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齐 平,朱家勇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多校区办学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进行了实践,其管理模式因办学历史、类型而有所不同。我国 高等院校多校区管理主要有“以条为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内部混合”四种模式。多校区大学要尽 早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学者”治学、“行政”治校。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609(2008)01—0027—04 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却有 自身及各个校区与学院的自主权都比较大,制定发 展规划与招生等办学中的具体问题都由学校或学院 自主决定,政府只通过相关的法律和拨款机制对办 学加以约束。社会中介组织的评价与市场机制的介 入导向,使得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各自走出了适合于 本校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发展之路,大学建立了科学 合理的管理模式,教授学者、行政人员、校外著名人 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区的大学办学方 式。目前,我国大学多校区办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现 象。由于多校区大学既满足了时代、国家、社会的需 要,又满足了各高校相互竞争以及知识、学科不断分 化或综合的内在需要,故多校区系统发展势头很快, 直到近两年还不断有高校经合并或自我扩展而成为 新的多校区大学,如西南大学(重庆,2005年7月) 和南方医科大学(广州,2006年)。多校区的发展促 士参与决策和管理,使多校区大学形成了独特的管 理风格…。 进了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迅 速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同时,也为 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们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多校 区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英国等的一些多校区大 学实际上是一个多校园(分校)系统,各分校是独立 的实体,所以不能套用其“大学系统”来研究我国的 多校区大学。国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虽然 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但也可以为我国高校多校 实行大学多校区管理应综合分析多校区形成的 原因和校区定位,同时借鉴国外多校区办学的管理 经验和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区办学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 二、国内高等院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1.国内高校多校区的形成 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大 致有四种特点:一是由于原校区的发展空间受限而 增设的多校区,可称为“独自扩展型”,如上海交通大 、国外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 多校区办学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进行了实践, 其多校区的形成方式各异,有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 自然形成的,有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管 理模式也因学校的办学历史、类型、国家的管理体制 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有的研究分析认为.国外高校多校区办学多采 取人、财、物统一的分校管理模式,其共同点是:大学 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药学院等;二是声 望、财力、生源等方面居弱势的学校为倚靠强势学校 而借其名成为强势学校之分校的多校区,可称为“冠 他校之名型”,如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 作者简介:齐平(1956~),女,重庆人,广东药学院发展研究部副教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等合并成立新东 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与重庆职工医学院、重庆中 医学校等合并成新重庆医科大学)等;三是由于学科 综合、资源配置的需要而合并几所学校形成多校区, 可称为“合并重构型”,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 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大学、大连 大学等;四是既因发展空间欠缺而增设,又因学科综 合而合并的多校区,可称为“扩展合并混合型”,如中 山大学、重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 2。其中,以 “独自扩展型”和“合并重构型”占主导地位。 2.国内高等院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多校区办学的方式从管理的角度,可以分 为“条块式”(或者集权式和分权式);按照学校校区 的形成时间,可分为新、老校区两种形式。一般采用 前者分类方式。我国多校区办学方式比较复杂,结 合多校区的形成特点,“条块式”又分为以下几种形 式 : (1)“以条为主”型。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分校 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教学组织及其管理也由 总部统一安排。学校领导层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 筹学科建设,对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等进行统一规 划;学院是二级管理机构,负责具体教学、科研和行 政组织的运作。其优势是管理职责分明,统筹集中 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多(跨)学科 研究,有利于知识交叉发展、新学科专业延伸。不足 之处是地理区间较大,信息交通不畅,管理上存在困 难,容易造成不协调配合、效率不高的现象。这一类 院校主要是单科性院校合并组成的,如扬州大学等。 由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扬州师范 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江苏水利工程学院6所高 校合并组建的扬州大学,经过专业调整和学科重组 后的各个学院直接由扬州大学总部领导。 (2)“以块为主”型。在总部的统一协调下,各校 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 系。每个校区有各自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具有相对 独立性。总部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 划等)给予指导。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 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多学科高等学校。这一类型的 优势是各学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学科特色有利于 发挥;不足之处是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投资,有些重 大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可能难以胜任。