主要时由于血浆浓度降低的结果。第五章缺氧

1.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可将缺氧分为四种类型:、、 、。

2.低张性缺氧的原因包括、、此种缺氧又称。 3.血液性缺氧的原因包括:、、。

4.碳氧血红蛋白颜色呈,高铁血红蛋白颜色呈。 5.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及 。

6.缺氧引起血液系统的代偿反应主要表现为和。 7.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是和。

8.急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和,慢性缺氧主要靠 和以适应慢性缺氧。

9.缺氧性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和的变化。

10.严重缺氧细胞损伤时,细胞内外离子的变化为:钠离子流增加,钾离子流

增加,钙离子流增加。

11.慢性缺氧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的主要机制为。 第六章发热

1.目前已发现的EP有、、、。

2.发热的过程大致分为三期即期、期和期。 3.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和两类。

4.发热体温上升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此时产热,散热 ,产热散热。

5.发热高峰期与上升的相适应,与在较高 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6.体温下降期中心温度调定点水平,散热,产热。 7.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和; 负调节物质有、和等。

第八章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1.细胞死亡的基本模式是和两种。 2.细胞凋亡过程的三个阶段是、和。

3.细胞凋亡时,核DNA裂解成bp或其整数倍长度的片断,电泳时呈,

而细胞坏死时DNA随机降解,电泳时呈。 4.细胞凋亡相关因素可分为和两大类。

5.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根据功能可分为、和三大类。

6.凋亡细胞特征性的形态学变化为,特征性的生物化学变化为。 7.细胞凋亡时DNA的片段化是由执行的,细胞结构蛋白的水解是由

执行的。

8.细胞凋亡时主要的生化改变是、和。 9.细胞凋亡重要的生理作用是、、。 10.凋亡失调包括、和三种。 第九章应激

1.应激原可粗略的分为、、三大类。 2.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应激原可引起或应激。 3.应激的全身性反应有和,其中前者最主要的变化为 和。

4.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为脑干的和,蓝斑 作为该系统的中心位点,上行主要与有密切的往返联系,下行则主要至。

5.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轴的基本组成单位为、和 ,作为该轴的中枢位点,上行主要与、、

有广泛的往返联系,下行则主要通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与和进行往返联系和调控。

6.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对机体的广泛保护作用表现在、、 、、。

7.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有、和。 8.全身适应综合症可分为、、三期。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有,,。

2.缺血与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可能机制有,, ,。

3.自由基对细胞遗传物质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或,这 种作用80%由所引起。

4.缺血与再灌注时钙超载的可能机制有、、、。 5.中性粒细胞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表现为,。 6.缺血与再灌注时能量代谢障碍的表现形式,。 7.自由基可与、、等细胞成分发生反应,导致细胞 结构和功能的受损。

8.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常见因素为、、 、。 第十一章休克

1.休克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致组织细胞发生继发性损伤,致使功 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

2.休克进展期的主导环节是,微循环变化主要有,,

,微循环处于灌入多而流出少的状态,使有效循环血量,血压 。

3.休克时细胞膜受损的原因包括,,,等。

4.休克时最多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是,其主要发生机制是。 5.实现有效微循环灌流的基础是,,。

6.当失血、烧伤或创伤造成或因剧烈呕吐、腹泻引起时,易导 致性休克的发生。

7.休克晚期病情进一步恶化,这主要是因为和。 8.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表现为、、。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DIC是以被激活,为发病共同通道,以为特征的病理过 程。

2.DIC分为三期:期,期和期。

3.出血开始于DIC的期,而微血管最早形成于期。

4.被激活是触发内源性凝血过程的开始步骤;而是触发外源性凝 血过程的开始步骤。

5.红细胞受损可释放及,参与DIC的形成。 6.FDP具有作用,作用及的作用,从而引起出血。 7.DIC病人的特征性表现是、、、。 8.引起DIC最常见的原因是。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1.心力衰竭时,心脏泵功能降低可引起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动脉系统、静脉

系统。

2.心肌收缩功能降低的主要机制是、、。 3.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导致心力衰竭的机制为、、 、。

4.心肌肥大有两种形式,即和。

5.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脏左室负荷增加,使心肌肌节增生,最终 导致心肌肥大。

6.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以导致心脏左室负荷增加,是心脏肌节增 生,最终导致心肌肥大。

7.心肌肥大主要是心肌细胞的结果,单位重量肥大心肌的收缩性, 心脏总的收缩力。

8.心力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和血流速度减慢可引起缺氧,肺淤血和水肿又可

引起缺氧。

9.酸中毒可抑制心肌收缩性,其主要机制是、、。 10.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有,如、;

如、。

11.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活动主要有包括、、 、;心脏外代谢,包括、、、。

12.左心衰竭时肺呼吸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其形式有、 、。

13.严重左心衰竭病人常采取体位,以此减轻。主要机制有 ;。

14.心力衰竭亦称,是由于心肌原发性或继发性功能障碍,使 降低,以致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病理过程。 第十四章肺功能不全

1.完整的呼吸功能包括、和,呼吸衰竭通常是指 功能严重障碍。

2.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外,吸气时气道阻塞,呼气时气道阻塞, 故患者表现为性呼吸困难。

3.中央性气道阻塞位于胸内,吸气时气道阻塞,呼气时气道阻塞, 故患者表现为性呼吸困难。

4.根据主要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将呼吸衰竭分为和性呼吸衰竭。 5.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生理情况下80%的气道阻力在的 气管和支气管。生理性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是,自肺底到肺尖的变化为

6.ARDS是典型的型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以和为特点, 其血气变化特点是PaO2,PaCO2。

7.呼吸衰竭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代谢障碍的主要因素是和。 第十五章肝功能不全

1.肝性脑病是继发于的以为主的综合症。 2.肝性脑病时血氨升高的原因有和。 3.血氨升高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有、、。 4.引起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主要指和。 5.假性神经递质的与正常神经递质和相似,但其 要弱得多。

6.肝性脑病时血浆氨基酸比值异常,主要表现在减少,而增多。 7.诱发肝性脑病最常见的诱因是,其机制为。 8.肝细胞损害导致肝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 、。

9.肝性腹水的发生机制有、、、。 第十六章肾功能不全

1.肾前性因素和肾后性因素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属于肾功能衰竭,若病

因持续存在,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代谢变化有、和,多数患 者变化为。

3.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过程一般可分为三期,分别为、、 ,其中危险阶段为。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有四个阶段:、、和 。

5.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和。 6.休克早期由于可发生性肾衰。

7.急性肾衰少尿期,血电解质变化特点是:血钾、血钙、血磷。 8.肾小球过滤功能障碍表现在:、、、。 9.慢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