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卷】连云港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经典习题(培优提高)

来源:九壹网


一、选择题

1.小明在地铁施工现场发现:为防止扬尘对空气污染,有专门高压造雾除尘设备。高压水流经除尘设备,形成数十米半径的均匀云雾覆盖到工地表面,达到非常理想的除尘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看见的云雾是大量水蒸气聚集的效果 B.除尘设备中水发生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C.云雾的消散是汽化现象,这个过程吸热

D.夏天人造雾容易消散是因为水蒸气重新液化成小水珠

2.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你认为下列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教室的高度约为3dm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C.中学生跑步的平均速度约为1.1m/s D.快速眨眼1次的时间约为5s

3.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纯度极高的碳化硅晶体,该晶体制成的半导体将大大提高电子设备的效率。下图是该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四点中,表示该晶体正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的是( )

A.a B.b C.c D.d

4.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 B.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C.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5.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关于沸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体温度达到其沸点就一定沸腾 C.95℃的水不可能沸腾

B.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液体沸腾时要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7.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 A.36.6℃

B.39.6℃

C.37℃

D.76.2℃

8.由于疫情的影响,寒假期间出行的人们优先选择自驾出行,小明发现车载空调温度设置过高,前挡风玻璃容易出现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对着前挡风玻璃不断吹热风,不一会儿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出现在前挡风玻璃的内侧 B.水雾消失了是发生了液化现象

C.对玻璃吹热风,只用了升高液体的温度方法来加快蒸发 D.空调制冷时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制冷剂汽化 9.下列各图中,属于晶体液体凝固的图象是( )

A. B. C. D.

1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C.云的形成涉及的主要物态变化为液化和凝华 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

11.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图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

A. B.

C. D.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0℃是人体感觉比较适宜的环境温度 B.家庭使用的寒暑表测量范围是-30℃~100℃ 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8℃

D.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13.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9℃,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14.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6℃;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6℃。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3℃,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 ) A.27℃

A.冰将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开始逐渐升高 C.水将逐渐凝固

D.冰不能继续熔化,水也不能凝固

B.30℃

C.32℃

D.37℃

15.将正在熔解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则( )

二、填空题

16.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物质 熔点/℃ 沸点/℃ 水银 -38.8 357 酒精 -117 78.5 甲苯 -95 111 铅 328 1740 奈 80.5 218 (1)-80℃时酒精呈______态; (2)铅在328℃时呈______态;

(3)常用温度计是根据______制成的;若要测量铅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做测温物质。

17.疫情期间,武汉市有些街道进行消杀。图甲是雾炮车向空中喷酒有消毒作用的水,从而达到对主要干道消毒的目的。喷洒后还能起到降温作用,能降温的原因是由于水______;该雾炮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若通过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2km/h,通过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18km/h,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个人防护要用到酒精消毒喷雾器。图乙是某酒精消毒喷雾器,内装有100mL的消毒液,若其中酒精的体积占75%,水的体积占25%,则瓶中消毒液的质量为______g;瓶内的消毒液喷到被消毒的物体表面,过不了一会儿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消毒液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现象。

18.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根本区别。液体沸腾时,必须要达到沸点,并在沸腾过程中不断______热。“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并没有停止______,只是暂时止住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材,停止加热,是______止住沸腾。

19.(1)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______℃,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______。

(2)如图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______。

(3)如图丙,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20.如图,某超声波加湿器通过雾化片1.7×106Hz的高频振动使得加湿器中的水被抛离水面产生直径为1~5微米水雾液滴飘逸出来,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

(1)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若有,请指出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若没有,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

(2)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_____;该过程需要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1.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棍时,会发现冰棍表面有一层“白粉”,这是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热;同时看到冰棍冒出“白气”,这是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2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强冷才能发生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凝结成小冰晶,雪熔化时会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空气中的热量,所以才会有俗语“霜前冷,雪后寒” 。

23.如图甲,小虎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锤加热,发现碘锤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虎认为碘从固态变成气态,是 ______ 现象,需要 ______ 热。他查阅资料发现,碘的熔点为13.60℃,沸点为184.25℃,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500℃。于是小虎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如图乙,将碘锤放在沸水中进行加热,观察碘的变化情。小虎这样设计的理由是 ______ 。

24.电影《中国机长》,根据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险情真实事件改编。飞机机身结冰是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飞机的防冰与除冰是保障飞机安全的重要功能,常用方法是将防冻液喷洒到飞机结冰表面进行防冻和除冰,防冻液是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选填“高”或“低”)的化学液体,它们使已形成的冰层熔化,冰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5.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_____吸热,云层中水蒸

气凝华成小冰晶,冰晶变大后,下落时_____成水,落到地面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6.小明在课堂上观察老师演示“碘锤”中碘的物态变化时,发现碘锤浸入热水中后,慢慢看到碘锤里面的紫色越来越浓,这个过程要不断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回家后发现家里用过的台灯灯泡的内壁会发黑,根据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因为钨丝先______后______的结果。

三、解答题

27.用笔划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连起来,并在后面的括号中填写吸热或放热情况.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 凝华( ) 装开水杯子冒出的“白气” 升华( ) 冬天早晨草上有霜 液化( )

28.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者0℃的冰,哪种效果更好?为什么?

29.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法国准备生产的一种夹克,其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倍感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道理.

30.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热,但温度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状态. (5)在整个过程中放热的有_____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