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 东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 宋东(1968—),女,大学本科,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宋 东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理念的倡导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成为教学重点与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式,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为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改变,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技工类院校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本文就信息化手段助推传统文化在技工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希望对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传统文化;技工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及领域开始运用信息技术对本行业进行革新。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从简单的微课教学到翻转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显现出巨大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助于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这种教育理念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真正做到了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与因特网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类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技术,其特点是应用云技术、通信技术开发出应用软件进行数据或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统计学、工程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1]。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能够突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技工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要求,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和语感,在课堂教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接触的知识非常少,难免会对课本中涉及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多数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来问老师,但是由于语文教师存在知识盲区,只能根据课文中的知识来回答学生们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样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直接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查询相关问题,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也能够对自己教学素材的积累有一定的提升。
(二)提高学生语文记忆能力
在学习知识之前,由于技工类院校学生还处在对学习方法的摸索阶段,对于新学习的知识不能够有效的吸收,并且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这个难题[2]。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文中描述的景物用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降低对知识的遗忘程度,它使每一个知识点中的关键生词与其他知识点之间产生联系,将课文中的情境再现,情景再现有利于能促进知识和体验的连接,当学习过程发生在情景中时,学习才是有效的,帮助学生立足文章整体把握关键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快速捕捉和过滤文章中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将技工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一)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对新接触信息的收集能力、辨认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等。多数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对于语文知识与抽象事物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3]。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密切,由于西方传媒的影响,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却忽视我国传统节日,为了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可以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比较重要的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清明节期间,教师让学习在网络上搜集和查阅与清明节有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清明节的来历。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败仗被迫逃亡,在逃亡过程中由于没有粮食,导致其饥寒交迫,在一旁跟随的大臣介子推为了不让重耳挨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熬汤,重耳非常感激介子推,但是却在继位后忘却介子推割肉救自己的事情,事后却突然想起来,而介子推则归隐山林,晋文公(即继位后的重耳)为了找到介子推,不惜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却因为大火没有逃出山林,被烧死在山林之中,介子推在死之前,在身旁的岩石上刻下一行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非常懊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天定位清明节,每年都会来到此处纪念这位有恩与自己的家臣。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但是也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通过让学习自行在网络上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指人对于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认识水平,在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其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以往单一化、僵硬式的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它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微课教学、互动教学等相互融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适合的教育模式。在语文课中合理实施,它将以往的传统课堂模式和网络授课有机结合,发挥其他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条件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起到组织、帮助和促
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
采用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知识容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有很多,如一些课文中生字和生词,只依靠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浑身解数,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难以完全表达清楚,使学生难以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任何一个学生有疑问都可以提出来,教师只需要用电脑在网上就能搜寻出与生字或者生词有关的历史、谚语、成语等信息,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教师也能从不同的问题当中思考,增加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很好地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4]。例如:在讲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篇古诗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文章中任务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运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上查找出与陆游有关的影视片段与学生一起观看,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使学生了解诗人陆游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立下志愿报效祖国,但是却因奸臣当道,导致仕途受挫,但是陆游报效祖国之心仍然没有消失,它依然熟读兵书,时刻准备为国尽忠。终于在陆游45岁时投身军旅,在这期间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背景故事,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样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更有生机
与活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寓教于乐。
综上所述,语言对于情感的表达是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它是人类在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之间的纽带,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技工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刘娜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18(10):105.
[2] 马研.信息化手段助推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导刊(下旬),2018,360(12):123-124.
[3] 王虹.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汉字文化,2018,209(15):83.
[4] 杨芬.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9,472(6):114-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