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6期 在孕期做一些肌肉锻炼方法,包括盆底肌肉锻炼、孕妇瑜伽,增强体力和肌肉张力,增强 身体的平衡感,提高整个肌肉组织的柔韧度和灵活度;孕中晚期13常生活的保健护理要 点,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指导孕期体操、运动与体位。(2)人院指导:科室相关医护人员 主动、热情地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特别介绍助产士团队的人性化服务项目、 助产技术水平状况;并让患者了解医院规章制度与环境,使其尽早适应科室环境,与医 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积极配合治疗。(3)住院指导:①采用幻灯片、走廊宣传 栏、以及印有分娩健康知识的宣传小册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告知孕妇怀孕、分娩的解剖 和生理机制,对孕妇和孕妇家属进行分娩健康知识教育[1],以及妊娠期饮食营养的重 要性,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监测及母乳喂养的好处。②心理指导:产妇常因经验不足而出 现焦虑、忧愁、恐惧等负面心理 i'i绪而影响产妇正常分娩。这些都使得原本就有心脏功 能不全症状的一些患者出现症状加重。因此需给予产妇及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使产妇 树立信心;另外,医护人员通过规范化操作、优雅的举止、良好的语言修养,增强其安全 感,使产妇克服不良情绪,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2]。③介绍分娩的3个产程及各 产程中子宫收缩的变化特点及宫缩性质和变化规律,介绍并指导孕妇练习产程中应对 的技巧,包括体位、呼吸,指导待产妇采取平卧位以外的各种合适体位,这对于增加待产 妇舒适度,减轻疼痛,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有着重要的I临床意义。 ④及时了解孕妇心脏功能的情况。指导孕妇每日测体重,隔Et进行尿蛋白检测。 1.5观察指标(1)实施护理后,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出血发生情况 等。(2)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非常 满意+满意:满意度。 一 1.6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 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使用统计软件为 SAS 9.13,检验水平d=O.05。 2结果 2.1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由表1可知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年龄、性别、文化 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Wx :O.85、0.36、2.01,P>0.05)。 盍 组别 n 顺产 研究组 42 亟 娩 式出筮[ f丝U 产钳助产 8(19.05) 剖宫产 6(14.28) 28(66.67) 对照组 42 32(76.19) 6(14.29)4(9.52) 2.3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研究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与对照组比 较无明显差异(t=0.58、1.10、0.62,P>0.05)。具体结果可见表3。 麦3 两组 妇 程盟间比筮(±s) 组别 n 第一产程(h) 第二产程(min) 第三产程(rain) 对照组42 8.12±2.83 7.92±2.54 60 21±12.32 65.49±9 46 9.05±2.53 8.52 4-2.98 研究组 42 2.4两组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5.12±1.02)d]与对照组[(4.92 ±0.95)d]相比无明显差异(t=0.39,P>0.05)。 3讨论 孕妇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简称先心病)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直是 困扰着心脏科和妇产科医生的一个难题,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已跃居心脏 病的首位[3]。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孕妇重视起了产 前检查,甚至孕前检查,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孕妇在妊娠的后期才发现心脏疾病,并且 冒险分娩,也严重威胁胎、婴儿生命安全[4、5]。如何及时的终止妊娠,避免孕妇本身的 危险,为了协助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孕妇顺利渡过难关,并为治疗和护理此类患者提 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针对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孕妇的病情给予产前护理,并与仅进行常 规护理的正常健康孕妇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做好先心病孕妇的产前及围生期 护理,经过精心的产前护理后,先心病孕妇分娩风险接近普通孕妇水平。 参考文献 [1] 杜妍,倪锦红.产前护理干预对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现代 护理杂志,2012,l8(7):780—782. [2] 蔡彩萍,张小英.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54—55. [3] 刘伯萸.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1):51. [4] 范淑丽,蒋迎春,谈小雪,等.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6例分娩结局分析及围生期 监护[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712—1713. [5] 张凤芝.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 两殖芬 方式瓦较研究组的剖宫产率(14.28%,6/42)高于对照组(9.52%,4/ 42),但是无统计学差异(x2=1.20,P>O.05)。具体结果可见表2。 2005,19(2):154—155.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程小英 (无锡市康复医院 江苏 无锡214000) 【摘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n=50)和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措施的观察组(n=50)。对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从接诊到治疗的时间、致残情况以 及死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从接诊到确诊、从确诊到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 救过程中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接诊时间,使患者尽早得到治疗,使致残率和死亡率得到降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急诊护理路径;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6—0396一Ol 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类疾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一直较 高,多发于老年人群[1],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其致 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存活下来的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功能障碍[2]。而降低脑 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干预[3]。