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九壹网
杨金莉: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70

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杨金莉

(凯里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摘 要】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特征,其中,民族民间舞极具代表性。民族民间舞具有多样性,往往流传于民间,不同地区的民族舞蹈受当地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形成不同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相对于现代舞种来说,民族民间舞更能体现风土人情,先需要各所舞蹈高校加以传承和保护。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舞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各所高校应该不断完善本校的教学结构,更新教学模式,形成教学体系,规范民族民间舞教学,提高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质量,结合民族特点,培养同时具有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舞蹈人才。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高校;舞蹈教学;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170-02

我国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民族民间舞是众多艺术形式中极具特色的,它包含了整个民族的特点、风土人情,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都是一大笔精神财富。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与各民族人民之间紧密相连。如今很多人追求的都是街舞这种快节奏的舞蹈,民族民间舞逐渐被冷落。但是,民族民间舞对舞蹈领域来说具有非凡意义,只要各所高校寻找到民族民间舞于时代的关联就可以赋予民族民间舞的新活力。民族民间舞作为传统文化,各所高校应该重视民族舞的传承,针对民族舞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各所高校的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时代元素与传统民族民间舞紧密结合,使民族民间舞即具时代特色又具民族特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虽说大部分舞蹈学校都注重了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出现了部分问题。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题,明确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问题策略,寻求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的最佳途径。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形体动作是舞蹈能否具有灵魂的条件之一,舞者动作优美,配合音乐的旋律舞动,肢体协调且位置得当,既可以丰富视觉的美感又可以体现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形体动作混乱会导致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从肢体动作中感悟民族文化,阻碍学生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二、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问题策略

(一)寻求民族特色,明确舞蹈内涵。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非常多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内涵,民族民间舞就是民族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民族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各民族民间舞中都包含了本民族的婚丧、春耕、秋收、社戏等多种民间风情。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民族的特色,同时还要熟悉舞蹈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下来,要了解民族舞蹈的发展规律和产生背景,通过肢体语言将其细化,拓展学生的民族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背景、民族信仰、民族习惯等,并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民族文化丰富自身舞蹈底蕴,把握民族舞蹈中的精髓,使舞蹈富有张力和体现力。例如,东北秧歌具有辽南高跷的独特风格及动律特点,体态上始终保持前倾的特征,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是膝部规律性的顿挫和舞蹈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动律,体现出了东北平原乡村人民独特生活习俗和性格气质。学生在了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背景之后可以更好的体会民族特色,明确舞蹈的具体内涵。(二)结合时代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例如东北秧歌舞蹈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也形成了东北人民喜欢色彩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习惯。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在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创新,而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动作、主题的创新,而是应该在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继续注重生活中民族形象、特点的累计,不断完善舞一、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不明舞蹈内涵。不明舞蹈内涵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舞蹈内涵是能否发扬民族民间舞蹈的关键,也可以说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不明舞蹈内涵会导致学生的舞蹈空有其表,形似而神不似,不利于舞蹈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二)缺少创新元素。缺少创新元素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传承发展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创新是万事万物得以继续发展的根本,缺少创新就会导致一切事物停留在最初形态,不适宜时代的发展。创新是发展民族民间舞的关键,缺少创新元素就会导致民族民间舞教学止步不前。(三)形体动作混乱。形体动作混乱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作者简介:杨金莉(1976-),女,汉族,重庆人,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

教育纵横

171

《戏剧之家》2019年第22期  总第322期

蹈给予高度重视。对于教师,学校应该进行教师岗位技能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清楚的了解各地民族民间舞的表现形式,寻求民族的特色,将舞蹈动作与民族特色结合在一起,明确舞蹈的内涵。教师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重视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构建,结合时代的特点,将教学结构优化,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时民族民间舞蹈即具民族文化又具时代特征。另外,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就是灵魂,规范的形体动作和对当地民俗的实地领悟是提高民族民间舞灵魂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时代对民族民间舞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结构,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蹈技巧,以现代的观念批判继承民族舞蹈,丰富民族舞蹈的精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新的民俗、民风、民情融合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同时要保存原有的风格,与时俱进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三)增加实践课程,规范形体动作。民族民间舞作为中国舞蹈艺术中的精华,它具有地域性、封闭性、族群性、民族性、民俗性、群众性、群体性、业余性、游戏性、自娱性、宣泄性、仪式性、表演性等42种艺术特征,它包含了各个民族的时代内涵,各所高校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的时候要重视增加实践的课程,只有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实践才能把握民族民间舞的深刻奥义,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另外,教师在进行民族民间舞教学时应该规范学生的形体动作,因为民族民间舞的关键就是正确和规范,规范的舞蹈动作能够更加突出民族舞的灵魂,手、眼、心、动作融为一体,给观众更好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想象式场景教学规范学生的形体动作,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由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在民间,其中包含很多民间特点,具有较为浓厚的乡土气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采风,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环境。对于动作不够规范的学生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纠正错误形体,规范舞蹈动作,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参考文献:

[1]曾礼嫄.“巍山彝族打歌”舞蹈形态及其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6.[2]保奕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方式的探索——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教学》课程为例[D].云南艺术学院,2012.[3]刘德欢.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优化建议分析与研究[J].戏剧之家,2018(10).[4]艾玲.民族民间文化视野下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4(12).[5]牟延林,谭宏,王天祥,刘壮,钟代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路径—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01).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鲜明的民族特征给民族民间舞蹈赋予内涵,现有高校应该对民族民间舞(上接第169页)

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性化特征,通过音乐内容表达情感,利用音乐表演诠释情感和学习体验,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展现,音乐教育也可以实现个人情感的传递,音乐教育也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主要特征,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基础,以体现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环节深化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学效率[4]容,以审美性为导向体会音乐文化内涵[5]。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实践于音乐教育领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知情合一”。五、结语

通识教育视角下进行音乐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从通识教育为视角有助于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应用通识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具有自然化特点和社会化特点,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知识向综合素质的转化、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知情合一”的教育思想内涵,从通识教育视角开展音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培育综合素质音乐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二)重视学生知识向综合素质的转化。音乐教育活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而学生将知识的内化则是实现通识教育价值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学生学习意识与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如何能够尽快实现音乐知识的自我转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的。(三)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知情合一”。教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具有个人思维与情感意识,通过音乐艺术对人思想的感染作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意识层面实现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的结合。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表现其主导思想,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存在的功利性和审美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以功利性为导向理解音乐内参考文献:

[1]杨林艳.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史》评介[J].文教资料,2018,(14):79-80.[2]张川.浅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之发展——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J].高教探索,2017(9).[3]张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现象分析[J].黄河之声,2017,(15):22-23.[4]隋郁.本体、文献与交叉研究——谈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教育方法[J].人民音乐,2017,(7):54-56.[5]梁秋丽.从音乐传承发展中探寻中国音乐教育历史起源——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16,(3):1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