Ⅸ云南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 Social Sciences in Yu”, z No 2 存在的澄明: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蒋永丈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作者认为,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发展与生命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诗人艺术 家将人生赋予一种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的灵魂,用审美态度去体验人生在审美体验 、,中追求有阳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台为一的澄明的境界,明确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 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人文意蕴,审美发生论中围分类号:B83—O69;BgUl6 5 审美体验论审美意义论 文赫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O一869I(2002)o2—086—O5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审美活动都与人类存在的状态 及其目的联系在一起。美学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美学 然。中华民族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生存环境.很早就进^ 了农耕时代。这时人类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天地之序对 与人相互不能摆脱和逃避。美学所关注的始终是人的精 神发展与人的生命的意义。只不过.我们在西方审美文 于先民的农业生产乃至生存都非常重要。这就使他们留 心观察宇宙自然四时交替,风云变幻.日出而作,日^ 而息,春耕夏播,秋收冬藏,一切都顺应若自然的变 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文明摇篮的黄河、长江流域良好的 自然条件为人们的农耕生产提供了便利。这样在长期的 化中看到的是,西方人始终寄希望于宗教信仰并把它作 为人超脱现实的立足点,西方文明的主流是古代的希腊 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而源于希伯来文化的基督教对西方 人的情神生活影响尤犬。基督教关于人类存在和人类行 为的悖论式的描述,放弃对一切现实手段和现实存在的 劳动与生存活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与宇宙自然相依存 的一种文化心态。在内心深处.对待自然不是恐惧对立 的,而是感恩亲和的。人自觉地体认到人与自然在生命 幻想而寻求一种否定当中的超越精神,成为西方审美文 化情神的基础。中国的诗人、艺术家则将人生赋予一种 诗意,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活动塑造人 的灵魂,用审美的态度去把玩去体验去享受人生,在审 美体验中追求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融合为一的恬然澄明 的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所关注的不是审美的客观知识或 本源和形上本体的同一。(周易・说卦)“有天地然后 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表示人类生命起源于自 然。(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表示人性同于天 道。这并不是把人与自然混为一谈,而是既肯定”惟人 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 ),把人与自然相区别,又 肯定人“与天地台其德”( 周易・乾-文言 ),即肯 定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一致性,使人与自然和谐。因此, 在中国古人看来,宇宙自然既不是一个机械的物质系 外在的有效性 甚至也不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之类的道德修养,而是人内在灵性的 复苏.生命的自由创造,生存意义的体认和精神家园的 复归。因而我们可 说,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追求赋予 统,也不是狰狞恐怖的支配人、役奴人的神秘异己的力 量,而是在时间和空问上极为悠远的一个充满了情感色 中国文化以诗的灵魂和诗的境界,掘植于民族文化精深 处的中国古典美学人文意蕴显示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 独特品格。 彩和情感节律的生命体,其中包含着永不衰竭的生命运 动。《周易-系辞传)说 “天地之犬德日生”、“生 生之谓易 。宇宙自然生命鲜茂蓬勃,生生不息,在波 —诗意的栖居:人与自然 “感应”的审美发生论 —澜壮阔的创造过程中,一个生命滋生出另一个生命,生 养万物.惠泽人类,因而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 “千岩竞 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是其赖以生存、繁衍的宇宙自 牧稿日期:200I—lI—I2 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艘蔚。”《 世说 作者简介:蒋永文(1963一】 男,安擞更壁^,云南走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研究 8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新语言语 )享B景纯诗云.