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O9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Vo1.28.No.09 2013年O9月 Journal of I.e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3 英汉称呼语中模糊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林妮,黄廷慧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桂林541006) 摘要:英汉称呼语中都存在模糊语现象,文章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亲属称呼语和社交称呼语中模糊语使用的现象,发 现模糊语在汉语称呼语中使用较多,主要表示尊重之意;而英语称呼语中模糊语使用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英汉文化的礼教思想、家庭结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英汉称呼语;模糊语;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13)09-0057-03 Cultural Comparison on Fuzzy Word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 LIN Ni,HUANG Ting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6,China) Abstract:Fuzzy words exis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The paper aims at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ve and social address forms of Chinese and English,and turns out that fuzzy words are used a lot in Chinese address forms by showing respects,while less in English address ofrm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traditional ethics,family structure and values. Key Words:Chinese and English Address Forms;Fuzzy Words;Cuhural Comparison 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它具有 一、理论概述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亲疏关系的功能。语言是人 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符号,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可避 (一)模糊语 免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语言的模糊性是必然的。国内关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样的对话:甲:你什 于模糊语和称呼语的研究虽多,但结合二者进行对比分析 么时候出发?乙:这个月底走。“月底”是一个月的最后几 的成果寥寥可数,内容涉及日常称呼语、亲密称呼语、网络 天,一天24个小时,那到底是哪天什么时候走呢?乙的回 称呼语的模糊性研究,但在文化对比方面仍然缺乏深入论 答虽有些含糊,但这些信息对甲而言足够了,达到了交际 述。受中西方不同文化影响,英汉称呼语中的模糊语呈现 的目的,这就是模糊语。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在 出诸多方面的差异。 《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提出 收稿日期:20136—05—14 作者简介:林妮(1987一),女,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黄延慧 (1966一),女(壮族),广西上思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及语言与文化。 57 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中心思想是说集合的界限不固定,元 素属于集合的隶属度,除了0、1两值之外,还可取两值之 间的任意实数为值lll。“模糊”概念逐渐被语言学家应用于 解释自然语言中的“不确定”,主要指那些概念和外延意义 不明确的语言现象。精确语和模糊语犹如语言的左右手, 把会话局限在精确语中,交际将会变得冗余、费力,话语的 交际效果不尽人意。模糊语言不仅能增进交际效果,还具 有简洁明了、灵活多变的交际特点。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琼 斯(D.Jones)曾说过:“我们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会使用不 精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 们所使用的词是非常有用的,而且确实是必不可少的。”f2l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对称呼语进行文化对比研究,首先要弄清它与称谓语 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关于称呼语和称谓语的研究存在严 重混淆,其实,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称呼语和称谓语 都具有指称功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体现。但是,称谓语是 语义范畴,表示人们相互问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 社会角色等的名称系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 呼语属于语用范畴,指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直接称呼 对方所使用的名称,有一定的灵活性、特殊性。 