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9):15—19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 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效率的研究进展 贾璐,乌云花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19) 摘要:小规模养殖散户是奶牛养殖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f ̄_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政 府提出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合作化的养殖建议,小规模养殖散户有逐渐退出乳业的趋势。本文针对 不同学者关于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效率的研究进展做较详细的文献综述,有望梳理奶业发展演化轨迹, 理清影响奶牛养殖模式及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寻奶牛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奶牛养殖模式;演化;影响因素;效率 近年来小规模奶牛养殖比例在下降,中大规模养殖 比例在上升。2008年全国奶牛养殖规模在1—19头的存 栏比重为63.9%,2011年奶牛养殖规模在1—19头的存 栏比重为52.9%,下降了17.21百分点。2008年全国养 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存栏比重为19.5%,2011年养殖 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存栏比重上升到32.9%,上升了 13.4个百分点。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规模养殖 比例在下降,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趋势发展。 小规模养殖户的逐步退出是政府的规模偏好导致的 强制性制度变迁还是小规模养殖户自愿选择的制度变 迁?奶牛养殖模式发生变化的背后的制度原因是什么? 哪些因素影响了养殖模式的选择?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 领域发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那么奶业产业化经营和奶 业合作社结合则是在相对高层次上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重 新组合,是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卜卫兵等按现代化程 度把我国主要的原料奶生产组织模式分为3种:牧场、 奶牛小区和农户散养。李胜利按规模化程度划分,将我 国奶牛养殖模式划分为规模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和散 户饲养3种模式。道Ft娜等将内蒙古乳业生产模式分为 养殖户分散养殖以及新型组织模式两种,其中新型组织 模式有牧场园区饲养模式和业主规模化饲养模式两种。 孔祥智等将我国奶业发展模式的历史变迁分为4个阶 段:“国营奶牛场主导”模式、“散养与规模养殖并存” 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优化模式。 效率和规模效率有什么样的区别?到底哪种养殖模式更 适合未来的奶业可持续发展趋势?以上问题的解决对未 姜冬梅等运用AHP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奶业产业化组织 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企业+奶业合作组织+ 奶农”模式将成为呼和浩特市未来奶业的发展趋势。杜 来奶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制 定和实施从供应链的源头环节保证乳制品安全的相关政 策时必须了解的问题。 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 富林等对奶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模式进行深入分 析,也提出应大力扶持能够有效运作的奶农专业协会、 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李翠霞等根据产业链中利益关 系主体的不同关系(联结方式)划分为四种模式:散户 模式、奶站模式、养殖小区模式和牧场模式。张海清等 认为目前我国奶企收购加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响因素及效率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试图梳理奶业 发展的轨迹,探索奶牛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 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 蔡秀玲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农户内部的规模 “公司+奶站+农户”的传统模式,另一种是“公司+ 自有规模牧场”的模式。张维银等认为,未来我国奶牛 养殖发展的主要模式有3种:公司制的标准化、规模化 牧场;种养结合的家庭牧场;农民参股的奶牛养殖合作 社,而个体散养户将完全退出养殖行业,奶站自然也将 被取缔,奶源安全也会有所保障。亦戈在研究中指出, 扩大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在当前应当重点推进农户外 部的合作,即建立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农户之间的合 作,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宝音都仍等在研究中指 出,如果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在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创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963008);内蒙古农业大学创新培育团队(项目编号:NDPYTD2013-6)。 作者简介:贾璐(1990一),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业经济。 通讯作者:乌云花(1968一),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畜产品市场供应链。 l6 中国食物与营养 第21卷 美国畜牧业50%以上采用一体化经营,其中,奶业一体 化经营所占比重最大,超过98%,奶业合作组织体系在 美国相当发达,主要有供应合作社、奶牛改良合作社、 销售合作社三类。