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 柴炭和灰烬的混合物。不论是古典主义野心勃勃企图征 服自然,还是现代主义悲观绝望对待自然,自然都是僵 阮孚云. “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 形越。 i《世说新语・文学 )宇宙自然向人们展示了 一死的存在物。人们都是将其作为斗争、占有的对象, 而将自身置于与自然相醯离、相冲突的窘迫境地之中。 几个世纪发达的工业文明已经表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取 得了巨大成功,历史不应倒退,文明将进一步发展,然 个灿烂多姿、万物含生、流动不居、浩荡不竭的天地 太美,而人抑制了征服欲和占有欲,以虚静之心、清宁 之怀对待宇宙自然,把其看作一个自我圃成的生命。 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 “与自家意思一 而它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物灭绝,不是也同 样令人触目惊心吗'如果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唯一家 园,人类审美意识得以确立的最后根基——人与自然的 和谐也必然受到侵害。^应该摒除有限的狭隘的自我, 在协助宇宙问顺利进行造化养育活动中.彰显自己的灵 性。在人类心灵与宇宙自然极深致极精徽的和谐共鸣 中,让整个生活世界罩上富有柔情的、充满韵味的光 般。 (《宋元学案 卷十二《瘴溪学案 下)司马公 时至独乐园,危坐读书堂,尝云: “草妨步则雒之.术 碍冠则芟之,其他任其自然。相与同生天地问.亦各欲 遂其生耳。 c王应麟《困学纪闻 卷二十二)宇宙天 地,鸢飞鱼跃,充满生机,以活跃的生命向人间发出诗 意的徽笑。中国古典美学所突出的是一种与功利的、认 识性的理解自然方式完全两样的审美把握方式,它不把 自然看成一个僵死的存在物,看成一个可资利用的对 象,而是看成一种有灵性的生命。人们“赞天地之化 环,使宇宙自然显出诗意般的神奇光彩,就像海德格尔 反复吟哦的荷尔德林的名句那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上“。在这方面,诗人与宇宙自然恒有一心心相通的生 育”,用审美的态度参与天地化育万物,欣赏自然生机 的活泼流畅。宇宙自然和人盛通呼应,流衍互润.作为 命联系并相互感应而引发审美的中国古典美学可以给人 以深刻而独到的启示。 主体的人完成了从一般主体到审美主体的超越。宇宙万 物也非实用对象.而是审美对象,物我双方构成了一种 审美关系。 中国古典美学中“感应“的审美发生论由此而形 二、感性的解放:人与自我 “妙悟”的审美体验论 ——成: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 人的存在本身是盛性与理性的台一,只是在不同的 思维领域中,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类需要、不同方向 的主体目的,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具有对方所 无法取代的价值。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中普遍存在着 理性至上的偏见,即理性对人类是至高无上的,人之所 以为人根本就在于他具有理性,相比之下,感性似乎只 是一般动物都具有的低等能力。实际上,黪性是人类生 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若乃登高极耳, 临水送归,风动春潮.月明秋夜,早燕初莺,开花落 叶,有来斯应,每不麓已也。“{萧自显《自序 ) 山沓水匝,树杂云台。耳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 迟,秋风飒飒。 陪往似赠,兴来如答。“c刘勰《支心 雕龙・枷色 ) 这里.人不是作为和万物对立的主宰者.更不是作 为宇宙自然秩序的赋给者面对宇宙自然。宇宙自然绵邀 深远,情脉悠悠。它们与审美者的情盛韵律总是这样蕴 藉芊绵、和谐温馨。中国文人在与宇宙自然的感通呼应 命的基本形式,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全部生存勒以建立 的基础。人不仅是一个个具有认知麓力、实践麓力的主 体,更是一个个充满着感性需要并时刻感受着外界变 化、体验着自我存在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人不仅通过 理性逻辑去分析认知世界,而且必须通过活生生的个体 的灵性去感受世界。这就是艺术刨造之所以赫力永存的 基本理由,也是审美活动何以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分 中体认到一种自由的快感,这种自由的快感就是美感。 这种纵身大化、俯仰自得的审美情怀同西方人对待 宇宙自然的态度显然大异其趣。早在古希腊时期,自然 哲学家们就把自然看成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与人 对峙的纯客观存在物。以后,经过17世纪笛卡尔哲学对 割部分的真正原园之所在。因为在审美活动中 一切理 性的思考与知识的判断,最终都要还原为充分的盛性, 心与物的严格区分,使人与宇宙自然的对立更加突出。 I 8世纪出现的牛顿物理学更是把宇宙自然看成是无生命 的机械的物理对象。西方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 所有先期预成的素养在审美体验触发的一瞬间,都要化 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审美并不排斥理性。但是感性体 验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实现的结果却是不会改 变的。中国古典美学对审美刨造中的感性特质予以充分 的重视.特别是庄掸美学对审美活动的r 理特征有深主II 87 展.使人面l}缶着一个与他自身分离异在的世界,用英国 诗人托马斯的话说天空不过是一块尸布.