语言和文 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称呼语的动态性特点比相对 稳定的称谓语更能体现语言和文化的演变。正如祝畹瑾论 述道:“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 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 称呼系统还鲜明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41 二、英汉称呼语中的模糊语对比 虽然一个称呼语通常只有寥寥三五个语言符号,但模 糊语也能在其中寻觅到栖身之处。在称呼语的分类上不同 学者持不同见解,本文主要从亲属称呼语和社交称呼语两 个方面来探讨英汉称呼语中模糊语使用的文化对比。 (一)亲属称呼语中模糊语的使用 研究表明,英汉语亲属称呼语系统结构大体相似,但 汉语亲属称呼语远比英语亲属称呼语复杂得多。 1.模糊修饰语的使用 “老”“大”“小”是日常交际中十分常见的形容词,但 是,到底多老才算“老”,多大才算“大”,没人可以给出明确 范围,属于模糊修饰语。中国家庭观念强调“长幼有序”,所 以这些模糊语在汉语称呼语中广泛使用。“老”、“大”、“小” 在汉语亲属称呼语中首先起排行指示作用,如“大女儿”、 “小弟”等,表示年纪上的长幼。其次,“老”、“大”、“小”和表 示辈分的亲属称呼语连用时,除了表示年纪和辈分的排行 外,更添加了几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之感,如“老哥”、“大 伯”、“小妹”就比单称“哥”、“伯”、“妹”来得亲呢,也符合中 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 与汉语文化相反,英语文化更加注重“人人平等”。这 种平等观念也反映在亲属称呼语上,对自己的长辈和晚辈 一般都可以直呼其名,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对长幼辈分 加以说明。而“elder brother”,“little sister'’一般也不用于称 58 呼,而是属于称谓语的范畴,可见,模糊语在英语亲属称呼 语中是儿乎是不用的。 2.亲属称呼语的泛化 汉语交际中人们常使用亲属称呼语来称呼非家庭成 员,这种称呼方式应用广泛,被称之为亲属称呼语的泛化。 国内许多学者对该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潘攀认为亲属称 谓语泛化普遍遵循亲密和尊敬两条原则,而中国古代社会 结构特点、传统文化和人际关系等则是泛化的动力151,称呼 语亦是如此。汉语亲属称呼语泛化不仅表示尊重,还可拉 近双方的社会距离。孩子在家称呼爸爸的父亲为“爷爷”, 看见隔壁的老人也叫“爷爷”,在街上遇到陌生老人还可称 呼其“爷爷”。泛化的模式形式多样,“模糊修饰语+辈分”, 如“大伯”、“老弟”、“小兄弟”,以及“姓氏+模糊修饰语+辈 分”,如“张大妈”、“李大姐”、“刘老伯”,在交际中使用十分 频繁。由此可见,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不仅使用了模糊语 修饰语,而且使交际双方的非亲属关系摸糊化了。 由于英语文化中家庭成员问很少使用亲属称呼语来 说明辈分长幼,所以用亲属称呼语称呼非家庭成员的现象并 不常见,即使泛化也只仅限于十分熟悉的人之问称呼,远不如 在汉语中使用广泛,所以也缺乏类似的模糊语运用现象。 3.指代的模糊性 英语文化家庭中,除了称呼父母亲外,一般可直呼家 庭其他成员的名字,但使用辈分称谓来称呼家庭成员的情 况也存在,只是使用并不如汉语亲属称呼语广泛,如 “grandma”“uncle”“aunt”等。徐春山在其一文中指出“tin— cle”“aunt”等属于精确语161,但笔者认为,与汉语中相对应 的称呼语相比,英语亲属称呼语的指代是模糊的。例如 “grandma”既指汉语中的“奶奶”,又有“外婆”之意,“uncle” “aunt”在汉语中都有多种指代。可见,英语亲属称呼语不区分 是否血亲及同—宗族,模糊了在汉语中原本精确的亲属关系。 【二)社交称呼语中模糊语的使用 社交称呼语是指人们在参加各种社会交际时使用的 称呼语,它既是礼貌的标志,又能在第一时问反映交际参 与者的身份地位、关系亲疏等。 1.姓名称呼语 在汉语交际中,为了显示亲昵和身份,常常使用模糊 语“老”“大”“小”修饰姓氏的方式称呼对方,如“老林”“大 刘”“小李”等,类似称呼在汉语中随处可闻,不仅可以表现 对他人的尊重,也不失几分亲切之感。 英语社交称呼语中模糊语的类似用法较少。“little Jenny""little Tom”的称呼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使用, 不用于一般性的称呼。“old”一词在英语称呼语中可谓是禁 忌之一。它与汉语称呼语中的“老”有所不同,“老”用于称 呼,并不仅表示年长,更突出的在于它是“权威”、“阅历丰 富”的标志。而“old”在英语文化中并无此意,反而意味着失 去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用“old”修饰姓名来称呼别人是十 分不礼貌的。 2.职衔称呼语 职衔称呼语是指使用相对应的职业、职务、职称来称 呼对方。生活中相应的职衔称呼一般是界限分明的。但是, 汉语的职衔称呼语有一些特殊的模糊用法。“老师”是一个 精确语,但是在日常交际中,“老师”一词经常被泛化使用。 其次,英汉称呼语中模糊语使用情况的不同受中西方 家庭结构差异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大家庭为生活 单位的,三代同堂较为普遍,四世同堂被视为家族兴旺的 象征,同一宗族其他的亲戚一般来往较密。家族网络庞大, 加上中国的宗法制度复杂而严密,注重名分,长幼有序,对 血缘关系的远近划分也十分明确,所以汉语亲属称呼语半 点含糊不得,基本都是精确语。 如在学校时,学生一般遇到与老师年纪相仿的人就礼貌地 称呼其“老师”,但是这个人到底是后勤职工、还是学生家 长都不得而知。“老板”、“师傅”等词都有类似的称呼作用, 这些职衔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是社会地位低的一方 对社会地位高的一方的称呼,它们的泛化体现了中国“卑 己尊人”的礼貌核心。 “All men ale created equal”是西方人心中永不泯灭的 英语文化中多以两代人组成的“nuclearfamily”为家庭 生活单位,子女长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婚后便组成属于 自己的新家庭,家族成员分散自居,联系频率不高,亲属观 念相对中国家庭而言比较薄弱。