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来源:九壹网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chì) 释然(shì) 负荷(hè) ...B.轮廓(kuò) 俯瞰(kàn) 叮嘱(zhǔ) ...C.确凿(zhuó) 倒悬(xuán) 模拟(nǐ) ...D.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闲瑕 蔚蓝 合拢 耐人寻味 B.告罄 吟唱 辜负 不期而至 C.迟钝 点缀 蒙眬 天崖海角 D.猥锁 概率 赢弱 惊心动魄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学校大扫除期间,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把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留给别人,自己挑....轻的。

B.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都不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而是要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C.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却被忽视,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

D.春天的红莲湖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多姿多彩,令游人瞻前顾后,流连忘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B.自从上了初中后,使我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了。

C.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D.“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1 / 9

A.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 B.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 6、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 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③①④② 7、诗文默写。

(1)《观沧海》中借日月来抒发作者志向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次北固山下》中写乡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①②④③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2 / 9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竟不可得 竟:______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______ ..(3)众服为确论 为:______ .

2.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4.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

3 / 9

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____),第③段应填(______)。

4 / 9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5 / 9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6 / 9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错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面对错误,泰戈尔却说:\"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这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的话,向世人揭示出\"讨厌\"的错误也有不菲的价值。

请以“有价值的错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不套作,不抄袭,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7 / 9

参考答案:

一 C B D C A A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2)我寄愁心与明月(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二

1.(1)终了,最后(2)设馆教书(3)认为是

2.(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讲学家“笑”,是他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

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4.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三 【答案】 1.BA

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

8 / 9

终。 【答案】

1.(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2.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3.(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 “一刀切”。(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4.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