地球不过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把握。 此诗意相对应的审美意象。 “道“是老庄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在老庄看来, 邓允端在(题社友诗稿>中说: 诗里玄机海样 深,散于章訇领于心。会时要似庖丁刃,妙处应同靖节 琴。”徐瑞(雪中夜坐杂咏>十首之一 文章有皮有 骨髓.敏参此语如参禅。我 诸老得印可.妙处可悟不 可传。” 惟有体悟并顺应了“道”,人的精神才能得到彻底的解 脱和无限的自由。而“道 作为宇宙本体是“惟恍惟 惚”【 老于-第廿一章倍】的难以名状之物,是“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庄子 大宗师》)的 精神本体。因此,对“道“的认识并非是一种逻辑推理 的知识,而是一种诉之于直观内省的体悟。 ”悟“的重要作用在禅宗中被发挥到了极致。成为 禅的根本,正如日本现代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所说 弹如果没有悟,就德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 去它所有文献、所有寺庙以及所有行头,但是.只要其 弹悟是超绝语言名相的,诗人的“悟“在于心灵对 事物的直接感受,也是超越逻辑语言的,其实就是个体 的审美直觉,二者在思维的模糊性方面有一致之处 本 来,由人类个体经验、感受经过复杂转换而形成的语 言、逻辑,是人类生存、理解的理性基础,是人类保存 文明成果、储存共同经验的工具。但是,人一旦把自身 工具化,便回避了自我,回避了内心深处的富于个体不 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l】 弹宗是以“顿悟“为旗 帜、为核心的宗教。它认为佛性真如不能靠经籍文字、 概念思维、理性方式明白说出,只能靠禅门师徒“以心 传心”、”心心相印”的直觉领悟方法 进行整体体验。 可通约性的体验和感受。”妙悟“的审美体验,则使主 体超越了外在于他的抽象理性,回到了他的血肉之躯. 回到了他的生命本体,用他自己全部生命去体验整个世 界的生命价值。正是在深刻的体验过程中.个体作为人 的本质被触着而倏然生成了,这是主体自身的涌现和到 场。因而“妙悟”的审美体验引导人们穿越种种现实的 禅的体验和审美体验是相通的、这个契台点不是别的。就 是一个”悟 宇。我国文人士大夫历来都借 悟”来探 寻审美创作和欣赏的幽微,倍如严羽<沧浪诗话>所指 出的: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中国古代美学家们.指出了悟的产生具有个体性、 偶然性、瞬时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诗人玉屑>卷一引 吴可<学诗诗>说: 。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 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头上安头”出自<黄蘖断际禅师宛陵录>希运 语 “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7不 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就是说顿悟本心,即能随 处证道,不必求佛觅祖。诗人对前人作品的学习,不是 为了园循沿袭,而是要将其化作自己的审美经验,当面 对审美对象时,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 理性屏障,去重新诗意地理解世界、理解生命。<诗人 玉属>卷-- ̄JI龚相<学诗诗>说-”学诗浑似学参禅, 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 然。”卷九十引方北山诗云: 。舍人早定江西派,句法 须将活处参。参取陵阳正法眼,寒花乘雾落毵毵。 所 谓”点铁成金”.犹执于文字概念,拘泥于句法,即执 着理性知解,都是未“悟 。。高山流水自依然”、 寒花乘雾落毵毵“则是悟后所见,一切都是那样新 鲜、奇妙、完整、具体。 妙悟 使审美主体对世界永 远保持一种亲近感和新鲜感,保持一种盎然的兴致和高 度的敏感性。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忙于对纷繁的事物的 认识,而无暇去感觉它,人类的感官濒于麻术、被废黜 的境地。如何唤醒被工业文明所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 王庭畦<卢溪文集>集六<赠啦上人> 学诗真 似学参禅.水在瓶中月在水。夜半呜钟惊大众,斩新得 句忽成篇。”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七(论诗十绝>: “诗本无形在窈冥,网罗天地运吟情。有时忽得惊人 句,费尽心机做不成。”张擞(南潮集>卷九(觅 句>: “觅句先须莫苦心, 来瓦注胜如佥。见成若不 拈来使,箭已离弦作么寻。” 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禅家公案里那些悟道的故事, 如(五灯会元>卷九香岩智闲禅师 “一日,芟除草 木,偶抛瓦砾,击竹成声.忽然省悟。”显然,禅悟具 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在出其不意的瞬间突然领悟 性,如何调济被数学性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々 席勒大声疾呼 ”活生生的感觉也有发言杈”口I叫 , 。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 。在审美 体验中.感性的生成真正保存了人对事物的敏礞性,充 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重新肯定了人在宇宙中 独特的位置和价值。深刻的体验过程,就是个体自身存 在本质与意识潜能的激动和焕发过程。礞性与理性,人 类心智的两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分裂抵牾的两 极,在审美体验中融合为一了。