刘自杰在指出,印度阿兰德合作社模 式实行 级组织体系,正是这三级组织体系把牛奶生产 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生 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 王淋峰等指出,奶农养殖成本之所以提高的原因在 于,无法充分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奶农饲养规模很小, 达不到现代大规模生产技术所需的最低饲养规模。朱娟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不同规模下的农户散养奶牛进 行分析中发现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每头奶牛的年产奶 量、养殖奶牛的总收入、原料奶收人和净收入都呈现先 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在6~10头的养殖规模下达到 最大值。宋亚攀等从生产饲料角度探讨了规模化奶牛场 的优势,指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通过自己生产精饲料, 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辛国昌等通过对不 同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指出大中规模养 殖的奶牛单产显著高于散户和小规模养殖的单产。冯艳 秋等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散养户二三种养殖模式饲 养管理现状和生鲜乳的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规模养 殖场所产生鲜 ̄LnCJ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普遍优于养殖小 区和散养户。梁亚静等指出,养殖规模达到2 000头左 右时,在原料奶的质量与原料奶的安全两方面能够同时 达到最优,利润率也是达到最大。花俊国根据柯布一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对奶牛养殖的最小经济规模进行了 测算,结果表明,最小养殖规模为30头左右,其中产 奶牛20头以上比较合理,可以获得较好的利润。赵文 哲等运用MESMIS方法从生产率、稳定性、适应性、公 平性和自控力5个属性分别选取指标,构建了适用于奶 牛规模化养殖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将该可持 续性指标体系应用于内蒙古地区18个奶牛养殖场,得 出大规模养殖场的可持续性最高,小规模养殖场的可持 续性居中,中等规模养殖场的可持续性最低的结论。刘 芳等指出我国规模化养殖门槛低,虽然牧场数量最多但 是平均规模头数却最少。Adelaja把原料奶的长期供给 弹性分为三部分:人口对价格、饲养规模和产量的弹 性,他指出原料奶的各相关弹性随着养殖规模的变化而 变化,因为养殖规模的不同引起了资本密集成度、养殖 的专业化水平、进退频率等因素的不同。Alvarez通过集 约化的奶牛养殖效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集约化养 殖场接近成本前沿时,强化和效率之问呈现正相关 关系. 、2奶牛养殖模式的影响因素 侯守礼等认为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奶农的利益难以得 到满足,奶农将被迫选择退出。乌云花等对北京周边地 区农户奶牛养殖的决定因素分析中指出,乳品加工企业 的发展和布局是影响农户奶牛养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此外,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家庭非农就业等也起到了显著 的影响。韩成福认为,内蒙古奶农竞争力弱的原因是没 有与内蒙古奶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疫病防治、配种、购 置饲料、原料奶收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谢霞等指 出,我国奶业产业最大的“软肋”是奶农的谈判地位低 下以及由此引起的交易利益分配不利。文娟指出,中国 乳品产业一体化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奶农和乳品企业的 利益没有捆绑在一起,产业链不在一个架构上。王贵荣 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家庭奶牛单产水平 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奶牛养殖品种是影响奶牛单产 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周宪锋研究中指出,原料奶供应商 与生产商之间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要解决这 冲突就需要设计一种制度,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 达到集体理性而非片面的否定个人理性。冯艳秋等研究 发现,由于受饲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增加、疫情频 发、进口奶粉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 降,散户亏损比例增加,逐渐退出奶牛养殖。王莉等对 影响奶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生鲜乳收购 价格、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禀赋和资金支持是影响奶农生 产行为的主要因素。于海龙等发现,一家一户的散养可 能未能充分发挥内蒙古优越的资源禀赋条件,相反,较 低的技术水平和精饲料不足的劣势却得到凸显。乌云花 等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农民参与奶牛养殖的主要决定 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村奶站的发展显著影响着其周边 地区农户奶牛养殖发展,国家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户奶牛 养殖发展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张利庠等建立了logit 模型分析了散户奶农收人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劳动 力人数、养殖规模、养殖时间、饲料地面积、饲料成本 均对奶牛收入有显著的影响。李翠霞等引入产品生命周 期(PLC)理论,认为现在散户处于成熟期的下滑阶 段,导致散户退出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消费者和奶户 的逐利行为。刘玉满在研究中指出政策方面我国是扶大 不扶小、扶强不扶弱以及扶富不扶贫。刘芳等也将中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现中国政府对奶业基础环节扶持力度 不够。张吉鸥将制约我国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归纳为以 下6个方面:牛群品质差,结构不合理;养殖方式落 后,饲养管理粗放;日粮配合不科学,饲料转化率低; 发展方向不明确,科技支撑体系薄弱;疫病防控意识 第9期 贾璐等: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效率的研究进展 l7 差,防治体系不健全;环保意识淡,饲养环境差。