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哲第九章

来源:九壹网
第一节 主体观念地把握科特的基本形式 一,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1, 人的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和理性 ① 感性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把握事物表面识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形式 ② 理性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人的大脑对感觉直观的成果上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

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形式 ③ 区别:感性直观:认识客观外部形式,直接性形象性特点,低级的认识形式 理性思维:认识客体的内部本质,间接性,抽象性,高级的认识形式 2, 两种认识形式的统一 ① 统一的基础(主体反映结构与对象自身结构的一致性 ② 统一的表现(相互渗透) 感性中有理性思维的参与

理性以感性为基础并有感性的渗透与参与 两者都需要语言的表达,交流与操作 二,认识的感性形式(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形式

感性认识的三种表现形式:感觉 知觉 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2, 感性认识的特点

A, 直接性:感性与客观事物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受 B, 具体性: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的形式反映事物现象 3, 感觉认识的社会历史性

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具有自己的知觉定势和观察定势

定势是一种预备状态,是先前的活动倾向对后来活动的影响,体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它能够决定和调整人的理智情感和意志的实现,能够影响后继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趋势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知识经验,也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这些习惯或方式在从事某项活动前便构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定势。 错觉是歪曲的知觉,感知条件不佳暗示客观刺激不清 4, 感性认识的内容

事物的现象,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 三,认识的理性形式

1,理性认识形式:概念 判断 推理 2,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 抽象性 3,理性认识的内容

事物的本质:指事物的内在联系(深刻 稳定)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认识的辩证途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刻根源(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决定) ① 现象的含义: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② 本质的含义: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③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方法论意义: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们只有通过对大量现象的研究,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达到科学的认识。

3,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的关系:①相互区别:不同的阶段反映的对象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错误:唯理论 经验论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 ① 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 ② 是实践本身的要求 ③ 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 2,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p273 三,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 1,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 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表现:波浪式前进,运动和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总之,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

(二) 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274 (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一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四,理性思维与非理性因素:概念和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