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教研主题 内容记录 2021年1月18日 教师姓名 班级 大三班 科学活动中幼儿表达交流能力 表达交流能力 语言表达 记录 描述 讲述 讨论 评价 图画 数字 表格 行为表现记录: 燕依晨、胡辰睿、刘璐畅等五位小朋友来到益智区选择了硬币和滴管,在做好实验的准备后,他们五个小朋友就开始操作实验了。五位小朋友拿到操作表格,先到猜想的一格里分别在一角硬币、五角硬币和一元硬币的下面写出猜想的数字后,小朋友门就开始动手实验了。燕依晨小朋友拿到滴管后四周看看后,滴管吸入水,开始在五角的硬币上滴水实验,实验中,五角硬币上的水已经流出,她还在滴水,抬头看看其他同伴都在实验,于是她还在已流出的五角硬币上滴水,我问:硬币小水池已经装满水,并且已经流出来了,还用在滴水吗?她茫然的看了看我,这时胡辰睿抬头和她说:“水流出来了,就不用再滴水了,你在五角硬币下面的方格里写上数字就行了。”胡辰睿看着燕依晨不说话,就继续问道:“你在操作中计数了吗?”燕依晨摇了摇头,胡辰睿接着说:“那你再实验一次吧,记得要数数呀。”燕依晨听后开始了第二次在五角硬币上滴水,这次她一边滴水,一边计数,在硬币上的水快慢出的时候,燕依晨小心翼翼的一边滴水,一边数数,直到水流出,她在相对应的硬币下方写上了39滴,在以后的实验中,她依照上面的方法,一次记录出一角硬币35滴水,一元硬币31滴。燕依晨实验结束后又开始四处观望。 胡辰睿和刘璐畅相互看了看彼此的实验操作卡,胡辰睿对比后问刘璐畅:“为什么我们的一角硬币、五角硬币和一元硬币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刘璐畅看着说:“就是呀,硬币的大小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滴数不一样呢?”胡辰睿说“咱两个分别在再试一次,看看到底有多少滴水?”于是,胡辰睿和刘璐畅开始在一角、五角、一元硬币上进行了二次实验,二次实验后,他们又进行了对比,发现相同的硬币上滴数仍然不一样,刘璐畅问:为什么又是这样呢?不行的话,咱们两个分别在一个硬币上再试一次。胡辰睿说:我先来在硬币上滴水,我们一起数数。就这样他们分别在一角、五角、一元硬币上滴水实验,结果是刘璐畅25滴,胡辰睿19滴,在五角硬币实验的结果刘璐畅39滴,胡辰睿17滴,一元硬币的实验结果是刘璐畅59滴,胡辰睿36滴。试验后刘璐畅说:我发现在滴水时,你太快了,咱们都慢点才行。胡辰睿有点不服气,对我说:郑老师,你也在一元硬币上试一次,看看到底多少滴水?在孩子的邀请下,我介入了一元硬币的实验,我用滴管滴水,他们两个一起数数,结果是57滴水,胡辰睿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而在一旁默默观看的燕依晨,又拿起了滴管在一元的硬币上开始了第二次的实验,实验结果是36滴,试验后又第三次在一元硬币上实验,结果是42滴。 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试验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通过判断、推理等逐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领域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5-6岁的目标中,要求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在本次的实验中,老师给孩子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在游戏中有充足的交流、讨论并进行解决问题,并用表格形式进行交流、记录。活动中,胡辰睿和刘璐畅在不停的交流、反复的实验,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果,他们在学习实验中有自发的观察行为。老师也在他们提出疑问时,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连续观察。在这5个小朋友中,胡辰睿、刘璐畅平时比较活泼,思维灵活,所以他们两个在试验中,交流、讨论比较热烈,而且语言流畅。这反映了两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都比较强。而另三位女孩儿,虽然没有过多的交流,但是她们在认真的观察,观察同伴的实验过程、观察他们的实验结果,观察他们为什么要反复的进行实验,从而进行模仿性的操作过程,最后也完成了自己的小实验。在本次的游戏中也反映了孩子的个体差异。《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也尊重了孩子们的个体发展。当发现三名女孩子在试验中表现,老师的语言是慢慢来,别着急;对探究兴趣比较强的两位小男生,则是不断追问,激发幼儿更加深层次的学习。 实验中也发现不足之处: 1.游戏后应引导孩子找出出现差异的原因,如有连续滴水,结果只数一次的现象。 2.实验中,滴管应该离硬币一定的距离,滴管不能挨着水面滴水,防止漏数的现象发生。 3.游戏前应该告知孩子在实验时要有耐心,不能慌张,细心、认真的完成本次实验。 4.本次表格设计应多设计几格,给孩子反复实验、记录提供服务。 本次游戏后,通过研讨,找到了不足之处,为下次的游戏做好了准备。体现我们本次观察的目的及意义。也便于能够发现幼儿各项殊异的潜能,从而对幼儿进行科学、适当的指导。成为进一步有效启发幼儿日后成长的途径。为教师提供观察重点,敏锐针对现象实施更加有效地教育措施。 反馈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