Mos- chini通过研究得出,影响规模化养殖经济收入的因素有 地域、债务/股本比、挤奶技术、建筑物质量、牛的品质、 和管理者的教育程度。Bragg et al运用togit回归模型,探 究影响退出奶牛养殖的因素发现,年长的生产者、更高的 非农业收入、低回报可变成本和大农场收入多元化更可 能与离开奶牛养殖相关。Foltz研究发现,紧凑的价格策 略和适度增加奶牛头数可以降低农场的退出,相反发展 压力和历史性的低失业率增加农场的退出。Cabrera研究 中指出,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并且农场生产效率和农 业集约化、农业活动的家庭劳动贡献水平、一个全混合13 粮饲喂系统的使用、挤奶频率呈正相关。 3奶牛养殖模式的效率 曹睐等利用奶牛养殖农户的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 沿生产函数方法测定分析了奶牛生产的技术效率以及影 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户奶牛生产过程中存在显著的效 率损失,平均技术效率为70%。孙顶强等利用随机前沿 生产函数方法测定奶牛生产的技术效率并且分析了影响 因素,发现饲养技术培训、家庭主要决策者年龄、养牛 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精饲料与粗饲料的比例和地 区等因素对技术效率都有影响。彭秀利用随机前沿生产 函数和技术效率函数的Frontier技术对我国原料奶生产 技术效率估计,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平 均技术效率为91%,存在着技术效率损失,从不同省份 不同饲养方式下的技术效率水平看,随着养殖规模扩 大,原料奶生产技术效率提高的趋势并不明显。陈念红 等运用DEN模型法对中国不同奶牛养殖规模的技术效 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损失最 大,而中规模养殖的技术效率损失最小。从规模效率来 看,中规模的规模效率最高,散养的规模效率最低。马 恒运等利用我国省级层面的奶牛场面板数据,采用距离 生产函数和Malmquist的估计方法,研究了我国原料奶 生产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特征,研究发现,TFP的增长 主要依赖于前沿技术效率,而技术进步反而起到了阻碍 作用。房风文等研究表明,内蒙古三类养殖方式下的奶 农均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散养奶农的平均技术效 率最低,小区养殖奶农的平均技术效率略高于散养奶 农,牧场奶农的平均技术效率最高。刘威等研究发现, 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增长率变化较为缓慢,技术效率提 高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效率水平和资 源配置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潜力,技术水平的退步是阻碍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杜风莲等运用随机前 沿分析方法测算了呼和浩特地区不同原料奶生产模式的 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的技术 效率差距较大,散养奶户的技术效率最低,牧场的技术 效率最高,不同养殖模式的配置效率差距不大,普遍偏 低。何忠伟等研究指出,影响奶农养殖户技术效率的主 要因素是:奶牛年龄、售价及获取信息情况是影响奶农 养殖技术效率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中获取信息及售价情 况对于奶农尤为重要。Alfons利用边际成本效率的计算 方法计算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效率水平,研究认 为,与小规模奶牛养殖相比,大规模奶牛养殖场之间的 成本效率差异比小规模奶牛养殖场小。Tauer在研究中 指出,小规模养殖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效率低下,如果 小规模养殖是高效率的那么就可以和高效率的大规模养 殖竞争。Tauer认为,导致小农户生产成本高的原因是 效率而不是技术。Kumbhakar通过研究得出,传统的技 术是提高生产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的来说 有机农场与传统的农场相比技术的效率较低,采用有机 技术背后的驱动力是效率和补。 4结论与启示 不同的学者关于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 效率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也有共同点。在养殖模式演化 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支持规模化和组织化是奶业未来 的发展趋势,奶牛养殖模式的变迁是政府主导下的诱致 型制度变迁。在奶牛养殖的影响因素方面,养殖成本、 养殖收益、养殖规模、劳动力人数、牛奶收购价格、政 策和制度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奶牛养殖效率方面, 有些学者认为小规模养殖更有效率;也有学者支持中规 模养殖有效率的观点;还有学者认为只有大规模养殖才 能达到规模效率。笔者认为,之所以不同的学者在规模 养殖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关键在于戈0分不同规模的标准 上有差异,标准不统一,结论当然有差异。但是多数学 者还是支持适当的扩大养殖规模有利于减少成本提高效 率的观点。进一步深入研究对我国未来乳业的健康持续 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卜卫兵,李纪生.我国原料奶生产的组织模式及效率分 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6:67-72. [2]宝音都仍,郭晓川.基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奶业企业与奶 站利益关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6): 140—144. [3]蔡秀玲.农业小规模经营与交易成本初探[J].当代经济 研究,2003,1:54-57,67. [4]陈念红,曹睐.中国不同奶牛养殖规模的技术效率分 l8 中国食物与营养 第21卷 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1:54-57. [5]曹嗦,孙顶强,谭向勇.农户奶牛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 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42_48. [6]詹冬玲.中国奶牛养殖模式演变趋势浅析[J].吉林畜牧 兽医,2013,9:14. [7]杜富林.内蒙古奶业经营模式的演进及其问题[J].内蒙 古社会科学,2012,5:122—126. [8]杜凤莲,马慧峰,付红全.中国不同模式原料奶生产技 术效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486-490. [9]道13娜,乔光华.