强调主体对于对象整体 悟化并在审美体验中心往神驰于对象世界的内在生动 到佛性的永恒和普遍。诗悟也如此,在瞬问领悟到无形 窈冥或瓶水天月中普遍存在的诗意,并且在瞬间生成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性、丰富性和深逮性之中的中国古典美学,已经提醒我 们,审美心理并不仅仅是一个审美心理学问题.更重要 的证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哲学问题.人的感性的审美超越 的问题。 然亲近、对话的过程中.大自然将其自化自足、无争无 待、清静和谐等精神贯注于人,具有抚默情感、陶冶性 是、虚静气质、安顿灵魂的功效。于是,人与现实的对 立.化而为人与自然的融和.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深 层心理奥秘。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论.正为满足 三、精神的家园:人与现实 “意境”的审美意义论 ——此种心态的美学理论。冠九在(都转心庵词序)里说 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辙,屏知识也。清馨 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嚣也。乌鸣珠箔,群花自落,超 圆觉也。“诗人、艺术家力图透过意境的建构,将无 “意境“作为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应 该说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了。何谓“意境 ,如何恰如 其分地阐述和说明它’前人已经见仁见智.作出了许多 富有成果的探索。然而,我们认为,从诗化人生的角度 序、苦难、恐惧的现实转化成一种和谐美妙的图景,为 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个相对稳定(思与境界j、相对丰富 (象外体验)的高度自由的精神生活空间。 比如王维的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 出发,将“意境“放到人与现实的关系中考察.将为 “意境”的诠释提供新的视角。 首先,我们要指出.把 意境 问题仅仅看作是一 ^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 馆))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光自明灭.花自开 落.物契于我.我融于物.物与我的生命意识中在交流 中绝无抵牾而形迹俱化。王维的诗境,使我们联想到宋 种艺术创作层面的问题,实在是一大失误,实际上它更 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的有限生命如何存在和超 越的问题。人不仅是有意识和理性、寻求意义和价值的 存在物,而且也是一种自己设定理想目标、具有无跟发 展可髭性的存在物。人决不会满足于一个既存的现实世 界.他要通过一种不断的选择、设计.创造一个理想的 完美的世界来代替贫乏 干瘪 缺少意义的现实存在世 人的画境.从宋人暮色如烟、细雨如愁、翠竹如醉的笔 墨幽境中,我们不正可以领略到画家们面对和谐宁静的 宇宙,抒发内心淡淡的情思,同时又把宇宙的和谐宁静 溶化到心灵深处。和谐宁静的宇宙净化了心灵,人的心 夏则从宇宙中得到了升华。意境把人们从纷繁的现实生 活中解脱出来,在物我同一中,与外部世界建立一种和 界.并以此作为精神的寄托,获得生命力的亮续。它是 生命郇造的切^,是意义的凝聚和升华.是永恒的瞬间 生成。I 8世堇己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过. “哲 谐同一的相容关系。这样.人们日艮前的现实才不再是异 己的对立物,人们不是以征服自然、改造现实的实践方 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_艺 术 美学也是如此。艺术家姒终极关怀出发 姒自己的 式而是以精神同化的方式即审美的方式实现羞人粪向自 由王国的迈进。 (二)永恒无限的向往 宇宙是永恒的、无限的,而个体生命却是有限的、 内在生命体验出发。去寻找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命空 间。这是饱受仓U伤的心灵的故乡.这是疲惫灵魂栖息的 精神家园。它使生命个体摆脱了现实的羁绊,进^到一 个回绝尘世、超旷空灵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诗意世 界。它给人以安宁,给人以温馨。这就是意境。 以此为前提,我们来讨论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 的基本特质。 短暂的,此种矛盾构成了人类难以摆脱的困境。“悲晨 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 殷。“(陶渊明《闲情赋 】”长河悠悠去无极.百龄 同此可叹息。“(孟却《出门行》}这种人寿有年、韶 华易逝的悲琼的人生叹息.表达了千百年士大夫文人共 有的心灵骚动。但是.当他们一旦将这种无可奈何的感 叹转化成 宇宙的永恒为参照系的本体生命的探寻时, 中国古典美学则为人们展示了一个至美臻神的境界 c一)和谐宁静的追求 作为中国精英文化主要创造者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多 是意欲通过参政、从政而达到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目 的,但是抱着匡救社会的政治理想步^仕途的绝大多数 士子们,并未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一展雄才抱负.实现 建功立业的愿望。相反.他们看到的是官场的污浊、人 心的险恶、人格的被压抑和被扭曲.