如同济大学 的沪北校区,按照学校的总体布局,全部作为高等技 术学院的办学所在地。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校区, 学院设有7个院系,党群机关和行政机关职能部门 设置也比较完整。学院的总体运作是:学校任命和 聘任学院党政班子,校区在学院党总支和行政班子 ・ 28 ・ 的直接领导下,由教务、学生、财务等下设部门独立 开展工作。 (3)“条块结合”复合型。这种管理方式又可以 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即相对集权式。 如东南大学拥有7个校区,校机关各职能部门在其 他校区派出延伸的管理办公室,各学院分别是一个 独立的实体单位,接受学校的直接领导。这种管理 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全校总体规划,同时又加强了 校区的协调管理。但是,这种模式由于校区管理委 员会缺乏人财物的调控权以及与驻区各单位之间没 有隶属关系,以致协调的难度比较大。解决这个问 题的措施是进一步明确校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 责,认真研究其运行机制,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 以便其有职有权地完成协调和管理任务。 第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即相对分权式。 如合并后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关系是,原 北京医科大学的教务处等机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学院 以及直属单位全部保留并隶属北京大学医学部,接 受医学部的直接领导,医学部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 人兼任北京大学相应职能部门的副职。在北京大学 统一规划下,医学部负责实施各学院系科的医学学 科建设、人员聘任、招生分配、基建计划等工作。这 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管理跨度减少,校长只需宏观地 领导若干个校区或大学院,以便校领导能有较多的 时间和精力研究处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这种管 理模式能较好地发挥校区或高校院领导和教职员工 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负责地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这 种模式有利于增强校区或学院活力,为校区内各学 科交叉融合搭建平台,促进教学、学科、科研的发展。 不足之处是突出“块”的功能后,造成一定程度的权 力分散,可能会弱化总部的管理,尤其可能影响并校 初期人员的思想融合和全校范围内学科交叉的统一 规划和指挥。 (4)“内部混合”型。这种多校区管理方式,是指 在同一所多校区高校内至少存在着上述两种以上的 管理形式。这种管理类型多存在于“独自扩展型”和 “扩展合并混合型”的多校区高校,因为这些高校多 校区的定位比较复杂,既有学科定位,又有功能定 位,还有复合定位。如重庆大学的校本部(A区)、重 庆建筑大学(B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C区) 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中山大学的校本部(南校区)、中 山医科大学(:lie校区)、大学城校区(东校区)和珠海 校区,广东药学院的大学城校区、中山校区、赤岗校 区、宝岗校区,等等。这些大学在管理方式上既有 “以块为主”型,又有“以条为主”型,还有“条块结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复合型。 期[引。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 式和体制不尽相同,但是高校的各个校区只有一个 统一的法人,不论独立性的强弱,都具有统一的学校 主体。接受总部的统一领导与指导。由于我国多校 区大学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上述分类是相对的,在 广东药学院拓展新校区初期(赤岗校区),是典 型的“以条为主”管理,进入大学城,扩展中山校区以 后.则调整为“以条为主、条块结合”模式。随着中山 校区的定位逐渐明晰,其管理模式还将进一步改革。 3.趋于成熟阶段 多校区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不 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多校区大学各校区的发 确定性。 三、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发展 从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至今,各高校内部的管 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大致 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探索试运行阶段 这段时间由于多校区刚刚组成,各项工作都是 “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各高校都处于探索之中。对 于新校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原有的单校区合并 和新建多校区因其形成特点的不同,会影响拥有多 个校区的大学在发展思路上的差异。比如.校区是 按照国外高校独立的分校体制来建设,还是按照作 为本部校区体系一部分的格局来建设?不同的格局 需要不同的管理体制来适应其未来发展。另外,到 底是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好,还是实行以块为 主的管理体制好,抑或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较 好?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为了维持教学工作 的正常运行,多数学校主要按照校区原有的类型、定 位来确定管理模式,因此,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一般 比较单一。 2.磨合调整阶段 这一时期,多校区高校根据社会环境需要,进一 步发展、调整,使原来的多校区在组织结构、学科融 合、定位等方面更趋合理。其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调 整变化,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模式。例如.2004 年4月,中南大学三校合并,原有管理机构相互重 叠,规章制度各不相同,摩擦、内耗凸现,学校及时提 出了“1+1+1<1”的不等式。达到统一和创新管理 模式、促进实质性融合的目的。各校区统一法人、规 章制度,减少管理层次,推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二 级学院自由支配人事组织权、经费使用权和分配权. 学校集中精力制定决策、实施宏观管理、提供服务。 学校设立校、院教授委员会,对校院的发展提供决策 指导。进行了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由原各校推行 的以职称或职务为主要依据的分配体制改为体现岗 位绩效、统一建立以实际工作量为主要依据的编制 核定办法和岗位津贴总额承包制度。一系列组织结 构和制度的创新使得中南大学很快渡过了磨合 展、定位逐渐明确,各项工作也较为稳定,此时的管 理模式也趋于稳定。此阶段在一所多校区大学内可 能出现多种管理模式并存。如中山大学在先后完成 合并北校区,扩展珠海校区、东校区之后。除北校区 的原有定位基本不变外,珠海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低 年级基础教学任务,也发展了新学院(翻译学院、旅 游学院等),东校区设有新闻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 等新办学院和一些研究机构,南校区(校本部)承担 本科高年级教学、研究生教育及科研和产业开发。 因此,该校的管理为既有“以块为主”(北校区)的模 式,又有“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珠海校区)的模式, 还有“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东校区)的混合模式。 