内蒙古奶业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与乳品质量 安全控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298—301. [10]房风文,孑L祥智.不同养殖方式下奶农的技术效率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一基于呼和浩特市的调查和SFA方法应 用[J].江汉论坛,2011,6:88-93. [11]冯艳秋,陈慧萍,彭华,聂迎利.2011年我国奶业主产 区奶牛不同养殖模式生产管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 同乳业,2012,122:2-7. [12]侯守礼,王威,顾海英.不完备契约及其演进:政府、 信任和制度一以奶业契约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04,6:46—54. [13]韩成福.内蒙古奶农竞争力研究[J].奶业经济,2009, 7:l0一l3. [14]姜冬梅,申倩,申荣.基于AHP方法分析奶业产业化 组织模式的路径选择一以呼和浩特市奶业为例[J].农业 技术经济,2010,5:112—119. [15]孑L祥智,钟真.中国奶业组织模式研究(一)[J],奶业 经济,2009,4:22 25. [16]李翠霞,葛娅男.我国原料乳生产模式演化路径研究一基 于利益主体关系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7: 33—38. 『l7]李翠霞,郑亮.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组织化程度分 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3:83—86. [18]李胜利.我国奶牛养殖模式及发展情况[J].中国畜牧 杂志,2008,44(14):36-41. [19]梁亚静,王玉婷.奶牛养殖最优规模的确定——基于多 目标规划的方法[J].中国畜牧杂志,2012,10:44-48. [20]何忠伟,等.我国奶牛养殖户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 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9:46—51. [21]花俊同.机会成本下的奶牛养殖最小经济规模研 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3,4:40—44. [22]刘自杰.泰安市奶牛养殖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 业大学,2009. 『231刘玉满.发达国家奶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 同乳业,2014,152:6-7. [24]刘芳,危薇,何中伟.中外奶业政策比较分析[J].世 界农业,2014,1:68-73. [25]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26] 马恒运,王济民,刘威,陈书章.我国原料奶生产TFP 增长方式与效率改进一基于SDF与Malmquist方法的比 较[J].农业技术经济,2011,8:18-25. [27] 彭秀芬.中国原料奶的生产技术效率分析[J].农业技 术经济,2008,6:23—29. [28] 宋亚攀,宋亚伟,杨利国.规模化奶牛场生产饲料的策 略与优势[J].中国乳业,2010,2:28—30. [29] 李胜利,王峰.世界奶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 业大学出版社,2012. [30] 乌云花,修长柏,郑喜喜,杨艳玲.农户奶牛养殖的主 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2,2:20-23. [31] 乌云花,黄季馄,杨志坚,Scott Rozelle.农户奶牛养殖 与乳品加_r业扩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62-69. [32] 文娟.中国乳品产业纵向一体化问题研究[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2010. [33] 王莉,刘洋.奶农生产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 究[J].中国畜牧业杂志,2012,16:4-7. [34] 王淋峰,蒋磊,周国权.2011年上半年辽宁省奶牛生产 形势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1,08:10—11. [35] 辛国昌,张立中.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的成本和收益比 较[J].财会月刊,2011,5:44_46. [36] 刘芳,危薇,何忠伟,杨宁泽.北京奶业市场竞争力研 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5:16-21. [37] 谢霞,池泽新.澳大利亚奶业组织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J].合作经济,2010,5:67—71. [38] 于海龙,李秉龙.中国奶牛养殖的区域优势分析与对 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2:150—154. [39] 曲峻岭,董晓霞.新西兰奶业发展概况及环境保护政 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8:20—23. [40] 周宪锋.我国奶业产业主体博弈分析[J].中国奶牛, 2012,24:4—10. [41] 赵云平,刘秀梅,鲍震宇.奶业组织模式变迁及对奶户 利益的影响[J].调研世界,2006,6:20-23. [42] 赵文哲,钱贵霞.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性 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435_438. [43] 朱娟.我国农户散养奶牛规模经济分析——以内蒙古呼 和浩特市为例[J].中国乳业,2009,10:23-26. [44] 张海清,王子军.农业产业链新特征背景的主体利益: 奶业与种业[J].三农新解,2012,11:98—103. [45] 张维银.个体散养户淡出奶牛养殖业是行业升级后的必 然结果[J].中国乳业,2013,143:22—24. [46] 张利庠,王兴旺.基于logit模型的奶农收入影响因素分 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9:101—108. [47] 张吉鸥.制约奶牛养殖效益的因素[J].