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0 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0例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以探 讨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 救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 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2致残情况和死亡情况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降 低(P<0.05)。详情见表二。 表二致残情况和死亡情况对比『171(% 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n=50)和采取急诊护理路 径措施的观察组(n=50)。所有患者均经过脑脊液穿刺、眼底检查、颅部cT检查、核磁 共振检查被确诊为脑卒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龄区间 为45 75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6o 67 4-2.37)岁;有22例患者发生脑出血,28例患 者发生脑梗死。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44~76 岁,患者年龄的平均值为(6o.71 4-2.41)岁;有23例患者发生脑出血,27例患者发生脑 梗死。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研究前均对研究目的和研究过程有所了解,并且均已 自愿签署知情协议。对比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脑卒中分型,P值 大于0.05,说明组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研究结果不会造成影响,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对患者进程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予患者面罩进行辅助吸氧。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护理。在接到急救电话 时,准备好抢救所需的药物和器械,并通知急救相关的科室人员在科室内进行待命。在 患者即将到达急诊科时,通知接诊人员进行等候。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开启绿色生命 通道,对患者进行抢救,再进行挂号和缴费。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 估。在急救室内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遵照医嘱进行 用药,给予患者面罩进行供养。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监护,并对患者进行术前各项常规 检查。在医生为患者进行诊断的时候,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随时做好护送患者进 行急救。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在急救过程中,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的沟 通,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安抚,并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使 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表示。当P值小于0.05时,则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救治时间对比 3讨论 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临床诊疗计划,其通过对疾病进行具体的分析,各个相关科 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对急救流程进行制定,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病情救治的可操作 的ll 床诊疗计划[4]。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的急诊护理路径的指导依据为循证医学,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各科室进行合作,为患者制定出一套迅捷的系 的连贯的救护方案。这套救护方案不仅考虑到急救的时间紧迫性和流程的标准化, 考虑到各个科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对患者进行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不耽误患者 室性在统还的患够径最佳治疗时机。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通常为患者发病后的6小时内,如果对 者进行超早期的溶栓治疗,那么应在患者发病后的3—6小时内进行治疗,其疗效能 达到最佳[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急诊护理路 护理。观察组患者无论是从接诊到确诊的时间,还是从确诊到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 对照组(P<0.05)。这说明,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能够有 的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为患者的治疗赢取宝贵的时间,避免贻误患者的最佳治 时机。 急诊护理路径的主要通过缩短患者的诊断过程、快速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从而 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其护理过程主要包括接诊前、接诊时、接诊后、术前护理以 护送护理,从患者接诊前到患者治疗结束,每个环节均严格的进行时间的控制,从而 到每个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做到每个流程都规范有序,做到每个科室都紧密协作, 免出现时间的浪费、人力的浪费以及医疗资源的浪费。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致 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 的救治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过程中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护理,能 有效缩短患者的接诊时间,使患者尽早得到治疗,使致残率和死亡率得到降低,具有 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丽燕,杨红叶.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2, 34(7):940—94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从接诊到确诊、从确诊到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缩短(P<0. 05)。详情见表一。 表一救治时间对比 [2] 黄丽燕.急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路径的实践探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05 (7):645—646. [3]郭红梅.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 9(17):225—226 [4]黄丽燕.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19(3):58 —59. [5] 李兵飞,杨洁.55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急诊护理[J].中国老 年保健医学,2014,12(5):9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