四、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思考 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涉及到各个多校区大学的 个性特征,如形成过程、校区间距、学科分布、师资水 平、目标定位等。但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多校区大学群 体的共性特征,如学科组合、组织结构、校区功能、文 化认同等等。为此,探索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高 校职能和各自校情的最佳多校区管理模式,还应该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明确校区定位,制定科学规划 高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办学格局,各个校区都 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水平也必然取 决于各个校区的发展水平。各个校区的最优发展必 然促进学校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应把 各校区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纳入学校的 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 划等。 首先,在各校区发展之初就必须充分论证一系 列涉及校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即校区作为学校 的一个部分,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在学校的 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它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发展动 力是什么,如何在对学校总体发展作出自己贡献的 同时,又为所在地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等等。只有 这样,校区建设和发展才有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 续性。 其次,要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制订及时、合 理、科学、切实可行的校区发展规划,让全校师生员 ・2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工明确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任务和职责。同 时,学校应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 实现校区及学校的发展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 高校的组织系统存在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 力”的二元权力结构。要加强校区管理中院系“学术 权力”的作用,真正体现“学者治学”,就要从可持续 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加强校区的师资队伍和学科 2.发展校园文化,共塑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分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三个 层次结构,各自有相应的表现形态 5。表层文化以 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人才 选拔和培养机制与环境,使校区有一批稳定的人才 物质载体的形式存在,如校名、校徽、校园环境、图书 馆、纪念物等。中介文化通过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 行为文化表现出来,这是维系大学存在的纽带和表 征。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特别要重视均衡发展学 术文化。要善于利用多学科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 队伍和科研平台;建立高水平兼职、兼课教师的“传、 帮、带”机制,指导校区的教师及早树立起学术意识, 提高学术水平。 由于学校内行政事务之间以及各校区与主校区 之间、各校区之间、各校区与校外的各种问题的协调 都必须依靠行政管理,因此校区还必须要有精悍的 科层组织。这样,加上校区较大的自主权,才能确保 校区管理的高效率,进而使校区的运作步入良性 循环。 术氛围,跨校区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这既能 促进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广泛汲取 各类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思维,充分实现校区之间 的知识共享。深层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目标和理 想、信念和追求、精神和价值观等集中反映大学存在 的社会价值和自身追求,揭示着大学最本质的特征, 多校区大学要尽早实现管理的“重心下移”,在 校区实施“学者治学”、“行政治校”。否则,校区的人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并以观念(理念)的形态存在。 这种深层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 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精神是 校园文化的灵魂。多校区办学的关键是要“齐心协 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为属地经济建设服 务的功能最多只能体现在餐饮等服务行业和交通运 输业等浅表层面,难以成为科技创新、文化辐射、信 息交流的“助推器”,多校区大学的整体协调发展也 很可能成为空话。 力”。无论是合并还是自身扩展的各校区都必须围绕 学校主体创新办学理念,重塑大学精神,培育各校区 的特色文化,汇聚成大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3.管理重心下移,“学者”治学,“行政”治校 多校区大学一般有三级管理组织:校本部、校 区、院系。探索多校区的管理创新应该强调“重心下 移”和“学者”治学、“行政”治校的原则 J。 [1]郜岭.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与经验借 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79—80. [2]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等.多校区大学管理 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61—63. 在大学组织的具体运行中,不论其组织的形式 怎样灵活,院系都是大学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重 心,是教学和科研的基地,因此,院系具有相对较大 [3]夏祥伟.中外高校多校区(分校)管理的比较 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5):77—80. [4][5]闰树涛.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困境及应对 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8):18—21. [6]王乾坤.大学组织特征及管理模式探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8):78—81.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徐治中) 的自主性。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应该借鉴国外的 经验.校区及其院系要拥有更多的学术管理和行政 管理的自主权,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这样才能 更好地适应规模的扩大,更好地满足大学不断扩展 ・ 3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