中国奶牛, 2014,15:7—1O. [48] Alfons.W.L W.Tauer.Regional and temporal impacts of 第9期 贾璐等:奶牛养殖模式的演化、影响因素及效率的研究进展 19 TechnicalC change in the U.S.Dairy Sector[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la Economics,1990,72(4):923-934. ment in dairy price polic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 tural Economics,2004,86(3):594-604. [49]Adesoji,O.A.Price Changes,Supply Elasticities,Industyr Organization,and Daiyr Output Distirbu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1(1):89—102. [54]Moschini.G.The Cost Structure of Ontario Daiy Farrms:A Microeconomic Analysis[J].1 1 1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 culturla Economics,1988,36(2):187-206. [50]Alvarez.A,J.del Corral,D.Solis,J.A.Prrez.Does Inten— siicatfion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Daiy Farms r[55]Tauer.L W.Eficifenc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mall New York dairy farm[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2, 84(11):2573—2576. [J].Journal ofDaiy rScience,2008,91(9):3693—3698. [51]Bragg.L A, J.Dalton.Factors Affecting the Decision to Exit Daiy Farming:A 1 r1 1Two—Stage Regression Analysis [56]Tauer,L W,Mishra A.K.Can the Small Dairy Farm Re— main Competitive in 1 1 1 U.S. culture?[J].Food Policy, 2006,31(5):458468. [J].Journal of Daiyr Science,2004,87(9):3092-3098. [52]Cabrera.V.E,Solis.D,J.del Corral,Determinants of [57]Kumbhakar S.C.,E.G.Tsionas,T.Sipil?inen.Joint esti— marion of technology choice and technical eficifency:an ap— technical efficiency 1 among dairy farms in Wisconsin[J]. Journal of Daiyr Science,2010,93(1):387—393. plication to organic and onventional dairy farming[J].Jour— 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09,31(3):151—161. [53]Fohz,J.D.Enter.exit and farm size:assessing an experi— Research Progress of Evolution,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iciency of fDairy Cattle Breeding Pattern JIA Lu.WU Yun—hua (College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ohhot 010019,Chia)n Abstract:Small scale farmers are force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daiy rfarming industry,but after the Sanlu infant milk powder inci— dent,th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quality,scale,standardization,mechanization and cooperation,and small scale farm— ers treaded to withdraw from the dairy industy.We reviewed researrch advancement of the evolution,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eficien—f cy of daiy catrtle breeding pattern,and we hoped to arrange the evolution of daiy industry rdevelopment,and clear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 tors of daiy catrtle breeding pattern and eficiency tfo explore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iy cattrle industy.r Keywords:daiy cattrle breeding pattern;evolution;influencing factor;eficiency f(责任编辑李燕妮) 欢迎订阅2016年《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 支持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协办单位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本刊专稿、政策法规、质量安全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 志、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与探讨、安全生产技术、地方经验交流、海外博览、农业标准公告、信 息与动态等。 读者对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有关的各级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检验监测、技术推广、生产 企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 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大16开本,彩色四封,80页。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到本刊编辑 部办理订阅手续。邮发代号:82-223。每册定价:1O.00元,全年共6O.00元。 通讯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l2号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传真:(010)82106521、82106522 E—mail:aqs@caas.cn 欢迎各界朋友订阅、赐稿和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