他们始终处在一种 余家深山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 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 抬松枝,煮苦茗嗫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麇 犊共幢息于长韩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归 而倚杖柴门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刘,恍 被限制、被阻碍的精神状态之中。污染灵性的现实对心 灵纠缠煎逼的结果.使土大夫文人走向自然。在与太自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罗 大经《鹤林玉露》卷四) 在这里,审美主体敞开胸襟.将自我投入生生不息 象征.人类对美的执着与追求正是对自由的执着与追 求.人类进行美的创造与欣赏正是在创造和观照自身的 自由。在当今普遍忙于营造的时代,全社会像一部开足 马力的机器尽其所能地为物质利益奔波.不少人不同程 度地忽视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审美意义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被淡化了,美的理想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物质功 的宇宙生命中去,生命也因此获得了宇宙的永恒无限, 故虽是”生者百岁,相去几何々欢乐苦短,忧愁实 多”。却能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司空圉 诗品 旷迭 )。 德国诗哲谢林在《论造型艺术与自然关系)中指: ”当艺术把持住了人的消逝着的流年时.当艺术把成年 利和生活实用 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活动亟须满怀着对 人类终极价值的关怀,寻找人类的生存之根,创造人生 的意义,使社会的发展更符台人性,使人生在世更富有 内在的依持和归向。 中国古典美学诗化人生的独特追求,在近现代西方 时期那阳刚毅力的与萌春年华那阴柔的娇媚结合在一起 时.当艺术以完满健动的美来表现一位已把儿女抚养成 人的母亲时.艺术难道不是把非本质的东西——时间, 拾取消了么,……完满的定在(dasein】也只有一刹 浪漫哲学中有如雷的回响。他们其同的思路是期望通过 深层心理学来解决深层历史学的问题。海德格尔就对沉 溺在物质欲望中的世人大声疾呼.只有审美活动才是人 类生存的家园.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是人类的 那。在这一刹那之中,具有在整个永恒之中所具有的东 西。”川 优秀的艺术,本质中具有某种超越时间的永 恒性的特征.它可以超逾时间与空间而长存,而人也由 此凭藉艺术而获得某种永恒性。 终极目标,只有一个上帝还能救度我们,这就是诗。马 尔库塞也认定审美活动是社会变革的“阿基米德点”, 要求通过审美活动恢复或重建生命的创造性、具体性、 中国古代诗人、艺术家无不把神领和表现自我生命 与宇宙韵律的和谐运谴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陶渊 明的<饮酒> “采菊束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的 《终南别业》 《江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社甫的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是将自己 超越性。人生问题、价值问题在这里最终以审美的方式 求得终极的解决。中国古典美学的人文意蕴构成了人类 思想史上一种真正富有诗意光辉的财富,只要经过现代 文化视野的过滤、转换和提升,完奎有可能在未来焕发 生命力。 的情感融八宇宙运动永恒无限的韵律中.意会到“万古 长空”与”一朝风月”的等值性,体悟主体生命与宇宙 生命本体冥契浑融的化境,从而将人类生存的有限性融 进了世界的无限性之中。 中国古典美学 意境”论的意义在于它力求创造出 一参考文献- 【1】钤木大拙禅与生活f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f2】席勒美育书简[MI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3l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I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l谢林论造型艺术与自然关系『A】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种审美的人、充实的人、诗化的人,一种不为外部世 界所累,却能创造出一个有意味世界的人。美是自由的 Clarification of Existence:Humanistic Meaning Of Classic Chinese Aesthetics JIANG Yong-wen School of Arts and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昏Yunnan650091,China ,Abstracl: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esthetics is a way of existence f0r human beingand its con ̄m is hanlan’s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meaning of life Ancient Chinese poets and artists endued human Ijre with a Doetic sentiment and advocated an aesthetic an.1ude to the Iire Key words:classic Chinese Aesthetics;Humanistic meaning;theo ̄experince;tehcory of aesthetic meaning of aesthetic happening;thanry of aesthetic 『责任编辑:范祖铸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