因此,英语亲属称呼语相 信念,职业无贵贱,经理和保洁工人也是平等的,普通交际 时不必显示各自的职务,除了少数几个,如“Dr.”“Professor” “President”以及贵族头衔“Sir”等。英语中用职衔直接做称 呼语的情况较少,这方面的模糊语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3.通用称呼语 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群体,常常无法摸清陌生交际 者的年龄、职业等信息,为避免尴尬,人们使用通用称呼语 来打开交际。汉语通称不乏一些模糊用法,例如时下非常 流行的“帅哥”“美女”,“帅”与“美”的范围很难划定,本身是 模糊语,用于交际时不管对方帅与不帅、美与不美都可通 称“帅哥”、“美女”,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类似用法还有 “朋友”“同志”等。英语口语中,有时也称呼陌生人“friend”, 模糊了友人、志同道合之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便 于交际顺利进行,但英语的模糊化使用不如汉语频繁。 三、差异的文化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称呼语中都存在模糊语, 但模糊语在汉语称呼语中的使用广度更大,频率更高,功 能也更复杂。由于称呼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所以只 有从文化角度深入挖掘,才能透彻分析模糊语在英汉称呼 语中使用不同的根本原因。 (一)传统礼教思想 中西方在传统礼教和宗法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是导 致英汉称呼语中模糊语使用差别的深层文化原因。中国早 在西周时就出现了礼教文化,以孔子的“仁”和“礼”为精髓 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根基。“仁”主张的人际 关系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礼”注重为人的辞让之心,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 有的谦虚观。 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称呼语也体现中 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特点,反映在亲属称呼语 中的模糊语上则是多用“老”“大”“小”来修饰称呼语,指示 辈分长幼,表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晚辈的亲呢之情。 西方文化在经历了“提倡人性,倡导个性解放”的文艺 复兴运动之后传统礼教思想才出现雏形,比中国晚了两千 多年。资产阶级革命后,“追求自由、平等”的生存理念深入 人心,所以较少使用表示辈分长幼的亲属称呼语和表示职 务高低的职衔称呼语,而是直呼其名,所以也无需模糊语 来修饰,体现了“人为本,名为用”的称呼语原则。 (二)家庭结构差异 对汉语亲属称呼语较模糊,除了父母亲外,其他称呼语在 汉语中都能找到多个指代,辈分长幼不分明。 (三)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没有优劣之分,它是人们对是非对错所持的比 较稳定的判断尺度,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比是中西文化价值观中最突出 的差异。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以集体利益为个人 价值的导向,正如宋祖英享誉千家万户的歌曲唱道:“五十 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因此, 中国人倾向于使用泛化的亲属称呼语来称呼非家庭成员, 甚至陌生人。英语国家多推崇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独立、自 由和平等,类似汉语的模糊语泛化用法是不存在的。 另外,价值观的差异还表现在中西衡量礼貌的尺度 上。Leech和顾日国分别对中西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指出 中国的礼貌原则核心是“卑己尊人”,汉语称呼语中模糊语 及职衔的泛化作用多为对他人表示敬意。而西方的礼貌原 则核心是“人人平等”,在与人交际时无需表现出家庭地位 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在交际中很少使用职衔泛化来称呼社 会地位较高者以实现礼貌功能,即使在口语中使用一些模 糊的通称,如“firend”也没有区分双方社会地位的高低。 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在英汉亲属称呼语和社交称呼语中 存在较大差异。模糊语在汉语称呼语中使用的主要目的是 “卑己尊人”的作用,而模糊语在英语称呼语中使用相对较 少。模糊语在英汉称呼语中的使用现象犹如浮在海面的冰 山,只是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一”,英汉文化中礼教思想、家 庭结构、价值观的差异是水面下的“八分之七”,是该差异 的深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刘澎.Joanna Channell的《模糊语言》介绍 .外语教学,2002(1).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I.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么孝颖.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与和称呼语的概念 阐释【J】.外语教学,2008(7).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1潘攀.论亲属称呼语的泛化 .语言文字应用,1998(2). 【6]徐春山.英汉称谓语系统中的模糊语使用比较【J】.宿州师专学 报,2004(3). 【7】陈玲美.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因素[J1.湖南农业大学 学报,2oo8(5).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