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作者:汪慧珍

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课堂提问对开启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是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适当的课堂提问对开启学生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要把握住提问的时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了提问把握住时机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握提问时机。如果提问早于恰当时机,学生会因为准备不充分,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如果提问晚于恰当时机,解决了问题,提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要想把握住提问的时机,就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把握住提问的恰当时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如讲授《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有学生根据文中注释,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鱼了吗?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前预想到,要随机应变给出恰当的理由,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此问题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这首诗是题画诗,那它的内容是紧扣画面的,大家想想画面上究竟有没有海豚呢?这个问题能启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必要显现出海豚,这一句体现出了苏轼题画诗的核心所在。这样创设问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我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漫无中心。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不求多,而求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能发展学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她原来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黄河的变化?”既难易适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变散为聚,整体把握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过于凌乱琐碎,就会把教材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即,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文章的主线,围绕学习目标,把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避免架空分析教材,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教学《猫》这一课文,我们可设计问题:1.课文写了哪两种猫?2.这两种猫各有什么特点?3.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细读课文,把这几个问题归纳,恰好就是文章的脉络:课文介绍了大猫和小猫。大猫则主要介绍了其古怪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有时胆小,有时勇猛。小猫则主要介绍其可爱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小猫在屋里和院子里各种方式的玩耍。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无疑设疑,激发兴趣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皆无疑,至此方为长进。”这句话很有道理。“须教有疑”,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提问,使学生心中产生颖窦,引起积极的思考。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课文中可质疑的材料,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很有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以中心问题为重点,进行探究。如在《穷人》一文中,体会西蒙临死前对孩子的那份母爱,那份撕心裂肺的牵挂时,我抓住这句话“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中的“抓”字,这个字稍一疏忽,便会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过。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1:其实这一段文字还有一个字最能体会出这位母亲当时的心情,谁能把它找出来?(生:抓);问题2:这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是想抓住什么呢?(生:她想抓住自己的命、为孩子而活的信念、想抓住时间……)问题3:这位母亲是想抓住时间,想对世人说啊!他想说什么呢?(生:我的孩子还小,谁来救救我的孩子啊!)师小结:是啊!母亲最放心不下的,最牵挂的是两个孩子,这是,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通过设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临死前那种心境,这个抓字不仅写出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牵挂,更体现了一份伟大的母爱,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可以:课堂上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上提到的几个技巧,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成功互动学习的最好体现。教育是一门“悟”的事业,这需要我们多深入学生中间观察、了解、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把课教好,把学生培养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