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 期[引。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 式和体制不尽相同,但是高校的各个校区只有一个 统一的法人,不论独立性的强弱,都具有统一的学校 主体。接受总部的统一领导与指导。由于我国多校 区大学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上述分类是相对的,在 广东药学院拓展新校区初期(赤岗校区),是典 型的“以条为主”管理,进入大学城,扩展中山校区以 后.则调整为“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模式。随着中山 校区的定位逐渐明晰,其管理模式还将进一步改革。 3.趋于成熟阶段 多校区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不 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多校区大学各校区的发 确定性。 三、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发展 从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至今,各高校内部的管 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大致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探索试运行阶段 这段时间由于多校区刚刚组成,各项工作都是 “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各高校都处于探索之中。对 于新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原有的单校区合并 和新建多校区因其形成特点的不同,会影响拥有多 个校区的大学在发展思路上的差异。比如.校区是 按照国外高校独立的分校体制来建设,还是按照作 为本部校区体系一部分的格局来建设?不同的格局 需要不同的管理体制来适应其未来发展。另外,到 底是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好,还是实行以块为 主的管理体制好,抑或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较 好?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为了维持教学工作 的正常运行,多数学校主要按照校区原有的类型、定 位来确定管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一般 比较单一。 2.磨合调整阶段 这一时期,多校区高校根据社会环境需要,进一 步发展、调整,使原来的多校区在组织结构、学科融 合、定位等方面更趋合理。其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 整变化,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模式。例如.2004 年4月,中南大学三校合并,原有管理机构相互重 叠,规章制度各不相同,摩擦、内耗凸现,学校及时提 出了“1+1+1<1”的不等式。达到统一和创新管理 模式、促进实质性融合的目的。各校区统一法人、规 章制度,减少管理层次,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二 级学院自由支配人事组织权、经费使用权和分配权. 学校集中精力制定决策、实施宏观管理、提供服务。 学校设立校、院教授委员会,对校院的发展提供决策 指导。进行了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由原各校推行 的以职称或职务为主要依据的分配体制改为体现岗 位绩效、统一建立以实际工作量为主要依据的编制 核定办法和岗位津贴总额承包制度。一系列组织结 构和制度的创新使得中南大学很快渡过了磨合 展、定位逐渐明确,各项工作也较为稳定,此时的管 理模式也趋于稳定。此阶段在一所多校区大学内可 能出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如中山大学在先后完成 合并北校区,扩展珠海校区、东校区之后。除北校区 的原有定位基本不变外,珠海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低 年级基础教学任务,也发展了新学院(翻译学院、旅 游学院等),东校区设有新闻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 等新办学院和一些研究机构,南校区(校本部)承担 本科高年级教学、研究生教育及科研和产业开发。 因此,该校的管理为既有“以块为主”(北校区)的模 式,又有“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珠海校区)的模式, 还有“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东校区)的混合模式。 四、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思考 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涉及到各个多校区大学的 个性特征,如形成过程、校区间距、学科分布、师资水 平、目标定位等。但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多校区大学群 体的共性特征,如学科组合、组织结构、校区功能、文 化认同等等。为此,探索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高 校职能和各自校情的最佳多校区管理模式,还应该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明确校区定位,制定科学规划 高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办学格局,各个校区都 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水平也必然取 决于各个校区的发展水平。各个校区的最优发展必 然促进学校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应把 各校区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纳入学校的 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 划等。 首先,在各校区发展之初就必须充分论证一系 列涉及校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即校区作为学校 的一个部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在学校的 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它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动 力是什么,如何在对学校总体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 同时,又为所在地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等等。只有 这样,校区建设和发展才有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 续性。 其次,要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制订及时、合 理、科学、切实可行的校区发展规划,让全校师生员 ・2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工明确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任务和职责。同 时,学校应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 实现校区及学校的发展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 高校的组织系统存在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 力”的二元权力结构。要加强校区管理中院系“学术 权力”的作用,真正体现“学者治学”,就要从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加强校区的师资队伍和学科 2.发展校园文化,共塑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分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三个 层次结构,各自有相应的表现形态 5。表层文化以 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人才 选拔和培养机制与环境,使校区有一批稳定的人才 物质载体的形式存在,如校名、校徽、校园环境、图书 馆、纪念物等。中介文化通过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 行为文化表现出来,这是维系大学存在的纽带和表 征。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特别要重视均衡发展学 术文化。要善于利用多学科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 队伍和科研平台;建立高水平兼职、兼课教师的“传、 帮、带”机制,指导校区的教师及早树立起学术意识, 提高学术水平。 由于学校内行政事务之间以及各校区与主校区 之间、各校区之间、各校区与校外的各种问题的协调 都必须依靠行政管理,因此校区还必须要有精悍的 科层组织。这样,加上校区较大的自主权,才能确保 校区管理的高效率,进而使校区的运作步入良性 循环。 术氛围,跨校区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这既能 促进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广泛汲取 各类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思维,充分实现校区之间 的知识共享。深层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目标和理 想、信念和追求、精神和价值观等集中反映大学存在 的社会价值和自身追求,揭示着大学最本质的特征, 多校区大学要尽早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在 校区实施“学者治学”、“行政治校”。否则,校区的人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并以观念(理念)的形态存在。 这种深层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 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精神是 校园文化的灵魂。多校区办学的关键是要“齐心协 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为属地经济建设服 务的功能最多只能体现在餐饮等服务行业和交通运 输业等浅表层面,难以成为科技创新、文化辐射、信 息交流的“助推器”,多校区大学的整体协调发展也 很可能成为空话。 力”。无论是合并还是自身扩展的各校区都必须围绕 学校主体创新办学理念,重塑大学精神,培育各校区 的特色文化,汇聚成大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3.管理重心下移,“学者”治学,“行政”治校 多校区大学一般有三级管理组织:校本部、校 区、院系。探索多校区的管理创新应该强调“重心下 移”和“学者”治学、“行政”治校的原则 J。 [1]郜岭.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与经验借 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79—80. [2]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等.多校区大学管理 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61—63. 在大学组织的具体运行中,不论其组织的形式 怎样灵活,院系都是大学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重 心,是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因此,院系具有相对较大 [3]夏祥伟.中外高校多校区(分校)管理的比较 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5):77—80. [4][5]闰树涛.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困境及应对 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8):18—21. [6]王乾坤.大学组织特征及管理模式探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8):78—81.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徐治中) 的自主性。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应该借鉴国外的 经验.校区及其院系要拥有更多的学术管理和行政 管理的自主权,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这样才能 更好地适应规模的扩大,更好地满足大学不断扩展 ・ 3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